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

…………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哭,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选自《元史·张养浩传》)

(注)①阴翳:阴云密布。②抚膺:捶拍胸口。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划三处)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浊浪排空            而或长烟一空

B. 水三尺乃止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 既闻命              既出,得其船

D. 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4.(甲)文中写一阴一晴的自然景物有何用意?(乙)文中写“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又有何用意?

5.你认为(乙)文中的张养浩是否称得上(甲)文中范仲淹笔下的“古仁人”?为什么?

 

1.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2.C 3.(1)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2)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外出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 4.【甲】文中写一阴一晴的自然景物,触发了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感,为后文议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埋下伏笔。(或:为后文写古仁人之心做了铺垫。) 【乙】文中写“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属于侧面描写,表现出张养浩心系百姓、爱民如子、政事勤勉的高贵品质。 5.示例:我认为张养浩可以称得上范仲淹笔下的“古仁人”。因为张养浩在赴陕西途中,“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祷雨于岳祠”,到任后,“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等,都体现了他心系百姓、爱民如子的品质,这与【甲】文中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的政治情怀相吻合,所以称得上范仲淹笔下的“古仁人”。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题依据句意来句读即可。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饿的老百姓到了人吃人的地步,(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正确的句读为: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项中“空”分别为“天空”和“消散”;B项中的“乃”的意思分别为“才”和“竟然”;C项中的“既”都是“已经”;D项中的“或”都是“有时”和“或许,也许”的意思。故选C。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以、喜、己”几个词是赋分点,注意互文的修辞;(2)句中的“祷、于、赈、怠”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4.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1)甲文中写一阴一晴的自然景物,用来表现“迁客骚人”因外物和环境的好坏而或喜或悲,其目的是与后文叙写“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文章的中心。(2)乙文的“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是写关中的百姓,听到张养浩去世的消息,悲哀痛哭像失去了自己的父母一样。这是侧面描写,通过叙写关中百姓的表现来写张养浩,突出了张养浩心系百姓、爱民如子、勤勉政事的品质。据此理解作答。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类试题实际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这样的标志性语言,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结合乙文内容概述理由,做到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论说有力。从乙文叙写的内容来看,张养浩可以称得上范仲淹笔下的“古仁人”。文章中“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遇饿者则赈之”“祷雨于岳祠”“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的这些内容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心系百姓、爱民如子、勤勉政事的人。这与甲文中的“古仁人”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是一致的。据此理解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相见欢

李 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赏析“月如钩”中“钩”字的妙处。

2.王阁运《湘绮楼词选》评价这首词为:“词之妙处,亦别是一般滋味。”请结合词作内容,理解“一般滋味”的含义。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江淮中学九年级(2)班同学们正在举行“远离噪音,享受安宁”的语文专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析材料)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7名受访者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项目

遭受过噪声污染的影响

经常遭遇噪声污染的影响

没被噪声污染影响过

数据

97%

45.2%

3%

 

材料二:噪音会对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产生严重不良影响,会造成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而老年人随着机体衰弱,噪音所造成的危害则更大。

(选自“光明网”)

材料三:人的喧哗声,是更可恶的噪音。比如我与妻子去泰国普吉岛旅游,中途在曼谷国际机场换机。静静的候机大厅里,突然进来七八个中国男人,围坐在两排座椅上打起了扑克,打牌者的吆五喝六、围观者的大声喝彩,一时间令人仿佛置身于国内菜市场。

(选自郁土《谈噪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巧表达)4月16日是“世界噪音日”。晚上,小区的几位老奶奶正在跳着广场舞,声音十分嘈杂,严重影响了附近居民的休息。如果请你上前劝阻她们,你打算怎么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推荐)为了让人们远离噪音、远离喧嚣,走进中华美景,享受宁静悠然。请你从以下三处风景名胜中选择一处,为之拟写一段推荐语。(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不少于50个字。)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苏州园林         醉翁亭风景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在另一个房间里,我非常高兴地看到一位设计家想出了一个用猪来耕地的方法。这个方法不用耕具、牲口和人力,只在一英亩的田地里,每隔六英寸,在深八英寸的地方埋上许多橡实、枣子、栗子和这种动物爱吃的其他榛子和蔬菜;然后把六百头或者更多的猪赶到田里去。几天以后为了找寻食物,它们就会把土全部掘起,不但适于下种,而且拉了满地的屎也上好了肥料。虽然经过实验,他们发现费用太大,也太费事,而且几乎得不到什么收成,但是大家都认为这种发明毫无疑问是大有改进的可能的。

(1)上述语段出自_____(国别)作家 ________________ 的《格列佛游记》,此时的格列佛正在____________(地名)。

(2)格列佛在该科学院还有什么见闻?请概括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题文)下列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进出浙源乡,虹关村是我一眼就能认出的村庄。                

①虹关村人能够与这样的古樟栖居一起,何尝不是一种诗意与福分呢?

②我记住虹关,并不因为它是“吴楚锁钥无双地,徽饶古道第一关”,而是因村口高耸的千年古樟。

③民国时,村里人詹佩弦汇集诗词五十多首,为这棵古樟编写了《古樟吟集》。

④翻开一页,就是百年。

⑤罩地三亩的古樟,“下根磅礴达九渊,上树摇荡凌云烟”,神秘、魅惑,它的浓荫下,集结着虹关村的悠悠过往。

A. ②⑤③④①    B. ①②⑤④③

C. ②①⑤④③    D. ①②③⑤④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赏花经济”日益成为盐城的亮点和焦点,来自全国各地的赏花客呈几何级数增长,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

B.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具有广泛的活动基础,每年都有超过1000万名左右的青少年参加从基层学校到全国大赛的不同层次的活动。

C. 通过参观中国航空博物馆,使我了解了许多航空知识,增强了国防意识。

D. “红色经典”是指新中国建立初期以讴歌中国革命、讴歌中国共产党、表现革命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为主题的作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