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唱着毕业的骊歌,回眸初中生活的阴晴雨雪,七彩校园里回响着我们青春的誓言和浓浓的师生情谊。
B. 中国不仅有发展“一带一路”这一宏大倡议的决心,也有实现这一美好蓝图的能力。
C. 据业内专家估算,仅在我国,未来5年内大数据人才缺口就将超过130万人以上。
D. 由于电影《摔跤吧,爸爸》以真情动人,使它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深受广大观众赞誉。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军以锐不可当之势,粉碎了敌人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
B. 人们被公路上突发的车祸场景吓呆了,立即镇定自若地拨打了报警电话。
C. 在人口迁徙方面,明朝可谓殚精竭虑,采取各种措施处置流民、移民问题,比如规定严禁擅徙流亡、流民附籍安插等等。
D. 有着大量木屋的奥地利小镇哈尔施塔特,是风景秀丽独一无二的木头小镇。
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溃退 凌空 紧绷 眼花瞭乱
B. 颁发 苦似 轨迹 如梦初醒
C. 新秀 咆哮 娴熟 震耳欲聋
D. 遗嘱 由衷 萧洒 白手起家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悄然(qiāo) 翘首(qiáo) 刹那(chà) 摧枯拉朽(xiǔ)
B. 镌刻(juàn) 督战(dū) 签订(qiān) 一丝不苟(gǒu)
C. 要塞(sài) 湛蓝(zhàn) 轻盈(yínɡ ) 锐不可当(dǎng)
D. 履行(lǚ) 浩瀚(hàn) 仲裁(zhòng) 屏息敛声(liǎn)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没脑子的学习者》一文结尾,提到科学家们对动物“通过融合,可以相互学习”情形的猜想。根据你的理解,发挥想象,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题目二:随着《中国诗词大会》《中国好诗词》《经典咏流传》等众多综艺节目的开播,原本隐藏在书籍里的古诗词,突然以立体的形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
请以“那首_________,我曾读过”为题,写一篇文章。横线所填词语,在“诗”与“词”中选择一个。
注意:(1)根据你的理解,拟好文章题目并抄写在答题卡上。(2)文体不限。(3)写诗歌须写十行或十行以上。其他文体,字数600字以上。(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真实校名或师生姓名。
没脑子的学习者
王妃
“学好知识需要动脑子”,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对于人类来说,学习的物质基础是大脑,有一个健康的大脑,才能快速地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不过,对蜗牛、水母和海星的实验表明,这些没有大脑的生物,竟然也有学习能力——体内简单的神经元①构造同样赋予了它们基本的学习能力。真正让人称奇的是地球上大多数生命既没有大脑,也没有神经细胞,可它们竟然具备学习记忆功能!
黏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它介于动物和真菌之间,喜爱生活在阴暗潮湿的森林地区。当食物充足时,黏菌会以单一细胞的形式存在,但大多数情况下,许多原本分开生活的黏菌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团超级细胞。它们就靠着这种抱团作战形式,自由地改变形状,像动物一样四处爬动觅食。
2016年,法国的研究者在实验室的培养皿里培育了一些黏菌,并为它们准备了它们最爱的食物——燕麦片。不过,为了吃到燕麦片,黏菌需要爬过一座小桥。
随后,研究者在这座小桥上洒上了一点咖啡因,其浓度虽然没有高到能够伤害黏菌,但也足以阻止它们向食物前进。就像研究者预测的,由于中途杀出了这个程咬金,黏菌在越过小桥前,停顿了数小时。随后,在美食的诱惑下,它们还是继续前进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下次实验中,黏菌开始以更快的速度跨过桥。几天后,黏菌已经完全忽视了咖啡因,在跨桥前不再犹豫。即便有一段时间黏菌不再接触咖啡因,但它们依旧不会再害怕这种化学物质。这就说明黏菌知道从以往的经验中汲取教训,调整自己的行为,它们已经学会了忽略不相关的刺激物,专注于重要的信息。
在心理学上,这种行为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习惯。此前,研究者们认为只有高等动物和人类才具有这一技能。
那么,没有神经元的黏菌是如何做到的呢?一种猜测是记忆实际上储存在基因②里。
当黏菌在森林中爬行时,会依靠其表面的化学受体来感知路径上的物质。如果它闻到了一些有吸引力的东西,比如食物,它会迅速地蠕动,向食物源靠近。而毒素会引起相反的反应,导致黏菌减慢它的节律性的蠕动,以避免潜在的伤害。在多次咖啡因刺激过后,黏菌的DNA甲基化③会改变受体的基因表达,提高受体对咖啡因的忍耐值,导致黏菌再次遇到这样的刺激后不会发生行为反应。
实际上黏菌还有一项非凡本领——“传授经验”。在第二个实验中,研究者教会一组黏菌跨越撒有无害的盐的桥梁,黏菌很快就适应了有盐的桥梁。同时,让另外一组黏菌跨越没有盐的桥梁,它们被称之为无经验组。随后,研究者将有经验组、无经验组的黏菌融合在一起,让它们跨越撒了盐的桥梁。令人惊讶的是,混合组黏菌和有经验组的移动速度一样快。三个小时后,当研究者又拆开混合组,无经验组的黏菌仍然不再畏惧盐,就好像有经验组掌握的盐无害的知识已经传授给它们一样。
这是多么难以想象的事情,但是在黏菌那儿真的发生了!
一些人猜测在黏菌融合期间,两组基因的表达方式发生了交换,导致无经验组的黏菌有了学习能力。但黏菌没有像人类那样有用来整合和调节身体行为的中枢神经系统,它们又是如何让各个细胞的行为表现出一致性的呢?这一点,研究者们目前还没法解释。
实验证明,含羞草、豌豆植物幼苗也有类似的学习能力。
虽然现在科学家们还没法完全弄懂没有大脑的生物究竟是如何学习的,但也受到了不少启发。
其中,一个有意思的启发是,如果黏菌通过融合,可以互相学习,那么动物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吗?
今天的科学家们已经认可动物体内小分子——核糖核酸(RNA)可以调控基因表达、调动记忆,它们也是记忆遗传的关键。美国研究者格兰茨曼认为,如果转移一个动物大脑的RNA到另外一个动物的大脑中,原则上应该也会转移部分记忆。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也许会大大改变我们对记忆的定义,并且终有一天,我们将有可能实现记忆移植。
(《大科技》,2017年11期。有删节)
①神经元:神经组织的基本单位,也叫神经细胞。 ②基因:生物遗传的基本单位,是有效遗传的DNA(脱氧核糖核酸)片段。 ③DNA甲基化:最早发现的生物基因修饰途径。
1.阅读全文,简要说说黏菌是如何具有学习记忆功能的。
2.结合相关段落,具体谈谈你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
3.根据上文提供的相关知识,对下面链接材料描述的现象作简要解释。
来自华盛顿大学森林资源学院的马兹拉夫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组开展了一个实验。科学家们收集了所谓的“危险面孔”的图像,然后根据图像做成特殊的面具并将其绑在头上。准备完成后,他们在西雅图附近设了5个研究点,每个点分别释放了7到15只野生乌鸦。被放生的乌鸦看到面具后马上发出尖锐的叫声,闻讯赶来的同伴也立即加入队伍,组成了一支“愤怒的军队”。随后,研究者一边离开现场一边换上另外一副面具。但乌鸦们并未放弃,还是识别出了那张“危险的面孔”。
(《广州日报》,201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