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刹chà 开拓tuò 殷红yīn 攥紧zuàn
B. 拾级shè 焙烧bèi 寒噤jìn 卓著zhuō
C. 载途zài 攒聚cuán 脉络mài 纤细xiān
D. 执拗niù 惘然wǎnɡ 睿智ruì 苍穹qónɡ
古诗词默写。
(1)蒹葭采采,___________。(《蒹葭》)
(2)__________,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3)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____________。(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5)人们常引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新生事物不断涌现的大好局面。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完成任务。
题一:请以《共享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本写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④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
题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生如登山,或许因为太在意登上山顶,我们往往没有慎重选择路径就匆匆出发。于是,有人踏上大道,有人走进小路;有人奔向捷径,有人闯入险途。有的路,平坦而通畅,带给你的是安稳或者平庸;有的路,崎岖而险峻,带给你的是精彩或者伤害。选择的路合适,你会顺利登上山顶;选择的路不合适,即使登上山顶,也会遍体鳞伤。决定人生状态的不是山顶,而是你选择通向山顶的那条路。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小题。
岁暮到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1.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母亲疼爱儿子的心没有穷尽,儿子一回家,母亲就高兴得睡不着,直到第二天天明。
B. 儿子长时间没有回家,母亲只能把爱与思念寄托在“寒衣”和“家信”上。
C. 儿子为了不让母亲担忧而向母亲撒谎,之后他又承认了错误。
D. 尾联中的“风尘”比喻在外漂泊的艰辛劳累。
2.“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一句中诗人因什么而“愧”?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①,我任②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杂然而前陈者 陈:陈列,摆开
B. 弈者胜 弈:下棋
C. 值岁荒,人相食 值:值得
D.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去:离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上有谴,我任之
B. 太守归而宾客从之/吾谁与归
C. 醒能述以文者/以画竹、兰为长
D. 而不知人之乐/学而不思则罔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此 何 时 若 辗 转 申 报 民 岂 得 活 乎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文言语句。
(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5.阅读上面两选段,完成下面填空。
(1)甲文欧阳修与滁人畅游山水,酒酣而醉,此乐是为________而醉,更为________而醉。
(2)乙文郑板桥不仅________,勤政爱民,敢于担当,而且富有艺术才华,喜与________交游。
(3)欧阳修和郑板桥担任官职,都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而都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
(2017届中考湖南娄底卷)
品读经典,聆听高处的声音
白 龙
①站在不同高度的书籍上,人们看到的风景各异;从低处的一叶障目到高处的霞光万丈,阅读的厚度,决定了人生格局与眼界心胸。如果把人类文明比做一座山峰,那么雄踞高山之巅的,就是历经世代淘洗而筛选出的经典文本。
②阅读经典,如同聆听山巅之城的智者们穿越时空的遥远回响。经典作品代表着人类精神的复杂性,标志着我们共同的先辈曾经抵达过的精神高度和思想深度。它对人心的理解和体恤,犹如一双越过时空的温暖臂膀,环住一个个困在冰冷湖面的灵魂。它以锐利的穿透力,让那些只知和现实讨价还价的人们,懂得什么叫对这个世界爱得深沉、情之激越,什么叫思想的力道和思考的痛感。
③然而,在纷纭万状的信息社会,进入经典文本所构成的精神世界是困难的,也是奢侈的。那似乎是一个和我们厕身其间的世界相平行的空间,独立、缥缈而易碎,一个电话或者微信的侵扰,就能迅速把我们拉回现实。古人说,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而现在,对于奔波忙碌的现代人来说,仅仅闭门恐怕是不够的,只有在静谧无声的夜晚,待一天的工作结束,关上手机,才能翻开泛黄的书页,小心翼翼地捕捉来自遥远时空的细弱声响。那个高处的世界并不许诺我们具体的好处,但入得其门,自然会感受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产生一种“只有高贵纯洁心灵能够感受的欢愉”。
④正如登山需要阶梯,进入经典作品的世界同样需要拾阶而上。有时,理解经典作品的主题是困难的,需要借助思想的阶梯。理解经典作品中的主题,一般历千载而不变,充满泛着古老铜绿的端庄大词,重如千钧、庄严肃穆。诸如民族和命运、历史与兴衰等等。有时,通过一部经典去理解另一部经典,方能参透义理之精妙,醉心于云蒸霞蔚的经典意象,比如国学上“以传注经”的传统就是如此。有时,理解经典也需要人生的准备。正如陈年老茶需要用沸水才能浇出厚重余味,理解经典也需要我们用老水手般的人生阅历,用经久不息的温热内心,浇开经典作品中只属于独特个体的专属气息。惟其如此,方能找到每个人心中的哈姆雷特,让经典的鉴赏者代代不绝。
⑤经典只会让人变得谦逊,因为见识了大海而更懂得什么叫沉潜往复,登上了群山之巅而更能体会山花的璀璨只若指间流沙。而愈了解人类精神的由来和思想的系谱,人们才会愈发认清自己在这个世界所处的位置,从而拥抱真正属于自己的未来,写下属于我们时代的经典。
1.选文第③段的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在选文第⑤段中,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去理解经典?
3.在互联网+时代,有不少同学热衷于网络小说、动漫作品,觉得这些比经典作品要通俗、有趣、刺激。结合选文,说说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