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回答小题。 鲁达问道:“你两个是那里人家?为什么啼哭?”那妇人...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回答小题。

鲁达问道:“你两个是那里人家?为什么啼哭?”那妇人便道:“官人不知,容奴告禀:奴家是东京人氏,因同父母来渭州投奔亲眷,不想搬移南京去了。母亲在客店里染病身故。父女二人流落在此生受。此间有个财主,叫做‘镇关西’郑大官人,因见奴家,便使强媒硬保,要奴作妾。谁想写了三千贯文书,虚钱实契,要了奴家身体。未及三个月,他家大娘子好生利害,将奴赶打出来,不容完聚,着落店主人家追要原典身钱三千贯。父亲懦弱,和他争不得。他又有钱有势。当初不曾得他一文,如今那讨钱来还他?没计奈何,父亲自小教得奴家些小曲儿,来这里酒楼上赶座子,每日但得些钱来,将大半还他,留少些作父女们盘缠。这两日,酒客稀少,违了他钱限,怕他来讨时,受他羞耻。父女们想起这苦楚无处告诉,因此啼哭,不想误犯了官人,望乞恕罪,高抬贵手!”鲁提辖又问道:“你姓甚么?在那个客店里歇?那个镇关西郑大官人在那里住?”老儿答道:“老汉姓金,排行第二,孩儿小字翠莲。郑大官人便是此间状元桥下卖肉的郑屠,绰号镇关西。老汉父女两个只在前面东门里鲁家客店安下。”鲁达听了道:“呸!俺只道那个郑大官人,却原来是杀猪的郑屠!这个腌泼才,投托着俺小种经略相公门下做个肉铺户,却原来这等欺负人!”回头看着李忠、史进,道:“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史进、李忠,抱住劝道:“哥哥息怒,明日却理会。”两个三回五次劝得他住。

……

鲁达把这二两银子丢还了李忠。

1.选段的内容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相关联,请简要说说因为什么事鲁提辖要拳打镇关西,并根据小说的内容说说鲁达打死镇关西后的去向。

2.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揣摩人物心理。

鲁达把这二两银子丢还了李忠。

3.鲁达的行为体现了好汉们“侠义”的特点,请再写出书中两个“侠义”的故事,说说你对他们“侠义之举”的理解。

 

1.镇关西强娶金翠莲为妻,三个月后其妻将她赶出家门,郑屠还向金氏追要典身钱,金氏父女为偿还郑屠的典身钱在酒楼卖唱而搅了鲁达的酒兴。鲁达打死镇关西后躲在五台山文殊院,得到赵员外的帮助。 2.鲁达向李忠要银子资助金氏父女时,李忠去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鲁提辖看了,见少,便道:“也是个不爽利的人!”可见李忠是一个小气的人,表现了鲁达看不起李忠小气的性格,体现了鲁达豪爽直率的特点。 3.示例:武松帮助施恩夺下快活林,醉打蒋门神;鲁达在野猪林救下林冲。梁山好汉重情重义,为朋友两肋插刀,这些义举有力地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 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情节。用心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识记关键情节,经典片段才能轻松应对试题。镇关西强娶金翠莲为妾,三个月后其妻将金翠莲赶出家门,郑屠还向金氏追要典身钱,金氏父女为偿还郑屠的典身钱,只好在酒楼卖唱,也因此而搅了鲁达的酒兴。鲁智深打抱不平,先帮忙两人脱身,然后到集市找到正在卖肉的郑屠,以切肉为名耗其体力,最后郑屠不堪忍受,两人厮打,鲁智深三拳将其打死。鲁达打死郑关西后,得到赵员外的帮助,到了五台山文殊院做僧避祸,起法名鲁智深。据此作答即可。 2.此题考查根据加点词的意思分析人物的心理。解答时要联系文段的主要内容和名著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来思考。《水浒传》中,鲁达向李忠要银子资助金氏父女时,李忠仅摸出二两银子,鲁达看不起李忠的小气,所以他将银子扔还给李忠,由此可看出鲁达豪爽直率的的性格特点。 3.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本的识记能力和分析能力。《水浒传》里面“侠义”英雄最富特色的莫过于鲁智深和武松。而他俩的故事最著名的分别是大闹野猪林和醉打蒋门神。他们的这种行为被称为“侠义之举”这些义举有力地突出了小说的主题。我们应该鉴别含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每个人对生活的体验都不尽相同。有人觉得幸福,有人觉得痛苦;有人觉得愉快,有人觉得烦恼;有人觉得平坦,有人觉得曲折……你的感觉是什么呢?请以《生活充满________》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首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可以叙述事件,可以抒发情感,也可以阐明观点;总体立意要积极健康。

 

查看答案

嘱托

格·鲍姆特

就在彼得动身前往华沙参加一九五五年世界青年联欢节的前一晚,有人来敲门。原来是一位邻居。他从衣兜里掏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然后摆在桌面上,摊开来。里头是一张相片、一封信和一张字条。

他讲述了有关这个小红包的一段经历——

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法西斯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波兰。这样,大批的波兰人被弄到德国去,那时候,这位邻居正在一家锯木厂当工人,他曾答应帮助一个波兰囚犯实现他的托付。

一天,锯木厂的一个工棚失火了。人们都在交头接耳,心里明白是囚徒们干的好事,他们想用这样的方式把斗争进行下去。一群身穿黑制服的党卫队员朝工厂一拥而入,带走了许多做苦工的囚犯。

当党卫队员冲进邻居工作的那个车间时,他正与那位囚犯在干活,这位波兰人迅速地从裤兜里摸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塞到德国工人的手里,“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党卫队就把他带走了,作为对这次纵火的报复。

一九四六年夏天,这位邻居发了一封信给囚犯的太太,她的地址就写在那张纸条上。可是,他并没有得到回音。一年之后,他又试图再投一次——然而,一切依旧是徒劳的。现在好了,终于有了这一天,他可以托人将这个小包包直接带到波兰去。这位邻居郑重地递给彼得。

彼得注视着这张相片。相片上是一位妇女,手里抱着一个大约两岁左右的小姑娘。信呢,不言而喻是遇害者留给他家属的最后诀语。在那个小小的纸片上,用大大的字迹写着这样一个地址:“Z和M·尼波耶夫斯卡华沙斯巴索夫斯基大街十八号”。

“一定的,我会找她的,并将事情的一切转告她,这件事您完全可以信赖我。”彼得说。

那时候,当这位邻居把这个小红包交给他的时候,彼得觉得一切都很简单:只要去到华沙,把事情一讲,东西一交,不就完了嘛!然而,当彼得后来抵达那条街的时候,十八号的门牌怎样找也找不到。在那块空地上,从前确实有过十二至二十六号门牌的房子,现在只见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踢着足球。在警察所,彼得也得不到一点答复。她们现在究竟住在哪儿呢?这样,彼得反而横下一条心,非找到她们不可了。

来到华沙,彼得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求知的渴念,他见得越多,什么活动都想参加一下的要求就更大。

大约在联欢节开始后一个星期,他的朋友们建议他去与一些波兰小伙子和姑娘相会一下,开头他想不太好吧,但朋友们干脆连拉带扯地把他推拥走了。跳舞的时候,每个人都得找个舞伴,这时在彼得面前就站着一位姑娘,她羞赧地望着他,并且邀请他跳舞。就这样,德国、波兰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相聚在一起。他们尽力地用手势比划着交谈,大伙笑着,欢快地跳着。自这个晚上相遇后,彼得与玛留莎每天都要相会。

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最后一天终于到来了,整个华沙城都陷入一片欢腾之中。在大广场上,阿拉伯青年与瑞典青年,中国青年与黑人青年,伊朗青年与德国青年都在纵情地载歌载舞地狂欢,然后他们慢慢地拥向火车站。

彼得伴随玛留莎在火车站台上来来回回地溜达,广播员用广播催促大家赶快上车,彼得才恋恋不舍地攀上了车厢,将身子从车窗里探出来。他们相互凝视着,一时无言以对。“地址,”玛留莎突然想起来,她的喊声就像呼救那样。彼得摸出笔记本,撕下一页,将他的地址记在上面。这时,他一下子才想起了那个小红包,于是赶忙把它掏出来。“玛留莎,请帮助找一找,”他说,然后把这个小红包按在她的手心上。“打开看看!”他大声说,他见她一时还未领悟他的意思。

她打开这个小红包,念起来了。火车慢慢地挪动了。

玛留莎脚下像是生了根似的,粘住了。她几乎要被那些跟着火车而跑的人撞倒。“玛留莎,”彼得喊了她一声。玛留莎抬起头来一望,开始随着火车跑起来,接着她停下脚来,摆着手,手里的那块红包纸就像一方告别的红头巾。彼得还在望着她,一时间留给他最深的印象是,她整个脸庞都叫泪水湿透了。

“为什么她哭得这样厉害?”彼得思忖着,这时他已缩在一个角落里。“我将给她写信,”他这样想着。彼得拿出她的地址来,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原来,上面留下这样的名字:“玛留莎·尼波耶夫斯卡”,也就是那个小红包里的纸条上写着的名字。

1.谈谈本文以《嘱托》为题的含义。

2.发挥想象,请将下面句子中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

“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

3.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1)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

(2)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

4.小说的构思富有特色,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人间有味是读书

①有人喜欢垂钓江边,享受那份心静如水;有人喜欢在旅途中行走,享受如画的风景;有人喜欢在舞场起舞,享受那份欢畅和潇洒。我独喜欢在书海中遨游,享受书籍带给我的宁静和快乐——在书中总能遇到无限的美好和催我前行的动力。

②读书能够静心。纷扰的尘世,烦琐的事务,让人心焦躁不安。若抱书在手,聆听作者的美妙故事,感受妙趣横生的语言,瞬间就可驱散心头乌云。特别喜欢一个人呆在房间,一边读书一边做笔记,恨不得把所有美好的语言,精美的编排结构,跌宕起伏的情节塑造,都记在脑中!想象着自己也化成一支神笔,写下万千文字,被同我一样的读者喜欢。许多闲暇时间我都是在读书中度过的,所以少了人世纷纷扰扰的浸染,少了琐事纠纠结结的苦闷。

③读书能够开启智慧。培根在《谈读书》中这样论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鲁迅的书让人学会深刻和思考;周国平的书教会人辩证看问题;余秋雨的散文让人心胸大气磅礴旷达辽远;丁立梅的文字使人温暖有情有义——不同的作者传递不一样的感悟,带来不同的心灵震撼,在书海中,智慧被开启,灵魂被升腾。

④读书是种享受。工作之余,我时常把自己交给书籍,像一尾鱼自由自在地在书海中游弋。读到开心处就哈哈大笑,读到痛苦处就眉头紧锁……“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每每读书,我总是沉浸在美妙的意境中而不能自拔,好像跟多年未见面的好友在一起交谈。有书为伴,真的是其乐无穷啊!

⑤读书能够美颜。一个人书读得多寡,从他(她)的外在就可以看得出来。读书人的气质与众不同。一些容貌并不美丽的人,因为长时间浸染在书海里,便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气质风范,如很多老者,暮年时仍然有异乎寻常的年轻容颜和吸引人的魅力,其秘诀就在于读书很多,善于思考,善于修为。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里。”读书的营养价值高过许多化妆品的功效。103岁的杨绛就是最好的明证——岁月只增加了她的年龄,她的容颜和气质却让人难忘和佩服,温婉、淡定、从容成为她的代名词。

⑥书的世界干净,宁静,美好。读书的人会在书中遇到温暖,美丽,温柔,真诚,真情。

⑦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位道德高尚的人交流;读一本好书就是用一颗美好的灵魂滋养自己的灵魂;常读书,读好书,做幸福的人,享受幸福的生活——人间有味是读书!

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中心论点为“人间有味是读书”。作者采用了分层论述的方法,层层论述了读书的作用,论证充分,从而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B. 文章第⑤段举了103岁的杨绛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读书能够美颜”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 作者善于运用道理论证阐述问题。如第③段引用培根的名言,阐述了“读书能够开启智慧”这个分论点。

D. 读了本文,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读书的人就是幸福的人,就可以享受幸福的生活。

2.若将下面句子放入第③段破折号之前,你认为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龙应台作品里的文字意义非凡,意蕴悠长,启人深思。

B. 读雪小禅的散文,我们能够感受到雪小禅文字把人的意境盛放在莲花瓣的禅意中。

C. 屈原小时候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

D. 读金庸的武侠小说,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的侠客精神——一种大仁、大义、大勇、大无畏的精神。

3.联系原文内容,说说读书的作用。你认为读书的作用还有哪些?请再说两点。

 

查看答案

齐宣王为大室,大盖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者。香居问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为淫乐,敢问荆邦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敢问荆邦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居曰:“今王为大室,三年而不能成,而群臣莫敢谏者,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香居曰:“臣请避矣!”趋而出。王曰:“香子留!何谏寡人之晚也?”遽召尚书曰:“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①堂上三百户:厅堂很大,能容下三百个房间。②具:备办。③香居:齐国大夫。④尚书:官名。汉以前是小官,负责掌管殿内文书。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齐国之大/其境过清

B. 之/与朱元思

C. 之三年而未能成/此人一一为言所闻

D. 为大室/叶公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根据文段内容,说说香居和齐宣王各是怎样的人。

 

查看答案

阅读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浊浪空   (2)暮冥冥   (3)余尝古仁人之心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已经暗示了作者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埋下了伏笔。

B. 文章三、四段结构一致,所写景物一暗一明,人物一悲一喜,传达出了两种人的登楼览物之情。

C. 文章第五段以“嗟夫”开始,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之后,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更高的理想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极具特色,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议论部分字数虽然不多,但有统帅全文的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