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课外文言文阅读 龙井题名记 秦观①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

课外文言文阅读

龙井题名记

秦观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选自《淮海集》)

(注)①秦观:宋代著名词人。文中“辨才”“参寥”两位僧人都是他的朋友。②会稽:今浙江绍兴。③龙井:地名。在今杭州市西风篁岭上,附近产茶。④普宁:与下文“寿圣院”都是寺名。⑤篮舆:竹轿。⑥雷峰:与下文“南屏”“灵石坞”都是山名。⑦惠因涧:山涧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以邀余入山:

(2)出郭,日已夕:

(3)足于惠因涧:

(4)不时至,去矣: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2)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3.作者为什么有“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请结合第二段画线内容简要分析。

 

1.(1)以书邀余入山:书信 (2)比出郭,日已夕:等到 (3)濯足于惠因涧:洗、洗涤 (4)以不时至,去矣:表因果,因为、由于 2.(1)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连)头发都能数清。 (2) (我们继续)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谒辨才大师,第二天才回去。 3.隐显的灯火、蓊郁的草木和悲鸣的急流所组成的夜景出奇优美、幽寂,让作者内心沉静、澄明,故而情不自禁地发出“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 【解析】 1.考查文言词语的义项。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书”:书信。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以”作为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是”“霁”“数”“二鼓”“始”“谒”等字词的翻译。 3.考查对文言文要点的概括提取。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此题给出了分析区域,所以首先要读懂划线句子的大意。如作者有“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是因为有“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也就是有隐显的灯火、蓊郁的草木和悲鸣的急流所组成的夜景营造的优美、幽寂的意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诗歌赏析

山房春事(其二)

唐·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方圆三百多里。梁孝王曾在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

1.请简要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2.这首诗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查看答案

半命题作文。

春暖花开,柳舞莺啼,那是美妙的青春旋律;朔风卷雪,枭鸟怪鸣,那是黯淡的青春音符。成功它并不平凡,是暴风雨后的彩虹;失败也并不简单,是千锤百炼的锻造。在你青春潋滟的波光中,一定有酸甜苦辣的生活体验,有五彩缤纷的人生梦想,有敢为人先的探索追寻……

请以“       ,我的青春旋律”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例如填写“拼搏”“坚强”“尽责”“感恩”“诚信”“追逐梦想”“成就美德”等,你也可以自行提炼一个词语或短语填写在横线上,进行写作。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不得套作抄袭;⑤文中不能出现与自己有关的真实姓名、地名、校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被微信撕碎的生活

①微信是一种即时聊天工具,比起QQ,它更方便、更快捷,功能更强大。每天我们在微信中醒来,在微信中睡去,我们舍不得错过每一条朋友圈的新鲜事。我们无论饭前饭后都要照相,刮风下雨都要自拍,看到名牌就要合影……

②一群朋友聚在一起,第一件事不是相互问候,而是寻问WiFi密码,当WiFi终于连上,第一时间就是拍照并上传到朋友圈。那一刻,谁说我们不是在“为朋友圈而活”?随着微信用户数量的增长,朋友圈也开始迅速膨胀,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代购信息、心灵鸡汤、养生秘籍,不堪其扰。种种被朋友圈绑架的行为,让“逃离朋友圈”的行为正悄然兴起。

③对此,专家认为,自我觉察非常重要。必须意识到,刷屏的行为是否真实地影响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如果是,就需要进行控制和管理。

④随着微信的流行,人们所接收的信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以高度碎片化的形式出现。对此,人们的评价始终褒贬不一。

⑤脑科学得出的一种结论是,这种形式会严重分散人的注意力。因此,有科学家相信,这种“浅尝辄止”的方式,会使大脑在参与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变得更加“肤浅”。支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互联网的危险在于,它提供的知识与信息资源过于丰富,让人们以为再也不需要将这些知识与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而碎片化的阅读会“矮化”阅读者的文化。这是因为,他们已经没有耐心和习惯去阅读一本书籍,甚至是一篇长文。而文化是思想的产物,它需要创造者付出时间和专注力。

⑥不过,反对者并不这么看,他们认为这低估了年轻人在网络上获取知识的深度,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数字一代”往往是用建设性的办法与信息互动来感受信息并获取信息。

⑦你知道“同辈压力”吗?就是朋友之间要做同样的事情,说同样的话,穿同样的衣服,遵循同样的规则。网络时代,人们的“疯狂”并不是真正源于对信息的渴求,而是害怕被“out”。

⑧韩寒曾写道:“身边的碎片越来越多,什么都是来得快去得快,多睡几个小时就感觉和世界脱节了,关机一天就以为被人类抛弃了……”

⑨2014年冬天,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火遍全中国。朋友圈中讨论着各种相关的话题。根本用不着推荐,因为周围人几乎都在观看。那时候,如果你不知道“都教授”,恐怕就没什么可聊的了。

⑩我们处在一个对信息遗漏恐惧的时代,每个人都害怕自己会错过些什么。我们担心就在眨眼的那一刻,一个大机会就溜走了。其实,真正可怕的是,因为害怕这种错过,急于想要跟上时代的节奏,而乱了自己的步伐。

新媒体能够满足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它无法代替诵读经典所能带给我们的心灵上的收获。新媒体只是丰富了我们的阅读方式,但不会彻底颠覆我们的阅读习惯。

微信仅仅是用来填补碎片时间的工具,大块的时间仍然是应该用来正经地工作、学习,以及阅读严肃作品。事实上,有阅读习惯的人并不会放弃深度阅读的时间。无论在地铁上还是航班上,发达国家乘客手持书本阅读的比例明显高于国人。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更早受益于新技术的人恰恰也更懂得抵御它、控制它。我们并不是要反对新媒体,而是必须时常反思,并对此保持警惕。无论何时,人类都不能被技术主宰。

1.第⑥段加点词语“往往”一词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

2.第⑧⑨两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3.请列举至少两条“被微信撕碎”的“生活”的具体表现。

 

查看答案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三句皆答,按前两句判分)

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②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③攀条折其荣,___________________。(《庭中有奇树》)

(2)请在王绩的《野望》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任选一首,在答题卡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宋朝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B.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赞美了莲的美好品质,表达了自己的志趣。

C. 《陋室铭》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D. 《卖油翁》通过讲故事阐明事理,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人各有所长,即使自己有什么长处也不能骄傲自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