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王戎评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王戎评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与诸小儿游_________  

(2)诸小儿竞取之_______  

(3)取信然_________________

2.王戎凭什么断定“此必苦李”?

3.从故事中看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1.(1)曾经(2)跑(3)代词,李子 2.树在马路边,过往的人这么多,不是苦的话早被人吃光了,现在还有这么多,肯定是苦的。 3.王戎幼年就善于观察、推理,通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内在联系。 【解析】 1.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走”:跑。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尝”与“之”作为文言虚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考查文言文要点的提取。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如王戎断定“此必苦李”可分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一句,即可得出答案:过往的人这么多,不是苦的话早被人吃光了,现在还有这么多,肯定是苦的。 3.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从“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语言描写可分析出他是一个善于观察、推理的才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日:“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日:“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罢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释)①虞(yǘ)人:侍卫。②焉之:到哪里。

1.陈元方不再理会“友人”的原因是因为“友人”“_________”又“________”。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 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 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 “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3.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

4.下面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 陈太丘与友行(期待)            魏文侯与虞人猎(约定})

B. 去后至(才)                    往,身自罢之(于是,就)

C. 元方入门不(照顾)              日,饮酒乐,天雨(这)

D. 中不至,太丘去(去……地方)    天又,公将焉之(下雨)

5.翻译下面句子。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6.(甲) (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寒雪日内集      俄而          雪骤           欣然曰        撒盐空中

未若            柳絮风起    下车之       太丘舍去        元方入门不

 

查看答案

翻译下列各句。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查看答案

古今异义。

(1)引                       (2)顾

 

(3)期                  (4)去

 

(5)儿女       (6)委

 

查看答案

请以“我生命中的一位良师”为题,写一篇文章。(提示:良师不仅仅是指教过我们知识的老师,也可以是对我们的学习、成长、生活等有过帮助的任何人物。)

要求:(1)以记叙为主,可以兼有议论、抒情;(2)600字以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