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谁能润泽我们的生命
尤今
①书对我而言,犹如空气。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我,时时刻刻都需要它。
②自童年开始,我便明白,肚子饿了,找食物吃;眼睛饿了,找书看。我的双眸,时时都处在饥饿的状态中,只要一书在手,我便如蚁附膻,既有“蚕吞桑叶”的快乐,亦有“蜂儿采蜜”的满足。
③略识之无,我便发现,屋子里的每一寸空隙,都漂浮着一缕一缕的书香。视线所及之处,有书;视线不及之处,亦有书。高高低低地叠着、密密麻麻地堆着;疏疏地散放着、齐齐地排列着。书和屋子,你依我依地化成了一个圆满的整体。在那如饥似渴地从书籍汲取营养的童稚时代,我们的物质生活是捉襟见肘的。书却为我营造了一个金光灿烂的世界。
④父亲总是买书,不是一册册地买、而是一摞摞地买,当他把书提进门时,忙家务的母亲总是很快地把湿漉漉的手抹干了,把那一摞书当成瑰宝一样,小心翼翼地捧过来,欢天喜地地拆看。
⑤万籁俱寂时,母亲在荧荧灯火下执卷而读的样子,真是美丽。微鬈的睫毛静静地在眸子下方印着扇形的影子,脸上浮着一抹蜻蜓点水式的、若有若无的笑意。
⑥她低头看书。我仰头看她。她快乐地沉浸在文字那个神秘莫测的世界里,而我,向往那个世界。于是,跌跌撞撞地闯了进去。最初,一知半解,等一进入情况,便痴痴地迷上了,书,自此成了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⑦成家之后,整间屋子氤氤氲氲都是书香。我站着读、坐着读,躺着也读。我读书的时候,孩子也人手一册地读。一家大小静静地、齐齐地读书的那种感觉,美好到了极致,幸福到了极点。
⑧站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 。那时,零用钱有限,想买书,只能将钱一点一滴地储存起来,存够了,才得以一偿夙愿,那一回,看中了赛珍珠的译著《大地》,翻来覆去地看,爱不释手,可是,没有钱买。一连两三周,上书局时,总先去看看那部小说还在不在,如果还在,便抽出来,用手轻轻摩挲一番,才恋恋不舍地放回去。后来,学校考试,忙着温习功课,没上书店。考完试后,钱也储够了,便风风火火地赶往书店。可是,那部朝思暮想的书没了。我觉得心里有一种说不清的疼痛,在书架旁晃来晃去,像个无主孤魂。
⑨阅读,是一种多功能的活动,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润活动。许多散文和小说,都不着痕迹地蕴藏着隽永可贵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它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地流入读者的内心深处,那种影响力,是巨大而深远的。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过:“要成为出色的漫画家,非得喜欢读书不可。画只是技巧,出色的漫画,出自无穷的想象。不读书,就表示没有好奇心,怎么可能画出精彩的漫画?”
⑩实际上,阅读所能带来的脑力冲击,大得超乎想象。它足以将水面上的一个小涟漪化为滔天巨浪,从而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11)阅读带来的大快乐,是任何其他的活动都难以相比的。当它让你哭时,那种感动,能够进入心坎很深的地方;当它让你笑时,那种快乐,像是融化在心上的一块糖。它时而像铁锹,在你心叶上挖出一个个痛楚的窟窿;时而像辣椒,辣得你汗如雨下却又拍案叫绝。有时,它像雷像电,狠狠地劈下来,将迷糊混沌的你震醒;有时,它又像云像雾,让你腾云驾雾、浑然忘却世间的一切烦恼。
(12)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成就”是:以书为种子,在孩子的心田里种下了一株快乐的树。这树,永不枯萎。
(本文原题为《书》)
1.“我”认为读书有哪些益处?(用原文回答)
2.读选文简述:书对“我”一家三代人有怎样的影响?
3.我的双眸,时时都处在饥饿的状态中,只要一书在手,我便如蚁附膻,既有“蚕吞桑叶”的快乐,亦有“蜂儿采蜜”的满足。(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4.请将第⑧段横线处填写一句话,使上下文衔接得恰到。
5.为什么“我” 觉得自己最大的“成就”是以书为种子,在孩子的心田里种下了一株快乐、永不枯萎的树?
6.积累链接:读书,能启智,可怡情,使明理。不同时代、不同境遇中的人对读书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晋代的陶渊明曾说:“好读书,___________________。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也曾劝诫天下人多读书,一首《观书有感》寄托着诗人对读书人的殷切希望,__________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
阅读理解
等你,在桥头
王黎冰
①老人真的老了,背一背篼蔬菜到乡场上去卖,十几里路要歇上好几回。
②听院子里最年迈的王老汉说,老人年轻时身板可壮实呢,两手像《少林寺》里练功的和尚那样平举着一挑水走上一公里,气也不会喘一口。王老汉还说,他还看见过老人一枚二等功的军功章呢。村支书常对后生们说,老人是老党员,党龄比你们的年龄还大呢,他吃的盐比你们吃的米还多,过的桥比你们走的路还多。
③在春天如蜜糖一样的阳光里,老人静静地坐在自家的院坝边,看着远处那座断桥出神,苍老之态毕现。
④村里人远远地看着老人,就知道老人又想自己的儿子了。有人说,老人在心里念叨那句话:“儿子,我在桥头等你回来!”
⑤老人的儿子并非亲生,原本是村东头朱长子(长子:川语中的高个子)的儿子朱树林。树林两岁那年,爹妈双双病逝,老人就毫不犹豫地收养了他。老人像园丁,精心浇灌树林,儿子在老人的守望中拔节成长。
⑥高考前一个月,儿子最后一次回家复习。那天,雨下得真大啊,是老人记忆中最大的一回。一个8岁的孩子放学回家过河,刚到桥头,桥就被猛兽般的洪水冲断了。孩子拼命地喊“救命”,声嘶力竭,手忙脚乱。当孩子父母闻声赶去时,见自己的儿子已平安地躺在岸边,孩子却指着水中喊了一声“树林哥哥”就哭开了。
⑦桥断了,断桥边的小山坡上,多了一座新坟。人们知道,那坟里长眠着一个曾经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和一堆他爱看的书。
⑧五年来,老人的屋子里就再也没有过笑声。那以后,人们就常看见老人大半天大半天地坐在院坝边,望着断桥出神。细心的人看得出来,老人眼里总是包着一汪浑浊的泪。
⑨乡里穷啊,村民更穷。桥断了五年,一直没钱再修。
⑩村里人就将就着几个像练武术中“梅花桩”一般的石头桩子过河,颤颤惊惊,危机四伏。孩子们上学放学,全靠家长接送过河。老人还是种他的地,只是比以前更辛苦。
⑪为了多卖几角钱、几块钱,老人常常赶几十里山路到另一个乡场。村里人见了,都会同情地说:瞧瞧,老人在给自个儿攒养老钱了。还有人慨叹:没传递香火孩子的人,苦哇!当然还有人一直劝说老人,再过继一个儿子吧。老人总是一言不发地摇摇头,佝偻着身腰继续忙自己的活儿,眼神里镌刻着一缕深深的沧桑。
⑫又一个春天如期而临,鲜艳的映山红开满山坡。老人在一个夜里去世了,坐在桌子边的凉椅上,旁边还放着没理完的蔬菜。
⑬老人的箱子里,整整齐齐地放着一摞摞的钱,大多是角票和一元钞票,有些破烂的纸币角,都被他细细地粘贴好了。钱的旁边是一张发黄的纸条,上面写着:用这钱修桥,就算是我的党费。纸条下方还有一行小字:万一我死了,请把我与儿子树林安葬到一块,娃娃还小,我要陪陪他。
⑭纸条下面写下的日期,竟是五年前的9月1日。压着这张纸条的,是那枚被村里人传为神物的军功章和一个五十年前的党员证……
⑮夏天的第一场暴雨倾盆而至。此时,桥已经修好了。这座桥是水泥的,造型别致,很牢固,很显眼。
⑯据说,这桥是城里一个小伙子来设计的,由于他知道了老人捐资建桥的诺言,便没有要一分钱的设计费。
⑰这以后,河边的小山坡上,并排着两座坟,一新一旧,远远地望着上学放学的孩子们。
⑱这一天,是清明节。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这座新桥的桥头,望着那两座坟异口同声地说道:“爷爷,您在天国还好吧,我们等你,永远在桥头!”
(选自《简州副刊》2016年第1期,有删改)
(1)选文叙写了有关老人和儿子的两个感人故事,请分别简要概括。
(2)结合选文说说老人为何要捐资建桥。
(3)结合全文,说说第⑬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4)结合选文内容,请说说对选文标题的理解。
(5)下面是这篇选文的题记,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我曾试着在某一朵花上找到自己的灵魂,有时觉得它来自于精神世界的另一个层面。任何经历过这一场神圣洗礼的灵魂,会对生和死有新的理解,那是对生命真正的诠释。
阅读理解
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又想起了那个植树的牧羊人。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
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内容。
(2)“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文段中加点的“杰作”是指什么?
(4)说说你对“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这句话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
1.请结合《植树的牧羊人》文章内容加以分析牧羊人的性格特点。
2.《植树的牧羊人》运用第几人称来叙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中国梦•正能量”讲文明树新风系列公益广告告诉我们:文明就在我们身边,社区准备开展“共筑中国梦”主题活动,请你参加。
(1)(讲文明树新风•中国梦)
“梦娃醒,太阳笑,中国梦,多美妙。国是家,善作魂,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和为贵……”请从中选取一种文明礼仪或传统美德写一句广告语。
示例:节俭:节俭持家家业旺。
(2)(不畏艰难•奔梦)奔走路上,我们需要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
①写一句励志名言警句:______
②从初中课文推荐的名著阅读中选一位励志人物,概述其主要事迹和品格。
人物:______
主要事迹和品格:______
(3)(读书•劳动•圆梦)圆梦需要付出,请围绕“如何圆梦”补写上联。
上联:______ 下联:劳动创造财富实现梦想。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读了《植树的牧羊人》,难道我们没有不为孤独老人的精神所感动?
B. 他添置了大约100个左右的蜂箱,改养蜜蜂了。
C. 这个孤独的牧羊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D. 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