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说“麻烦你了”“给您添麻烦...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说“麻烦你了”“给您添麻烦了”。可能是打扰了人家,这样说是表达歉意;或许是得到了他人的关照和帮助,这样说是出于礼貌,表示谢意。

人与人交往中,看似简单地说了一句话,其实隐含着为人处世的道理。

你是否有麻烦别人或别人麻烦你的经历?讲述你的故事或见闻,分享你的感悟,写一篇600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②不得写成诗歌。

不得抄袭、套作。

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文明之花 文明是一只小舟,带我们驶进理想的港湾;文明是一只雄鹰,带领我们搏击长空;文明是一匹骏马,带领我们奔跑在广阔的草原上。所以,我们每一个小学生都应该牢记文明,在生活中真正做到文明! 记得在一本书中,我曾看到过这样一则漫画——《文明只差一步》,这则漫画主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在一条繁华的大街旁有一个垃圾桶,这儿居民们都往这儿倒垃圾,可是他们都怕累,总是在离垃圾桶几步之遥的地方,就把垃圾倒了,而这些散落的垃圾还不时散发着臭味,过往的行人的捂住口鼻,加快了脚步。这时,两个小学生走了过来,望着人们,默默地收拾了起来。收拾好了,垃圾桶边干干净净的,可是他们担心还会有人乱倒垃圾,便在垃圾桶上贴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文明——只差一步!看了这则漫画我的感触很深,以前我也常常看见成堆的垃圾,可是我不是飞快地跑过去,就是绕道走,从来也没有想到过要捡起来,更不用说是写小纸条了。可是,我以后在也不会这样了,我不但会要求自己保护环境,作到文明,还会呼吁身边所有的人,从小事做起,做一个文明的人! 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文明的事情呐! 记得有一次,妈妈带我去金华玩,那天很热,空气像一个大蒸笼,我们都快被蒸熟了,知了也在树上叫个不停,这时,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奶奶上了车,可是车上的座位都被坐满了,老奶奶只好双手扶着扶手艰难地站着,一个急刹车老奶奶差点摔倒。这时,我心里有两个声音在吵架,一个说:“老奶奶年纪大了,很需要一个座位,你就把座位让给老奶奶吧!”听了这话,我觉得有道理,便准备站起来,就在这时,令一个生音发话了:“别听她的,天那么热,好不容易有个位子坐坐,怎么能轻易让给别人?”听了这话,我有些不知所措了,是让,还是不让?我犹豫着,就在这时,一个稚嫩又略带羞涩的声音响了起来:“老奶奶,坐我这儿来”我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个小女孩,红着脸向老奶奶招手。老奶奶颤巍巍的向小女孩走去,小女孩忙扶着老奶奶,坐在位子上。周围的人都向小女孩竖起了大拇指。这时,我心中羞愧极了,埋怨自己为什么刚才犹豫不决,不给老奶奶让座。文明就在我们身边,有些人能够抓住他,做一个文明的人,而有些人却和文明擦肩而过,哪怕已经离得很近很近,也许我就是和文明擦肩而过的人吧,不过,相信下一次,我一定会成功的! 文明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文明就一定会成为我们每个人共同的美德,地球一定会更加美丽!让我们期待吧,总有一天,地球上会开满文明之花! 【解析】试题分析:立意上,从题干上看,本题意在提醒学生从“麻烦”或“不麻烦”入手,“人与人交往中,看似简单地说了一句话,其实隐含着为人处世的道理。”这句话启发学生不能浮于浅表,要走向深层思考。所以人人有话说,但要写好并不容易。可在“麻烦”或“不麻烦”中感悟成长,可在“麻烦”“不麻烦”中如何获得共赢,更可在“麻烦”“不麻烦”的背后感受到的谢意、歉意中,挖掘蕴含的中国文化的东西。因此本次作文题可以很好地区分出层次性。作文题非常好地体现了思辨性,这也是近年中考的方向。题干中关键词:麻烦,被麻烦。这里就有思维上的碰撞,要具有高阶思维能力。学生如何更好的理解这两者或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考查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们要能在亲身经历过的生活情境中寻找人间真情,写作时能有话说,能说真话,同时弘扬社会正能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前不久,刻苦学习因为一场关于法律的争论而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一名学生。特别是一名中学生,刻苦学习不仅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义务。学校决定以“我刻苦,我骄傲”为主题,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1.通过你的观察与思考,你认为一个刻苦学习的人会有哪些表现?请使用不同的成语分条表述,不少于四条。

如:刻苦学习的人,珍惜时间,争分夺秒

2.在一次讨论会上,有同学问“中学生为什么要刻苦学习”。请用100—120字的篇幅做一个积极的、正面的回答。注意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查看答案

书卷里的沧桑

姜仲华

①一天,在旧书摊淘书,看到一本书脊破损、纸张发黄的《十日谈》,翻开扉页,竟有三个落款,出自三人之手。最下边的落款,时间也最早:“ 念正版精装久矣,是日偶获,喜不自胜!1992.6.2于西安市新华书店。吴文东”。

②是拙朴稳重的蓝黑笔迹,文笔典雅蕴藉,看得出这位吴老兄的古文功底不错。我推想他发现此书之时定然如获至宝,把书拿在手里摩玩不已,脸上是绽开的笑意。第二个落款是:“1997年10月3日下午,于济南中山公园旧书市闲逛。漫步公园中,狂风大起,游人寥落,心境也如此萧瑟。刘一龙”。

③字是毛笔小行草,潇洒流畅,一看就知临过字帖。这是一位富有诗意的人,当时的情景如在目前,他孤独,他惆怅,在寂寞噬咬他心灵的时候,他遇见了这本书,而且不知出于何故买下了它。第三个落款是竖着签的,蓝色圆珠笔,字迹娟秀,大概是个女子:“杨爱珍买于衡水一中门口,二00三年三月十一日 囊中羞涩,不忍错过”,看得出,这位女子是一位爱书如命的人。

④我忽然生发出一些感慨:哦,距书的第一位主人吴文东买书已十五年了,吴文东是谁?此刻在哪里?他是否还记得这本书?是否知道此时别人在远方的街头,读他的笔迹?忽而想起几句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⑤这诗用这本旧书的辗转漂泊上,多么贴切——人的字迹,如飞鸿在雪泥上留下的指爪;题字者忘记此书,正是“鸿飞哪复计东西”!诗中含着的那种对生命的无法预知、无法把握的悲凉,正切合了这本书的旅行轨迹,切合了在它背后的一位位主人。

⑥西安——济南——衡水——齐河,这本书漂泊于天南地北之间,风尘仆仆,辗转流徙。它以怎样的方式从西安到了济南?又以怎样的方式到了衡水,又辗转到齐河?知道这些的只有这本书。它漂泊到我手上,至少是第四站。一个个主人的落款,是它游历人间的通关文牒吗?漂泊的命运,书不能自主,也无奈啊。

⑦我不由追问,他们都挚爱这本书,又为什么使它流落旧书摊,就像当初的密友,他年相忘于江湖?或许是意外,或许还有一种原因:时过境迁,爱已不再。感情的迁移变化,让本来很近的心变得陌生,很浓的情变得冷淡,何况一本书呢?

⑧人心是一个世界,这里的一切像客观世界一样,有新旧交替,在成长,在淡化,在新生,在苍老,在流迁,在遗忘。人对自己的情感也会陌生,也会无奈,不明白为什么热爱的会冷淡下来,无力挽留自己的情怀,就像无力挽留一个季节。

⑨我捧着书,情怀有了些许凉意。这些遗落在扉页上的心情偶然被我拾到,交付给谁?

⑩街上人们熙熙攘攘,来来往往,似有序,似无序,其实也在漂泊,人知道自己漂向哪里吗?看似知道,其实不知道——不知道以后在哪里停泊,更不知道在哪里搁浅。如水的秋风哗哗地翻起书页,我的心被风吹得有些苍老。

⑪携书回家,坐在窗前,默默摩娑三个题款,似与那三位主人签名的手相握,似有余温缕缕传到指尖。这也算握手,尽管我们一生不相识,但喜欢过、拥有过同一本书。我抚摸过他们的手迹,欣赏过他们的心曲,也是一种缘份啊。合上书,手上那种似有似无的余温令我惘然。

⑫我在三个落款旁的空白处,郑重地写下名字和日期,心想,我和这本书的缘分是多少年?我不知道;能做的,只是珍惜这匆匆的、相连相属的岁月。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阅读第①—③段,简要概括三位落款者的笔迹风韵与他们看到书时的不同心境。

2.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看似知道,其实不知道——不知道以后在哪里停泊,更不知道在哪里搁浅

3.文中作者由书的漂泊写到了人生的方向,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4.谈谈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人心是一个世界,这里的一切像客观世界一样,有新旧交替,在成长,在淡化,在新生,在苍老,在流迁,在遗忘。

 

查看答案

默写。

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归虽寿》)

②谁道人生无再少?_________________,休将白发唱黄鸣。(苏轼《浣溪沙》)

③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________也。(《孟子》两章)

 

查看答案

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身体强良,思徇通,欲使随而。子墨子曰:“姑学乎,吾将仕子。”劝于善言而学。其年,而责仕于子墨子。子墨子曰:“不仕子,子亦闻夫鲁语乎?鲁有昆弟五人者,其父死,其长子酒而不葬,其四弟曰:‘子与我葬,当为子沽酒。’劝于善言而葬。已葬,而责酒于其四弟。四弟曰:‘吾未予子酒矣子葬子父我葬吾父岂独吾父哉?子不葬,则人将笑子,故劝子葬也。’今子为,我亦为义,岂独我义也哉?子不学,则人将笑子,故劝子于学。

(选自《墨子·公孟》)

(注释)①昆弟:兄弟。 ②四弟:四个弟弟。

1.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徇通               虑:考虑    B. 欲使随而       学:学习

C. 其长子酒而不葬       嗜:爱好    D. 今子为         义:坚持正义

2.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吾未予子酒矣子葬子父我葬吾父岂独吾父哉

A. 吾未予子酒矣/子葬子父/我葬吾父/岂独吾父哉

B. 吾未予子酒/矣子葬子父/我葬吾父/岂独吾父哉

C. 吾未予子/酒矣子葬子父/我葬吾父/岂独吾父哉

D. 吾/未予子酒矣/子葬子父我葬吾父/岂独吾父哉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子要教“有游于子墨子门者”当官,这是墨子的最终出发点。

B. “游于子墨子之门者”一年后向墨子要官职,墨子没答应,而是讲了一个故事。

C. 四个弟弟以给大哥买酒喝的条件让他埋葬死去的父亲,但之后并没有实现诺言。

D. 四个弟弟最终目的是让哥哥明白葬父是应该的,让他明白道义。

4.请把第三大题文言文语段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不学,则人将笑子,故劝子于学。

 

查看答案

守护好我们的语文素养

章伟秋

媒体人守护好语文素养这一立身之本,才能守护好新闻传播的立业之基

一段时间以来,写稿机器人在媒体和资讯网站上颇为抢眼。昆明报业写稿机器人“小明”仅用1秒的时间,就“写”出了一篇100多字的稿件。腾讯网发布的新媒体趋势报告显示,2016年第三季度财经机器人写稿量已经达到4万篇。

在人工智能挑战之下,媒体人恪守语文素养显得殊为宝贵。机器人新闻写作固然具有效率高、反应快等特点,但人类的丰富情感和表达技巧,在深度撰写方面具有难以替代的优势。如果放弃了人类自身优势和追求,媒体传播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播音员主持人千篇一律说着同样的网络语言,机器和网络操纵了我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言,整个文化氛围必然会因单一和刻板而枯萎。正如有学者所说,人工智能和人类各有所长,用机器人从事可重复和需要精确计算的工作,可以把记者编辑解放出来,完成更有温度的新闻作品。由此而言,媒体人守护好语文素养这一立身之本,才能守护好新闻传播的立业之基。

除了人工智能的冲击,语文素养遭遇的挑战是方方面面的。比如网络低俗文化的侵袭。网络语言“语不惊人死不休”,网民在自嘲、调侃、戏谑中,生成了一些低俗的网络语言,有些已经浸染到平面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之中。比如,一些综艺节目嘉宾和主持人以说网络俗言俗语为能事,拿恶俗当有趣、恶心当幽默,成了负能量、“污”文化的推手。再如,读书学习上的放松和放弃。过去,德艺双馨、文德双修,是媒体人、文艺工作者的入行基本功。如今不少媒体人,口中没有芬芳,身上毫无书卷气,每天不是泡在微信微博中就是辗转于饭桌酒场上,无暇补充文化的亏空,何谈提升素养的水位?

作为文化传播的一张名片,播音员主持人的语文素养直接影响着媒体的形象、文化的形象。大众化和通俗化并不等于低俗化,媒体语言呼唤精确的语言运用,呼唤文雅生动的语言表达。由于内容和要求的差异,不同栏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具有不同特色,但都需要不断增强语言的逻辑性和形象性。良好的语文素养能提高驾驭文稿、处理文稿的水平与能力,能让采访顺理成章、写作得心应手,让媒体人充满智慧与力量。

作家王蒙说过:“学好中国语文,是弘扬中华文化的前提。”语文素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的文化基础,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质,亦是媒体人必不可少的文化生命根基。无论时代发展到什么时候,无论科技进步到什么地步,大到国家民族、小到生命个体,文化创造力和想象力都是不可或缺的。作为媒体人,不仅应有提高语文素养、抵制低俗粗劣网络语言的自觉,更应积极行动起来,用担当大义的良知、以身作则的表率、薪尽火传的坚守,为民族文化传承出一份力,为语言环境净化尽一份功。

当社会文明素质上升时,愈美好的东西愈有市场;当社会文明素质低下时,愈鄙俗的东西愈有市场。媒体人的责任正在于,让美好的光芒更加普照,让低俗的污垢失去市场。

(选自《兵团日报》,有删改)

1.“与人工智能相比,媒体人要守护好素养”对此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机器人新闻写作具有效率高、反应快等特点。

B. 人类的丰富情感和表达技巧,在尝试撰写方面具有难以替代的优势。

C. 媒体传播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整个文化氛围必然会因单一和刻板而枯萎。

D. 机器人可以把记者编辑解放出来,完成更有温度的新闻作品。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机器人新闻写作具有效率高、反应快等特点,但缺乏丰富情感和表达技巧。

B. 文中提到的语文素养遭遇的挑战有网络低俗文化的侵袭、读书学习上的放松和放弃。

C. 某些媒体人因为语文素养的缺失,成了“污”文化的推手。

D. 媒体语言呼唤精确的语言运用,呼唤文雅生动的语言表达。

3.对于“守护好我们的语文素养”的意义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媒体人守护好语文素养,能更好地抵御语文素养遭遇的方方面面的挑战。

B. 守护好语文素养能让媒体人充满智慧与力量。

C. 作为媒体人,守护好语文素养能为民族文化传承出一份力,为语言环境净化尽一份功。

D. 守护好语文素养,能够抵御网络低俗文化的侵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