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小题 终不知车 越①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②腐而轮败...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小题

终不知车

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腐而轮败,輗折而辕毁,无所可用。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人。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己,不顾。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学者之患亦然。

(注释) ①越:越国。②辐(fú):辐条。车轮中连接车毂与轮辋的一条直棍.下文的“輗(ní)”、“辕(yuán)”均是古代大车上的部件,其中“輗”是辕端与横木相接的部位,“辕”是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③诸:相当于“之于”。④相属:—个接着一个。⑤绐(dài):欺骗。⑥坏:毁坏。

 

1.解释划线的词语:

(1)以为车若是  ________ (2)而为之者相属  ________

2.翻译句子:

舟载以归而夸诸人。

3.越人大败的根本原因是?

4.读了这则故事,你从越人身上学到了哪些教训?

 

1.本来效仿 2.他就用船装载了车回家,在众人面前夸口。 3.不知车 4.不要不懂装懂,胡乱吹嘘。不要轻信,不能盲目模仿。不能凭主观判断事物,应认识事物的本质。不要自以为是,要听从劝告,接受正确的建议。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以为车固若是”的意思是“以为车本来就是这样的”,“固”的意思是“本来”;“效而为之者相属”的意思是“效仿的人很多很多”,“效”的意思是“效仿”。 2.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载”“归”“夸”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的意思是:结果车子坏了,大败给敌军,但最终还是不知道什么是车。由此可知,“不知车”是大败的原因。 4.启示类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解答这类试题,一是首先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情感等,以此作基础;二是要清楚回答的范围,明确题目的要求;三是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四是要善于延伸、善于归纳总结。从“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可知,做事情要先调查研究,不要盲目模仿;从“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己,不顾”可知,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 选自《逊志斋集》 作者:方孝孺 年代:明 参考译文:越国没有车,有个游玩的越人在晋国与楚国的野外得到一辆车,车的轴条腐朽了并且车轮坏了,车的辊轴折断了并且车辕破坏了,没有可以使用的地方了。不过越人的家乡没有车,于是用船载回家并向众人炫耀。观赏的人都夸耀他而且都相信了那个越人的话,以为车本来就是这样的,模仿的人很多很多。一段时间后,晋国和楚国的人来到越国看到了他们的车都笑他们笨拙,越人以为他们在欺骗自己,就没有理会。等到敌兵进攻他们的国家时,越兵率领破车去抵御敌人。结果车子坏了,大败给敌军,但最终还是不知道什么是车。学习的人所要担心的也是这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小题

(1)……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语段选自课文________,作者孟子是_____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

2.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1)必先其心志______________

(2)所以动心忍性,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____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______________    

(4)然后知于忧患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第一段以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事实,证明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B. 第二段在论述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时,指出这种磨难有思想、精神、生活、行动方面。

C. 第三段由人到国,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练的必要性。

D. 文中六个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诗词,完成小题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填写横线上的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代(朝代)的词人 。

3.“烟光”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伊”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暗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上阙前三句借景生情,词人心情沉痛悲伤。

B. 上阙后两句借春景写出了此人的无奈和凄凉。

C. 下阙前三句词人拟“一醉”是为了消释“春愁”。

D. 结尾两句表现了词人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查看答案

名句默写

1)梅子黄时日日晴,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霁光浮瓦碧参差。

3)___________________,无力蔷薇卧晓枝。

4)一封朝奏九重天,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添得黄鹂四五声。

6)孙叔敖举于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   

8)____________________,好收吾骨瘴江边。

9)欲为圣明除弊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

11)胶鬲举于鱼盐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我们感叹得不到真情的时候,或许真情就在你的身边;我们呼唤得不到理解的时候,或许理解就在你周围……有的时候,美好的事物与情感离我们并不遥远,或许只是由于离你太远,你往往忽视了它们的存在。

请结合自我经历与感悟,以“原来      并不遥远”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戏剧、诗歌除外);③有真情实感;④不得抄袭套作;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季羡林

①人一老,就容易忘事糊涂。

②我认识一位著名的画家,年过八旬以后,慢慢地忘事糊涂起来。我们将近半个世纪以前就认识了,颇能谈得来,而且平常也还是有些接触的。然而,最近几年来,每次见面,他把我的尊姓大名完全忘了。从眼镜后面流出来的淳朴宽厚的目光,落到我的脸上,其中饱含着疑惑的神气。我连忙说:“我是季羡林,是北京大学的。”他点头称是。但是,过了没有五分钟,他又问我:“你是谁呀!”我敬谨回答如上。在每一次会面中,尽管时间不长,这样尴尬的局面总会出现几次。我心里想:老友确是老了!

③前几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在富丽堂皇的北京图书馆的大报告厅里举行年会。我这位画家老友是敦煌学界的元老之一,获得了普遍的尊敬。按照中国现行的礼节,必须请他上主席台并且讲话。但是,这却带来了困难。像许多老年人一样,他脑袋里煞车的部件似乎老化失灵。一说话,往往像开汽车一样,煞不住车,说个不停,没完没了。会议是有时间限制的,听众的忍耐也决非无限。在这危难之际,我同他的夫人商议,由她写一个简短的发言稿,往他口袋里一塞,叮嘱他念完就算完事,不悖礼仪常规。然而他一开口讲话,稿子之事早已忘入九霄云外。看样子是打算从盘古开天辟地讲。照这样下去,讲上几千年,也讲不到今天的会。到了听众都变成了化石的时候,他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我心里急如热锅上的蚂蚁,忽然想到:按既定方针办。我请他的夫人上台,从他的口袋掏出了讲稿,耳语了几句。他恍然大悟,点头称是,把讲稿念完,回到原来的座位。于是一场惊险才化险为夷,皆大欢喜。

④我比这位老友小六七岁。有人赞我耳聪目明,实际上是耳欠聪,目欠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其中滋味,实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是,我脑袋里的煞车部件,虽然老化,尚可使用。再加上我有点自知之明,我的新座右铭是:老年之人,煞车失灵,戒之在说。一向奉行不违,还没有碰到下不了台的窘境。在潜意识中颇有点沾沾自喜了。

⑤然而忘事糊涂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

⑥我认为,有的,而且很大。自己年纪越来越老,对于“忘”的评价却越来越高,高到了宗教信仰和哲学思辨的水平。苏东坡的词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是把悲和欢、离和合并提。然而古人说: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是深有体会之言。悲总是多于欢,离总是多于合,几乎每个人都是这样。如果造物主不赋予人类以“忘”的本领,那么,我们人类在这么多的悲和离的重压下,能够活下去吗?人生下来,既能得到一点乐趣,又必须忍受大量的痛苦,后者所占的比重要多得多。如果不能“忘”,或者没有“忘”这个本能,那么痛苦就会时时刻刻都新鲜生动,时时刻刻像初产生时那样剧烈残酷地折磨着你。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下去的。然而,人能“忘”,渐渐地从剧烈到淡漠,再淡漠,再淡漠,终于只剩下一点残痕;有人,特别是诗人,甚至爱抚这一点残痕,写出了动人心魄的诗篇,这样的例子,文学史上还少吗?

⑦因此,我必须给赋予我们人类“忘”的本能的造化小儿大唱赞歌。试问,世界上哪一个圣人、贤人、哲人、诗人、阔人、猛人,这人,那人,能有这样的本领呢?

⑧我还必须给“忘”大唱赞歌。试问:如果人人一点都不“忘”,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选自《怀旧集》,有删改)

1.概括“老友确是老了”的两件事。

2.品析语言。

到了听众都变成了化石的时候,他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从修辞角度)

3.简要概括第④段的内容,并说说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作者为什么要给“忘”大唱赞歌”?

5.结合全文探究“忘”的两层含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