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语言不仅是从历史继承而来的财富,而且保持着与时代最为紧密的互动。在网络时代,语言成为社会发展的忠实记录仪和显微镜。近年来,一个个“热词”聚焦社会热点,体现时代变化,蕴含着人们对自身生活、社会变革与人类发展的理性思考。人们从“八项规定”“两学一做”中看到了我们党实现自我净化的努力,从“一带一路”“天宫二号”中看到了国家的发展进步,从“洪荒之力”“厉害了我的哥”中看到了流行文化的变化,也从“获得感”“撸起袖子加油干”中感到了百姓的期待……语言既折射时代变迁,又在与时代的互动中,不断丰富着自身。读懂一个时代,应该从读懂它的语言开始。
②除了传承历史的人文价值、观察时代的窗口价值,语言在今天还具有极强的经济价值。很多人或许想不到,语言中潜藏着巨大的经济宝库。随着语言文字事业的不断前行,我国提供语言文字类产品及相关研究咨询、技术研发、工具应用等专业化服务的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传统的翻译业只是其中一种,人工智能如何“说话”、大数据如何检索,都离不开语言服务。来自国家语委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我国专门从事语言服务或相关服务的企业数达到72500家,行业年产值超过2800亿元人民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已形成千亿元规模的语言产业“蛋糕”。
③不仅如此,语言还能为其他事业的推进提供必要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要脚踏实地干出来,也要好好“说”出来。打好扶贫攻坚战,需要加快民族地区和农村的普通话普及;发展信息产业,需要加强语言资源建设和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树立核心价值、传承中华文明,需要发挥语言文字的文化功能,大力加强中华语言文化建设与传播……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使用语言,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
④也许,语言最大的发展就是增加它的包容性,它不排斥任何一个平凡的个体,也不会遗漏时代前进的每一个脚步。让人捧腹的最新“段子”,“斗图”不休的个性车贴,成千上万的影视剧弹幕……不经意间,你就是时代的见证者,一言一行也在推动这个时代进步。更好地使用语言,让我们与历史和时代相遇。
(摘编自张烁《读懂时代,从读懂语言开始》)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列举了许多当下“热词”,论证了语言具有观察时代的窗口价值。
B. 文章从语言在实现中国梦中的作用和表现,论证了语言对其他事业的推动作用。
C. 文章重点论述了语言对时代的作用和价值,而对语言的历史人文价值并未详述。
D. 文章在最后认为,增强对时代语言的包容性,是推进语言发展的有效途径。
2.以下事例,适合放在文中哪个段落?请简要阐述理由。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增强语言文字服务能力,使语言文字工作更加适应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需求。
3.读懂时代,为什么要从读懂语言开始?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农家院里的瓮
刘江滨
自父母先后去世,已离故乡八九年了。尽管每年清明节都回老家到父母坟前祭拜,但只是在麦苗青青的田野朝着村庄远远瞭上几眼,从没进过村。前些天,也许是有了点岁数的缘故,突然想到生我养我的村庄看看。于是便趁着假期有了一次故乡行。
这个冀南平原的小村,变化之大可用“惊奇”二字来形容。临街所有的墙面都粉刷了白灰,整齐划一;原来坑坑洼洼、乱堆着柴火秫秸的街道消失了,代之以平展展的水泥路面,干净整洁;大多房子都是近年新盖的,门楼贴着彩色的瓷砖,漂亮气派,还有数座二层小楼矗立村间,惹人眼目。记忆中的村庄难觅踪影,让人怀疑是否走错了地方。
那天不算太冷,虽然不足够晴朗,天上的太阳依然放射着暖意。我去看望堂哥,进了院门,堂哥正坐在屋檐下晒太阳,闭着眼睛听收音机里的京戏,身旁放着小凳,上面有一杯茶正袅袅冒着水汽。我环视一下宽敞的院落,东南角摆放的七八只大瓮,粗粗笨笨的,十分突兀,闯入眼帘。
作为农村长大的孩子,我理解堂哥对瓮的感情,也了解瓮的过去。
瓮在农村曾是一件不可或缺的家什,存水、腌菜、储粮是它的三大功用。
改革开放以来,实行责任田,家家原有的瓮显然不够用了。为了省钱,许多农家用水泥砌成瓮。家里有粮,心中不慌,除了上交的公粮,余下一瓮一瓮的粮食成了农民心里的定心丸,腰杆子硬了,笑容挂在脸上,连走路都更显笃定。后来连公粮都不用交了,打下的粮食全部收到自家的瓮里。像堂哥这样,那些瓮就是他勤劳致富的奖励证书,是他光荣岁月的见证,怎舍得毁掉?
瓮还能当“储藏柜”,家里给老人孩子买的点心,买来的瓜果等,都可以存放到瓮里,既恒温保存,还能避免老鼠偷吃。老鼠的尖牙利齿能把木柜咬出洞,却拿陶瓷和水泥做的瓮一筹莫展。瓮还能当“保险柜”,农家主妇常常把钱用布包好塞到粮食里,至于是哪只瓮,埋有多深,这个秘密除了主人谁能知晓呢?
如今,瓮的这些功用成了昨天历史。家家都有自来水,龙头一开哗哗流淌,和城市一样,吃饭、洗衣、如厕全搞定,再也用不着水瓮了。现在可随时吃时令蔬菜甚至是反季蔬菜,不用大瓮腌菜了,即便喜欢腌菜,也是用瓶瓶罐罐腌一点,讲究精致和品位,只是作为爽口的小菜,谁还把咸菜作为主菜呢?
收麦收秋时节,粮商的联合收割机开到地里从收割到脱粒一气呵成,一手收粮,一手付钱,农民和城里人一样都吃上了“商品粮”,米呀面呀从农贸市场购买就成。如果说比城里人多了一层方便,就是可以把从田间收获的部分粮食放到面粉厂,用的时候只需扣除加工费就行啦。
瓮,这个傻大笨粗、分量沉重的物件,在今天已基本淡出了现实生活,慢慢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或许将来再从课本上读到“请君入瓮”“瓮中捉鳖”“瓮牗绳枢”等这些成语的时候,孩子们再也看不到实物了,只能从插图上想象它的模样。我在想,堂哥那些包括被儿子砸了一个口子的瓮,还能保存到几时呢?
(摘编自2018年03月24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离别故乡八九年,从没有回到生他养他的村庄,岁数大了,趁清明回老家拜祭,才有了一次故乡行。
B. 文章的第三段写堂哥晒太阳、听京戏、品茶,没有写迎接寒暄的场面,暗含着亲情的疏远,二人在情感上产生隔膜。
C. 文章的标题“农家院里的瓮”是全文的线索。文章围绕“瓮”展开,作者借助“瓮”在农家地位的变化表达了复杂的情感。
D. 文章通过过去和现在“瓮”的功用的对比,突出了“瓮”的过时,表达了“落后的东西必然要被先进的设备代替”的主旨。
2.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我环视一下宽敞的院落,东南角摆放的七八只大瓮,粗粗笨笨的,十分突兀,闯入眼帘”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孩子们再也看不到实物了,只能从插图上想象它的模样”句子中,加点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3.堂哥为什么会对瓮怀有浓厚的感情?请简要概括。
4.第二段写冀南平原的小村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文章的写作对象是“瓮”,“瓮”在文中的意蕴非常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肚耳,肤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④〔升平〕太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_____)
②自是数年之后(_______)
2.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不求甚解
B. 然则何时而乐耶 怏怏不乐
C. 或请重法以禁之 鸿鹄之志
D. 故不暇廉耻耳 温故知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安用重法邪?
4.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
(1)甲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忧乐观
(2)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__________”。(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诗的题目看,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扬州的酒宴上酬答刘禹锡的作品。
B. 这首诗的首联,叙写作者被贬到荒凉之地二十三年来的人生经历。
C. 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作者对亡友的怀念和回乡后恍如隔世的感慨。
D. 这首诗的颈联,对仗工整,蕴含哲理,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2.这首诗尾联中的“长精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一个人在外不管吃什么苦,受什么累,心里念念不忘的,就是“回家”。
那个远方的家,也许,在大山深处,通往家门的路崎岖不平;也许,在城市的一隅( ),隔着距离看城市的 甲 (A、荣华 B、繁华);也许,那个家在一个普通 的不能再普通的小乡村。
想起那条和记忆相连的路,心里的温暖就会 乙 (A、泛滥 B、泛散)。那条路,也许有风,有雪,有尘土飞扬,可在每个收拾好行náng 准备启程的人心里, 那条路上有始终最美的风景。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一隅(__________) ②行náng_______
(2)给甲、乙两处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只填序号)
甲: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子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修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沁园春·雪》的作者是毛泽东,“沁园春”是词牌名。
B.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诗人余光中以饱含深情的文字抒发的对土地的炽恋之情。
C.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都是“唐宋八大家”的作品。
D. 词有多种词牌,句式长短不一,又称为“长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