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中国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中国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姝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减小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述文字的主要内容。

2.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减小这个距离。

3.文中引用了很多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的原话,有什么作用?

4.《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简要概括。

 

1.从主创者的角度阐述了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2.传统诗词产生于古代,诗人们的生活情景、思想情感与我们现代人相差甚远,所以说“遥远”。但是,诗词大会以一种简单的方式,利用诗词本身的魅力吸引着更多的人,特别是让年轻人去热爱它,朗读它,传承它,让更多人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所以说诗词大会“正在减小这个距离”。 3.本则报道是新闻采访,引用人物原话使报道更真实,给人一种亲临现场的感觉;也体现了新闻真实性、严谨性的特点。 4.①《中国诗词大会》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②《中国诗词大会》的题目颇“接地气”,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吸引人们爱上古诗词,有助于推动古诗词的普及;③《中国诗词大会》陶冶了人们的情操,滋养了人们的心灵,还引发了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然后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从“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中国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可知,文章的主体部分是主创者介绍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目的。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有些遥远”指的是传统诗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诗词大会正在减小这个距离”点明了举办诗词大会的意义,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古诗词,热爱古诗词。 3.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作用的理解。从文章体裁来看,这是一篇采访稿,是通过记者同人物的谈话来获得材料的。所以,引用人物的原话就显得非常重要。这样不仅内容真实,有说服力,还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4.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从“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注意分条进行概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馨香盈怀袖,__________。(《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2)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其二)》]

(3)柴门何萧条,__________。(曹植《梁甫行》)

(4)__________,志在千里;烈士暮年,__________。(曹操《龟虽寿》)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激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数小舟      棹:划船

B. 不亦乎      颠:通“癫”,疯狂

C. 渐深耳    激:猛烈

D. 转转不      已:停止

2.下列语句中括号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反击之力      但知

B. (之)闻笑曰        然则天下

C. (于)湮沙上        果得数里外

D. (为)岂能暴涨携之去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坎穴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A. 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

B.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

C. 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呢?

D.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的呢?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 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 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必须独立成段。

B. 诺贝尔奖主要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首届诺贝尔奖是1901年颁发的。

C. 《“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主要介绍的是中国10米跳水冠军郭晶晶在印度新德里获得冠军的精彩瞬间。

D. 《一着惊海天》是一篇通讯,主要报道的是我国核潜艇首次成功潜入深海的情况。

 

查看答案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们的祖先也曾得到过科学的秘密,率先发明了火药和指南针

②我们发明指南针,并不曾向海上获取霸权

③而是用它来制造奇巧美丽的烟火,使人们在节日里享受欢乐

④同西方人不同,我们发明火药,不是用它来侵占别国领土

⑤而是让风水先生勘定我们庙堂、居宅及坟墓的方位与走向,使我们的生活中顶重要的“住”,能够选择优美适宜的自然环境。

⑥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A. ①④③②⑤⑥    B. ⑥①④⑤②③    C. ①④⑤②③⑥    D. ⑥①④③②⑤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将半个多世纪的残酷历史出现在我们眼前。

B. 新建的儿童公园为小朋友提供了观鱼池、转盘、滑梯、迷宫、超市等游乐设施。

C. 战争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从远古战争中走来的现代人,依然没有走出战争的阴影。

D. 中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广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