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①苔痕上阶绿 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出淤泥而不染 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策之不以其道 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甚矣,汝之不惠 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林空鹿饮溪。(梅尧臣《鲁山山行》)
②雪暗凋旗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杨炯《从军行》)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南康直节堂记
苏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①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②。君见而怜③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④称,不为皦察之政⑤,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堂成,君与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⑥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眉山苏辙记。
(节选自《栾城集》)
(注释)①寻: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②填委:堆放。③怜:喜爱。④循吏:奉公守法。⑤皦察之政:皦(jiǎo):白、明亮。严明苛刻的政令。⑥曲:弯曲,这里指品行不正的人。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岌然如揭太常之旗 揭:高举 B. 杉之阴 阴:通“荫”,树荫。
C. 观其所说 说:同“悦”,喜欢。 D. 其无已乎 已:已经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
A. 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
B. 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
C. 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
D. 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直节堂” 在南康太守办公厅的东面,是朝请大夫徐望圣建造的。
B. 徐望圣因可怜官员们蹲在杉树下办公,才建造了“直节堂”。
C. “直节”即本文核心所在,作者对杉树的“直节”之性作了由衷的赞美。
D. 文章表面状物,实则写人,巨杉之性即刚直豪杰之士的品格。
4.将第三大题文言文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语文”在不同时代中的流变
1904年,遵照清政府《奏定中学堂章程》,独立设科的“语文”含“古今文学流别、文风盛衰要略”,更要注重“文义”“文法”及“作文”,还要修习楷书、行书、小篆,语文教育的形态一开始就有点简装版“国学”的味道。此时“语文”能在晚清“废虚文兴实学”的大背景里颇为诡异地升帐登场,是“醉心欧化”“全盘西化”的一个结果。
“五四”时期改“国文”为“国语”时的“语文”,与民族国家建立有关。当时的课程标准既包含了在语文教学中求得民族认同、开启民智的需要,也包含了新文学起步之初对自身发展的要求。这时的中学教科书,流行采取社会问题设置单元。“读经”已经废除,语文教学则凭借新“经”出现以让学生赶上前行的时代。这种“语文”理念在宏大的叙事氛围中承载了太多的“非语文”因素,而同样不可忽视的语言训练并未得到科学的体现。国人以学说为高、以求道为能,以工艺为末技的思想,造成语文课程不断与经学、与政治争地位,语文课倒向知识权力的现象屡见不鲜。专重思想一面,忽略技术训练,使一般学生了解和运用文学的能力没得到适量发展,未免失掉了平衡。
建国初期,曾把“语文”分为汉语和文学两门独立学科。语言学和文学性质不同,前者是一门科学,后者是一门艺术。可惜的是,文学课被讲成繁琐的文学知识课、模式化的文学分析课。汉语课同样存在问题,教学语法体系固然完备,却忽略了学生“能力养成”。文学课和汉语课也没能结合起来。
也有人认为,一旦引入语法,语文课就变成外语课了。的确,有些“美文”不用分析结构、语法,背诵下来就行,学生可以从吟咏中体会无言的美,文学教育的真谛就在于此。不过需要注意,和“外语教学”相对应的词,除了“文学教学”,还有“母语教学”。这就是语文课不可或缺的识字缀文(注)、运用语言等技能性训练。毕竟文学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了解生活、感受命运、体验痛苦与幸福,并引起对文学的兴趣,这主要是语文“人文性”所决定的任务,而语文教育的任务主要是由语文的“工具性”决定。
一个民族需要文学,也需要文学教育,面对当下中学语文“文学性失落”的弊病,应当如何解决?在语文新课标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被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注释)缀文:写文章,作文。
1.下列对1904年清朝时期“语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政府颁布了《奏定中学堂章程》,从此独立开设“语文”这一门学科。
B. “语文”学习内容是古今文学流别、文风盛衰要略,文义、文法及作文。
C. 自“语文”成为独立学科以来,语文教育的形态就有点像简装版“国学”。
D. 在晚清“废虚文兴实学”大背景下出现的“语文”,是崇洋媚外的结果。
2.下列对“五四”时期“语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因为民族国家建立,“五四”时期将“国文”改为了“国语”。
B. “五四”时期的中学语文教科书,时兴用社会问题来设置单元。
C. 语文教学废旧立新,虽然具有时代气息,但却忽视了语言训练。
D. 语文表现出思想与技术训练的不平衡,未使学生获得能力发展。
3.下列对建国后“语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国初,以语言学和文学的性质不同为依据,将语文分为汉语和文学两门独立学科,但这两门学科的教学都存在问题。
B. 文学课和汉语课各行其道,文学课被讲成繁琐的文学知识课、模式化的文学分析课,而汉语课则忽略了学生的“能力养成”。
C. 文学教育的真谛就在于,让学生从吟咏中体会无言的美。因此,将美文背诵下来就可以了,不用对结构、语法进行分析。
D. 文学教育的任务主要由语文人文性决定,语文教育的任务主要由语文工具性决定,语文新课标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人总是要死的,就看选择怎样的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
B.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周其凤认为:“养老教育”既包含了老年人的学习问题,也涵盖了整个社会应该如何对待老人的内容。”
C. 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分为三个步实施:一是“绕”,即卫星绕月飞行;二是“落”,即探测装置飞上月球;三是“回”,即采集月壤样品返回地球。
D. 压力过大、学习时间过长、作息不规律,及忽视营养均衡等,均会导致健康状况下降。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现实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一经播出,就在社会上引发了热烈的反响。
B. 以“武汉,每天都不一样”为主题的武汉城市形象宣传片登上了美国纽约时报广场“中国屏”。
C. 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项目,是中法两国政府联手向世界推出的新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范例。
D. 有学者认为,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将国学经典通俗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了解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