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以《那一次,我真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⑴在文题的横线上...

以《那一次,我真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⑴在文题的横线上填写表达某种情感或心理的词语,如:笑了、愉快、高兴、快乐、痛苦、哭了、尴尬、后悔、冒失、激动、生气、害怕等。⑵要说真话,抒真情,写出真实感受。 ⑶不少于650字。 ⑷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参考例文 那一次,我真感动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弹指一挥间,十二年过去了。这其中令我感动的事有许多,数不胜数。它们就像一张张照片夹在我的相册里,永远不会掉,也永远忘不了,。但其中令我最难忘、最感动的是奶奶的那一双粗糙的手。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外面狂风怒号,雨下个没完没了。我和妹妹在桌上写着作业。突然,听到了尖叫声。“好像是从厨房传来的。”妹妹一边吃着东西说。“走,去看看!”我说。我们姐妹俩就闻声跑到厨房,只见奶奶的手在不停地流血,于是,我连忙跑到房间,把创可贴拿来,对奶奶说:“奶奶,您受伤了,我来给您包扎一下吧!”奶奶朝我笑了笑,点了点头。我用清水小心翼翼地把奶奶手上的血冲干净。就在这时,我的目光落在了奶奶那粗糙的手上,顿时发现,奶奶的双手上全是一条条皱纹,手心里还有许多的老茧。这都是因为她老人家平常做太多事了:每天起早贪黑地为我们姐妹俩做早饭,并且时常去田地里种菜,到了一定的时间还要担着两筐沉甸甸的菜去卖,以之来维持一些家用。再看看别人家的爷爷奶奶在干些什么?他们在家养老。而我的奶奶呢?她操心了上一代又操心下一代,并且每天都干着粗活儿。看到这里,我的心中非常难过,又非常感动,奶奶实在是太辛苦了!就是这样的一双手,就是这样一双粗糙并且手机上还有老茧的手,撑起了这样一个温馨的家;撑起了爱的世界;撑起了我所有的快乐……妹妹用干布轻轻地将奶奶手上的水抹干,我又小心地用创可贴轻轻地包好了伤口。我刚包好,奶奶二话不说,立刻把手缩了回去,又忙碌地干起了家务活儿来。 天渐渐凉了,或许家家户户都坐在软绵绵的沙发上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吧!我们家却不是如此……爸爸妈妈常年在外地打工,爷爷又因病去世了,整个家大大小小的事儿都是奶奶一个人在操劳着。 那一次为我最亲爱的奶奶包扎伤口,看见她那一双粗糙的手,深深地感动了我。奶奶,您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将来让您也躺在软绵绵的沙发上看电视,不再去操劳!我会用自己出色的行动来回报您的――我最爱的奶奶。 【解析】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这类作文题既创设了写作情境,又限定了写作范围;比全命题作文题灵活,比话题作文更具约束性,具有收放自如的特点。半命题作文比较突出地考查了学生的审题、构思及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写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认真审题,确定立意。本题的题意隐含在“要求”中,题材范围很广:要学生叙写自己的某种经历,如快乐、痛苦、尴尬、后悔、冒失、激动、生气、害怕等,叙述相关事情的来龙去脉;描述体验深刻的情境;抒发从中得到的感悟,从而传递正能量,升华正能量!可见,题旨是考查学生对成长的思考。 ②紧抓提示语,补充好题目。“题好一半文”,半命题的写作,最关键的是指准确把握题意的前提下恰当补充题目。可填的内容很丰富,并不局限在“要求”中的几个方面,但一定要遵循一个原则,即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体现时代特色。写作时注意补充的部分就是文题的关键点,是文章要重点着墨的地方。 ③巧妙选材,巧妙构思。“那一次”特指一件记忆深刻、有重要影响的事情,“我”限定了人物,必须用第一人称来写,要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经历。选材要重内涵,有新意,要写出对自己的影响,写出自己的感悟,而且要深刻。在结构上,材料安排要详略得当;开头有悬念,情节有波澜,结尾处深化主旨,这样是很容易出彩的;另外语言要流畅,富有表现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西游记》作者是_________,小说围绕唐僧、孙悟空、猪八戒、__________师徒前往西天取经的主线,写了许多降妖除魔的故事。各路神佛妖魔尽情地施展各自神通,如孙悟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超凡能力。《西游记》善于塑造人物,猪八戒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角色,他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个惹人发笑的喜剧形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我们是一家人

①我进中学时就开始盼望独立,甚至跟母亲提出要在大房间中隔出一方天地,安个门,并在门上贴一张“闲人免进”的纸条。不用说,母亲坚决不同意,她最有力的话就是:我们是一家人。

②当时,学校里有位姓毛的女生,借居在婶婶家,但不在那儿搭伙,我看她的那种单身生活很洒脱,常在小吃店买吃的,最主要的是有一种自己做主的豪气,这正是我最向往的。也许我叙说这一切时的表情刺痛了母亲的心,她怪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说,为何不让我试试呢?见母亲摇头,我很伤心,干脆饿了一顿以示抗议。母亲那时对我怀了一种复杂的情感,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所以也硬下心肠,准备让我碰壁,然后回心转意当个好女儿。于是,母亲改变初衷,答应让我分伙一个月。我把母亲给我的钱分成30份,我想就不会挨饿了。

③刚开始那几天,我感觉好极了,买些面包、红肠独自吃着,进餐时还铺上餐巾,捧一本书,就像一个独立的女孩,心里充满那种自由的快乐。家人在饭桌上吃饭,不时地看我。而且有了好菜,母亲也邀我去尝尝,但我一概婉拒。倒不是不领情,而是怕退一步,就会前功尽弃。

④这样自由自在地过了半个来月,我忽然发现自己与家人没什么关系了。过去大家总在饭桌上说说笑笑,现在,这些欢乐消失了。

⑤天气忽然冷下来,我患了感冒,头昏脑胀,牙还疼个没完,出了校门就奔回家。家人正在灯下聚首,饭桌上是热气腾腾的排骨汤。母亲并不知道我还饿着,只顾忙碌着。这时候,我的泪水掉了下来。我翻着书,把书竖起来挡住家人的视线,咬着牙,悄悄地吞食书包里那块隔夜的硬面包,心想:无论如何得挨过这一个月。

⑥到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早晨我就断了炊,喝了点开水,一个上午饥肠辘辘。放学回家,推开房门,不由大吃一惊,母亲没去上班,正一碗一碗地往桌上端菜,家里香气四溢,仿佛要宴请什么贵宾。母亲在我以往坐的位置上放了一副筷子,示意我可以坐到桌边吃饭。我犹豫着,感觉到这样一来就成了可笑的话柄。母亲没有强拉,悄悄递给我一个面包,说:“你不愿意破例,就吃面包吧,只是别饿坏了。”

⑦我接过面包,手无力地颤抖着,心里涌动着一种酸楚的感觉,不由想起母亲说的话,我们是一家人。那句话刻骨铭心,永世难忘。

⑧事后我才知道,母亲那天没心思上班,请假在家,要帮助她的孩子走出困境。当晚,一家人又在灯下共进晚餐。与亲人同心同德,就如沐浴在阳光下,松弛而又温暖。

⑨如今,我早已真正另立门户,可时常会走很远的路回到母亲身边,一家人围坐在灯下吃一顿饭。饭菜虽朴素但心中充满温情,就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是一家人!

⑩人长大后都是要独立的,可家和家人却是永远的大后方,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归宿。

1.“我”从“盼望独立”到与家人重聚后感受到温暖,期间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

(1)进中学后“我”盼望独立。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家人重聚后感受到温暖。

2.阅读下面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我翻着书,把书竖起来挡住家人的视线,咬着牙,悄悄地吞食书包里那块隔夜的硬面包。(从人物描写角度)

(2)“母亲没有强拉,悄悄递给我一个面包。”句中加点的“悄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3.你认为文中母亲是个怎样的人?选一个方面,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设若单单只有阳光,那么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1.文段第一句是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2.文段中加点的两个“它们”的意思是否一样,分别指什么?

3.“小摇篮”比喻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说明了济南的地形特点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⑵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⑶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⑷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⑸“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1.文中“盼望着,盼望着”连用,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

2.以上语段细致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三幅动人画面,它们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

3.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1)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闹”字换成“叫”字好不好?为什么?

(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中“赶趟儿”有什么表达效果?

4.作者在写春风时,通过人的哪几种感官来写的?写出春风的什么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完成后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与友__________

(2)去后乃___________

(3)太丘舍___________

(4)尊君在____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B.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C.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D.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比较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

5.你认为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态度合适吗?你的理由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