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角窗放眼 刘成章 ①在一幢楼上,我高高在上,住在威武的十八层。我的卧室里有一个被...

    角窗放眼

刘成章

①在一幢楼上,我高高在上,住在威武的十八层。我的卧室里有一个被我称之为角窗的呈直角的大玻璃窗,它是我窗之鸡群中的一只美鹤。

②我经常看到遥远的天际,有一道未用任何建筑材料而构成的看不见的空中走廊,总有飞机缓缓飞过。我常看变幻多姿的云彩,看它们时而像白毛骆驼,时而像待发的火箭,时而像大胡子的马克思。那云里有时还似乎有流水流来,却又不只像流水的流动,是流水流到云里,是行云行到水中;它洒脱飘逸如邓丽君的歌韵,如电流的呼吸,如远年的烟雨,如烟雨中的莺,如渔舟刚刚远去。

③假如我把视线放低一些,那完全是一幅现实的图景。那图景是改革开放前所难以想象的。右边的几幢离我很近的楼,由于近,巍巍乎如几座大山,其身后的楼群也逶迤如山的排列,依次一幢一幢向天边矮去。中间纵着三组楼,它们如远帆结伴而行;帆和山的缝隙以及它们的背后,雾蒙蒙的,数不清有多少楼的帆和楼的山。左边,我平视过去,好几排楼比我低了许多,它们重重红色的楼顶,像被枫叶网织的一些丘陵在我脚下,而我,像站在一座山王之巅。红顶楼的背后又是重重楼群,重重楼群如层层云彩变幻而成。如果我再把视线由东向北拉过去,广阔的视野里,大约数十几里方圆的地方,有树林,有树林中显露出来的房舍,还有更远的一组一组的错落有致高高矮矮颜色各异的楼群,楼群之间和楼群后面还有愈来愈远的树林和建筑,如圆周率小数点后边的不尽数值,一直没入到朦胧山峦的苍茫之中。

④有一夜,两次醒来。头一次我看见外面有雾——不是雾霾是可爱的久违了的水晶晶的纯雾——太稀罕了,我就站在我的广角镜前,痴痴地看了一会。夜在纯雾的笼罩下,像海一般深沉。深沉的夜,深沉的雾,深沉的浩瀚海洋,淹没了这城市的所有东西,海水白茫茫一片。

⑤我再次起来的时候,立即想起外面的景色,就又凭窗静看,而一看竟看得入迷了,再没有睡。哦,那夜的海,那雾的海,那无比深沉的海,逐渐变得浅了、浅了,终有一刻,浩渺之水突然降落,被淹没的一切好像快要露出来了。猝然,有一个绯红的珊瑚映入视线,粘附在一座楼上。眨眼间,又一团绯红映入视线,也粘附在一座楼上。接着又一团、又一团绯红映入视线,都粘附在座座楼上。哦,鳞次栉比连墙接栋有如依偎着的楼!哦,稀稀落落、华华丽丽钻到我心里的红!哦,明暗高低远近!

⑥不久,有几只早醒的鸟儿,从空中静静飞过。世界没有任何响动。

⑦倏忽间,绯红的珊瑚有的长了,有的数量增加了,有的移到另一座楼上了。绯红有着不同的色阶,就像各色音阶在海水中奏出了动听的乐曲。而一些楼房的正面,整个被绯红所覆盖,绯红再也不是点和线,而是有了很大的面。有的绯红的面的前边,却是一座暗灰的楼,绯红对比了暗灰,暗灰凸显了绯红。这一切都在几近透明的海水中,分秒不停地疾速变化,光和影疾速变化,绯红也在疾速变化。片刻,东北角的楼群上,好像亮起了一些大小不等的超级灯泡!紧随着,大部分楼都明亮起来,都有了一些强弱纷杂的亮光。

⑧突然,有如海底火山喷发了,一股火焰猛烈蹿起,扫上了正北远远的一座楼。火舌在楼的一侧舔噬,疯狂舔噬。

⑨红光如响箭四射!

⑩烈焰似火龙冲天!

但结果,大楼却不曾被烧成黑色的框架,而是烧成了一块巨大的表面有网格的红玛瑙,每一格网格都闪着炫目的光芒。

待我穿上衣服,纽扣还未来得及结,海水已不见踪影,所有的楼,所有的树,所有的街道,都露出来了,都屹立在东天朝霞的辉照之下。无数车辆已开始如大河奔涌。

这时候,不仅是建筑上的各种玻璃,连一些石头都在反光。

这时候如果有人看我,我的瞳仁里一定也有光的欢跃。

然而旭日还未真正露脸。酿造了朝霞的旭日,就在我右前方的那几幢楼的后边。但唯独那几幢楼,还有浓重的黑影。而转瞬间,旭日呼之欲出,它的光芒在那一幢楼的黑黑的边沿,好像烧掉了十几块楼砖,形成一个壑口,呈扇面横向喷射。而楼后的天空、云彩、鸟影,以及属于早晨的力量和勇气,寸寸都散发着斑斓的气息

(《光明日报》2019年06月28日 16版)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2.分析第①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

4.第③段描绘“现实的图景”,有四幅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共同特点?

5.作者重点写了夜晚醒来看到的景象,笔法细腻,给人带来特殊的视觉享受。请结合第⑦到第段,具体分析作者是怎么写景象变化的?

6.文章结尾写到“而楼后的天空、云彩、鸟影,以及属于早晨的力量和勇气,寸寸都散发着斑斓的气息”,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文章用细腻的语言展示了现代化都市楼群的美丽风景。 2.开篇点题,介绍角窗的位置,并将其比喻为“一只美鹤”,表达欣喜之情,为“放眼”做铺垫。 3.第②段主要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云彩的变幻多姿、洒脱飘逸,读来朗朗上口,令人浮想联翩。 4.楼群林立,逶迤如山,排列整齐,错落有致,色彩各异,和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 5.①按照时间顺序,重点抓住从夜晚到清晨楼群色彩的变化来写的。楼群的颜色先是像雾、像海水白茫茫一片,逐渐变浅,猝然,又变成绯红色,绯红色由点、线变成面,进而成为燃烧的红色。②多用比喻、排比,将楼群色彩的变化写得变幻莫测,瑰丽奇幻。③短句子的运用以及独句段,与楼群色彩变化之快相一致,读来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答出两点即可) 6.“早晨”是希望,是新的生活,“力量和勇气”指为希望和新生活去努力、去奋斗。都市的黎明迎来的是火红的生活,这生活令人欢跃,催人奋进。 【解析】 1. 本题考查文章的主要内容。②段“我经常看到遥远的天际……我常看变幻多姿的云彩”写站在高楼上看到天空中变幻莫测的美丽云彩;③段“右边的几幢离我很近的楼,由于近,巍巍乎如几座大山,其身后的楼群也逶迤如山的排列,依次一幢一幢向天边矮去……数不清有多少楼的帆和楼的山……楼群之间和楼群后面还有愈来愈远的树林和建筑,如圆周率小数点后边的不尽数值,一直没入到朦胧山峦的苍茫之中”,主要写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建筑群的壮观;④—⑮按照时间顺序,写夜晚到清晨楼群色彩的变化,将楼群色彩的变化写得变幻莫测,瑰丽奇幻。总之,文章用细腻的语言展示了现代化都市楼群的美丽风景。 2. 本题考查文章开头段落的作用。文章开头的作用:1、开篇点题,点出所写内容;开门见山,点出文章主题。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或思考。3、衬托人物的情感(表现中心)。4、运用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与下文……形成对比,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5、看是否是环境描写,如果是,可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来回答:比如点明时间、地点、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等。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本文①段“在一幢楼上,我高高在上,住在威武的十八层。我的卧室里有一个被我称之为角窗的呈直角的大玻璃窗,它是我窗之鸡群中的一只美鹤”,开篇点题,介绍角窗的位置,并运用比喻修辞,将大玻璃窗比喻为“一只美鹤”,表达赞美欣爱之情,为“放眼”城市美景做铺垫,也吸引读者去阅读。 3. 本题考查从修辞赏析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②段中“我常看变幻多姿的云彩,看它们时而像白毛骆驼,时而像待发的火箭,时而像大胡子的马克思”运用排比和比喻修辞,“那云里有时还似乎有流水流来,却又不只像流水的流动,是流水流到云里,是行云行到水中”把行云比作流水;“它洒脱飘逸如邓丽君的歌韵,如电流的呼吸,如远年的烟雨,如烟雨中的莺,如渔舟刚刚远去”也运用比喻排比修辞。总之,第②段主要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云彩的变幻多姿、洒脱飘逸,读来朗朗上口,令人浮想联翩,表达作者的欣喜之情。 4.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③段描绘了四副画面,先写右边:右边的几幢离我很近的楼,由于近,巍巍乎如几座大山,其身后的楼群也逶迤如山的排列,依次一幢一幢向天边矮去;再写中间:中间纵着三组楼,它们如远帆结伴而行……数不清有多少楼的帆和楼的山;然后写左边:左边,我平视过去,好几排楼比我低了许多,它们重重红色的楼顶……红顶楼的背后又是重重楼群;最后写北面:如果我再把视线由东向北拉过去……还有更远的一组一组的错落有致高高矮矮颜色各异的楼群,楼群之间和楼群后面还有愈来愈远的树林和建筑……一直没入到朦胧山峦的苍茫之中。其中“巍巍乎”“逶迤如山”“结伴而行”“数不清”“好几排楼”“重重红色的楼顶,像被枫叶网织”“重重楼群”这些重点词写出四副画面中都是楼群层层林立,鳞次栉比,逶迤如山,“一组一组”“错落有致”“高高矮矮”“楼群之间和楼群后面还有愈来愈远的树林和建筑,如圆周率小数点后边的不尽数值,一直没入到朦胧山峦的苍茫之中”,写出几幅画面中楼群排列整齐,错落有致,色彩纷呈,楼群和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总之,这段文字写出了楼群林立,鳞次栉比,逶迤如山,排列整齐,错落有致,色彩斑斓,却又和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 5. 本题考查写作特点。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写景色变化:结合前文④段中“有一夜,两次醒来。头一次我看见外面有雾——不是雾霾是可爱的久违了的水晶晶的纯雾……像海一般深沉。深沉的夜,深沉的雾,深沉的浩瀚海洋,淹没了这城市的所有东西,海水白茫茫一片”,先写楼群的颜色先是像雾、像海水白茫茫一片,后在⑦段中“倏忽间,绯红的珊瑚有的长了,有的数量增加了,有的移到另一座楼上了……绯红有着不同的色阶……整个被绯红所覆盖,绯红再也不是点和线,而是有了很大的面……光和影疾速变化,绯红也在疾速变化”运用排比写出清晨楼群颜色随时间推移由弱变强的变化;⑨段“红光如响箭四射”和⑩段“烈焰似火龙冲天”,运用比喻写出红色光芒随时间推移越来越强,越来越亮,范围越来越大;⑪段“烧成了一块巨大的表面有网格的红玛瑙,每一格网格都闪着炫目的光芒”,运用比喻写出红光最后变得的灿烂夺目。可以看出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从夜晚到清晨楼群色彩的变化来写的,楼群的颜色先是像雾、像海水白茫茫一片,逐渐变浅,猝然,又变成绯红色,绯红色由点、线变成面,进而成为燃烧的红色;同时,运用比喻、排比修辞,将楼群色彩的变化写得变幻莫测,瑰丽奇幻;“光和影疾速变化,绯红也在疾速变化”等短句和⑨段“红光如响箭四射”和⑩段“烈焰似火龙冲天”独句成段,与楼群色彩变化的快节奏保持一致,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读来情绪饱满,节奏感强,朗朗上口。 6. 本题考查文章结尾含义的理解。文章结尾句往往含义深刻,耐人寻味,将主题和情感升华,表达作者情感。文章结尾写到“属于早晨的力量和勇气,寸寸都散发着斑斓的气息”,“早晨”是希望,是一天新的生活的开始,“力量和勇气”指为希望和新生活去努力、去奋斗的精神和信心,“斑斓的气息”象征都市的黎明五彩斑斓的生活,迎来的是朝霞旭日、霞光万道的火红的生活,这句话表达出作者对这美好生活的欣喜雀跃,读来催人奋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①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个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园里的一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曲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屈不挠的气概。

②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反映。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在我们的画画的朋友看来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④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⑤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这些人和物有些对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我不关痛痒。我对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

⑥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科学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纳个物于概念,从原理演个例,分出某者为因,某者为果,某者为特征,某者有偶然性。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⑦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比如我们的画画的朋友看古松,他把全副精神都注在松的本身上面,古松对于他便成了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他不计较实用,所以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他不推求关系、条理、因果等,所以不用抽象的思考。

⑧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

⑨就“用”字的狭义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刻、音乐等都是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的。从实用的观点看,许多艺术家都是太不切实用的人物。然则我们又何必来讲美呢?人性本来是多方的,需要也是多方的。真善美三者俱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人性中本有饮食欲,渴而无所饮,饥而无所食,固然是一种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没有科学的活动,本有美的嗜好而没有美感的活动,也未尝不是一种缺乏。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

⑩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生命”是与“活动”同义的,活动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义。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是单就人说,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都没有意义;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节)

1.本文题目是“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在文中具体指哪三种态度?每一种态度各有什么特点?请分条说明。

2.分析第①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3.作者在第③段说“美也是如此”,请你概括“此”指代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⑩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查看答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本词上阙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2.赏析“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1.请用“/”符号给划线的句子断句。

2.分析下面的语言描写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查看答案

翻译句子。

①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查看答案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①肉食者,未能远谋     

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③媵人持沃灌          

④万钟则不礼义而受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