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涌吧!时代大潮中的青年“后浪”
①青春何谓?青年何为?这是每个时代的发问,每位青年都矢志追求着答案。
②五四青年节之际,Bilibili网站发布了一个“献给新一代的演讲”——《奔涌吧!后浪》,刷爆网站。“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从小你们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兴趣”“年轻的身体,容得下更多元的文化、审美和价值观”……这是最好的时代,这也是最好的青春。这是一次与青年的对话,让人沉思青春的价值、成长的意义。
③青年,总是与时代同行。中国青年始终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谱写青春之歌。民族危亡时刻,青年们前赴后继投入斗争,唤醒中华民族的斗志;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有志青年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怀抱,投身建设;改革开放,青年们砥砺奋进。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青年是最有生气的力量,时代托举起青年,青年也定不会辜负时代。
④今天的青年,拥有了更大的舞台,联结万物的互联网,描绘出这样一幅青春的图景:B站UP主“努力生活的菜老师”在山区小学支教,用镜头记录教与学的点滴;一群古琴爱好者身穿中国古代服饰演奏乐器,古今融合,传统文化有了现代表达;一位留学生用视频传递学习方法,屏幕内外都是分享的乐趣……自信的、开放的、包容的、专业的青年人,正在用世界眼光打造一个活力四溢的新天地。
⑤今天的青年,也以更积极、更主动的姿态,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寻求自身的存在。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神州大地,青年一代成为闪耀的群体。4.2万多名援鄂医务人员中,有1.2万多名是“90后”,其中相当一部分是“95后”“00后”;……那些父母眼中的孩子,成了国家的中坚力量,更是未来的发展希望。磨炼是青年最好的“成长礼”唯有从实践活动中锤炼才能缔造新的奇迹。
⑥伙伴们,我们赞美青春,也常常会听到鞭策之声。从“莫让青春染暮气”到“精致的利己主义”,从“娱乐的自我消费”到“空心病”“焦虑症”……每一代年轻人的成长都或多或少地伴随着质疑、批评。对于青年,这也是自省、反思的机会。换个角度去理解、去审示,这也可以成为成长的滋养。
⑦相信吧,青年人!你的气质代表着时代气质,你的风貌塑造着未来面貌。青年们若不能像山一样静止,就该像风一般飞扬,在时代年轮上刻下“人生之华”。
⑧青年就是立于潮头的“后浪”。我们用欣赏和赞许的眼光看待青年的创新创造;也相信他们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为驱动中华民族加速迈向伟大复兴凝聚起蓬勃力量!
1.请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下列选项中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奔涌吧,后浪!》表达了我们对青年一代的羡慕、感激、敬意。
B.奔涌的“后浪”是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年轻人用自己选择的方式为热爱的生活添彩,把人们的期待变成了前进的动力。
C.所有的“后浪”都成为了国家的中坚力量,更是未来的发展希望。
D.有的“后浪”身上有着精致的利己主义,有的娱乐至上……这些需要“前浪”提醒他们,另外也需要他们自省、反思。
3.(1)请你为第⑤自然段补上一个事实论据。
(2)在这次新冠疫情阻击战中,有一群80后,90后的“后浪”,他们逆行的背影,疲倦的笑容,脸上的勒痕让我们感动,他(她)们是当之无愧的感动湖北人物。请你选择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给他(们)写一个颁奖词。
口罩,为呼吸道设防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最基本、最廉价、最有效的武器,莫过于口罩了。
新型冠状病毒最主要的是通过病人的飞沫传播,咳嗽、喷嚏、高声喧哗、日常呼吸都会产生大大小小的飞沫,从而导致疫情蔓延。
咳嗽能把肺中的空气压缩为1米多长的喷射流,携带着3000多个细小液滴,以20多米每秒的速度脱口而出。喷嚏则更糟糕,每次将4万个细小的液滴,以超过12级飓风的速度猛烈喷涌而出。飞沫直径一般小于100微米,携带着数以亿计的病毒在空气中悬浮、飘散、游荡,远达10余米,长达数小时。
如何为呼吸道站岗放哨?如何切断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链?那就要靠“口罩”了。
市场上的口罩可谓五花八门。棉布口罩、活性炭口罩、杂色口罩……但并非都是预防疫情的合格之选。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两款主流口罩吧。
N95,这是2003年抗击SARS后一战成名的口罩“王牌”。N代表非油性颗粒物,譬如炒菜的油烟就不在防护之列。95则代表过滤0.3微米颗粒物效率不低于95%。最小的飞沫直径也有1~5微米,因此N95口罩就能成功地“御敌于国门之外”。
N95口罩虽然高效可靠,却并非所有人在所有时刻都适合佩戴。研究表明,佩戴N95口罩时,吸气和呼气的阻力分别增加26%和22%,呼吸很难自如。连续佩戴N95口罩4小时后,空气交换量减少37%。能引起疲劳、头晕、头疼和热应激,在从事体力活动的情况下更容易造成呼吸困难。因此对于心肺功能较弱的人,选择佩戴N95口罩时不可不慎。
另一款“主力”口罩,那便是成本低、舒适性强、普及程度高的医用外科口罩。它由三层无纺布组成,分别是防水层、过滤层、吸水层。它虽然没有达到N95的防护标准,但对飞沫和微小颗粒物仍然有很好的阻隔和过滤作用。因此对于公共场所的日常防御,外科口罩应该足够了。
佩戴口罩要求正确规范的方法。先用清洁的手将它扣在口鼻上,依次把下面和上面的橡皮筋拉伸,套在脖子和头部上。接着用两手的食指从内到外按压铝制鼻夹,使它和脸部起伏一致,并精细调整边缘,让口罩和脸部严丝合缝,达到无泄露的气密状态。当我们呼吸和说话时,能看到口罩相应的微小起伏,就表明佩戴正确无误了。
口罩必须及时更换。医用外科口罩的使用时间一般为4小时,然后弃旧易新。换下的口罩切忌随手乱丢,应喷洒酒精消毒后再投进专用或有害垃圾桶。
几乎任何一种防疫指南都不提倡口罩的重复使用,但在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普通人居家生活中,如果“出门打个转”就要扔一个口罩,也未免弃之可惜。因此,在日常环境下使用时间较短且未曾污损的口罩,应该允许重复使用,最好经过日晒、臭氧或紫外线消毒。
《百科知识》2020年6期有删改
1.上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戴口罩的原因,口罩的_______、口罩使用注意事项及处理方法。
2.细读全文,选出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意的一项( )
A.如果不戴口罩,咳嗽和喷嚏很容易传播病毒;而且喷嚏比咳嗽更厉害。
B.95则代表过滤0.3微米颗粒物效率不低于95%。对于暴露在病毒环境下以及密切接触患者的医护人员来说,N95口罩是久经考验的“忠诚卫士”。N95口罩虽然高效可靠,却并非所有人在所有时刻都适合佩戴。
C.医用外科口罩的使用时间一般为4小时。如果使用时间较短且未曾污损的口罩,可以允许重复使用,最好经过日晒、臭氧或紫外线消毒,为了不浪费,可以不断地重复使用。
D.换下的不用了的口罩,要先消毒,再投进专用或有害垃圾桶。
3.一位老爷爷有点小咳嗽,为了呼吸顺畅,老人没有戴口罩。请你运用上面文章里的知识,劝说老人带上口罩。
门
①敲门声渐渐远去。这已经是第三通了。
②清幽的天幕如海,深不可测,月挣扎了好久终于浮了上来,皎白的月光泼洒了满院,鸡舍、木犁、老柿树,都浸在寒凉里。(A)
③他其实很想立马打开大门。大门洞开,就觉得家跟整个村子是连通的,人跟整个世界也是连通着的,心里敞亮得很。
④这敲门声还会再来的。欠钱还债,天经地义,他也觉得盛强应当来敲这个门。毕竟他拖欠人家的两万元已经三年了。今年“五一”节盛强家就要娶儿媳妇了,这钱已经算进计划里了。本来说好过年回来就还的,外出打拼三年,爹那场病的窟窿填得差不多了,怎么也轮着人家盛哥了。想想人家也真是仗义,不沾亲不带故,一个村南一个村北,平时也没有什么来往,知道自己张不开嘴,盛哥愣是主动把两叠票子送过来,救了急,也救了命。平头百姓,积攒这点钱不容易,却任着自己用了三年。(从插叙的角度进行点评B)如今人家上门来了,自己连门都不敢开,唉……
⑤山子不觉流下泪来。除了爹大病那年,他好久好久没有流泪了。他觉得心里好受了点。泪真是好东西,它能让人感觉到自己的心还是软乎的。(这里的泪包含了山子对盛强来敲门自己不能开门的愧疚、难言之隐,对盛强当年救急救命的感激之情。)(从词语包含的情感进行点评)
⑥盛强走在回家的路上,有些郁郁,有些孤单。暮色散淡,西山灰蒙蒙的阴影罩过来,盖住了所有的声息,没有人声,没有鸡飞狗跳声,整个村子像睡着了一样,静得让人心慌。(从环境描写或修辞角度进行点评C)家家户户的大门紧闭着,透着寒意,人与人之间也仿佛隔了万水千山。唉!他叹了口气。
⑦这是一个小时前的事,盛强第三次敲响了山子家的大门,可是没有响应。又给他发了信息,院里还是没有动静,家里明明亮着灯啊,是怕自己追债吗……山子不会吧?要么就是……盛强心里“咯噔”一下。今年的蹊跷玩意儿太多了,新冠肺炎、封城、确诊、疑似、隔离、口罩、消毒……单听听这些词儿,心就一揪一揪疼得紧,胸口像给压上千斤巨石。(从描写方式的角度进行点评D)盛强突然感到强烈的气闷,他一把揪下口罩,这远山远水天明风清之地,应该没什么事吧。但他很快又把口罩戴上了,短短几天,戴口罩出门已经成了村民的习惯,虽然大街上没有人,但光着嘴巴也有强烈的裸奔感和不安全感。
⑧“还出去!还出去!你不见这几天街上连条狗也没,大喇叭整日喊!”
⑨妻冷着脸。他讪讪地,不知道说什么好。
⑩“净多事!谁都晓得不让串门子,山子又是从外面回来的。”
⑪“山子没远走……”盛强嘟囔了一句。
⑫“市外的回来不也得隔离吗?连累家人都不好意思出门。”
⑬“这就是了,都一礼拜了,家里吃的怕是短了。人家年年回来给带两瓶好酒,总得去看一眼吧?”
⑭“叮咚”,山子的短信息。“盛哥,俺手机媳妇给消了毒一直搁在厢房,才看到信息。你搁门口的菜俺拎回了,真新鲜,够吃一礼拜的了。谢谢哥,总是救俺急!”
⑮盛强不由自主笑了一下。他的心安了好些。
⑯“叮咚”,又是一条山子的短信息。“听说俺乘的那趟车查出个疑似,虽说村里没知道的,这阵儿家里人都不能出门。两万元现金俺早就备好了,等满了14天……不,24天,要么一个月,俺消了毒给哥送过去。俺知道哥不为这个……是俺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个,对不住哥……”
⑰盛强的眼睛湿润了。他的心里突然敞亮起来。树梢的月亮,它正用柔光洗刷着大地上的尘垢。(此处的月光与A处的月光有什么不同?E)家家开门的日子不会远了。山子也一样。有一条通衢大道一直伸到他的心底,洒满水一样的纯净月光。
⑱开门是通透畅达,关门何尝不是体贴温暖。只要心门不关,这世界就是连通的,人间就是繁盛的。
1.通读全文,你对文题“门”有怎样的理解?
2.梳理全文,完成下表:
情节 | 山子打工回家关门,居家隔离 | 盛强敲门送菜,山子不开门 | 妻子责怪盛强 | 山子发短信解释 |
山子心理 | 担心 | ① |
| 感激,充满希望 |
盛强心理 |
| ② | 不服气,无奈、不知所措 | 豁然、平静、充满信心 |
3.点评是一种个性化鉴赏的阅读方式,请你仿照第⑤段的点评,从画线的BCDE处4处中任选一处,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点评。
4.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写出词语的含义。
①盛强突然感到强烈的气闷,他一把揪下口罩,这远山远水天明风清之地,应该没什么事吧。
②单听听这些词儿,心就一揪一揪疼得紧,胸口像给压上千斤巨石。
5.结合文章的内容,说说最后一段话的含义和作用。
6.文中你最喜欢谁,说说你的理由。
请以“你的美,照亮我的心”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以记叙、描写为主,兼用多种表达方式。②内容充实具体,表达真情实感。③全文不少于600字,但不要超过所给字格。
阅读并探究下列两个文本,按照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一)
(1)李子柒火了。这个家住四川绵阳山间的小女子让一众男男女女看花了眼:《白发魔女传》中女侠练霓裳所戴式样的面纱,《大鸿米店》中民国式样的作坊,《神雕侠侣》中绝情谷里那般鲜花烂漫的场景,硕果累累、迤逦绵长的瓜果长廊…一切,似乎都那么遥远;一切,又似乎都那么亲切。李子柒用视频征服了亿万粉丝。巨大的人气带来了巨大的回报。
(2)现实生活里,很少有人会跑去学做糖葫芦,毕竟社会分工不同而糖葫芦价格低廉,随便花点钱就可以买上几串;也很少有人会自己动手制作腊肉,因为市场上随处可买到,并且有那个闲工夫的人真的不多。
(3)传统手艺或者说“中国风”所传达的“慢生活”理念,与现代社会的匆匆忙忙是背道而驰的。当一个社会以赛跑的姿势奔向现代化的时候,因为跑得太快,导致我们的脑袋被脚丫子远远地甩在后面。这时候我们会说:脚啊,请放慢一些,我的脑袋还没反应过来呢!
(4)于是,我们开始怀念慢生活。而怀旧,至此成为一个时代的副主题。当然,你得清楚:李子柒本身是一个被包装后的文化产品。关于她的包装文案,背后写满了怀旧和对利益的追求。
(5)现实社会里,到农村去申请一块住宅用地已经不太可能,更何况跑到山里去种植大量的生瓜梨枣?你认为李子柒在过“溪头卧剥莲蓬”的慢生活,其实人家在做商业的主打产品。现实中就存在这样一种悖论:越是稀缺的东西,呼声越高。
(6)那些高呼着要像李子柒一样回归田园、回归慢生活的人,当他们回到记忆中的乡村,没准面对的是拆迁中推土机歇斯底里的轰鸣。城市化进程的铁齿钢牙,已经把童年记忆的血脉掐断。是李子柒,在帮助我们还原往日的场景。
(7)当然,她带领我们做的这个梦,比我们自己的梦要完美得多。
(8)这个梦,是建立在商业社会基础之上的群情躁动。
(9)这个梦,在真正的慢生活时代,也是做不起的。
(节选自舒蠹《李子柒是怎样炼成的》)
(二)
(1)我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了,总之,那一天我得到了一碗汤圆。我们乡下人要土气一些,把汤圆叫作“圆子”。我的碗里一共有4个圆子,后来,几个大人又给了我些,我把它们吃光了。我的母亲认为,以我当时的年纪,我吃下去的数量远远超出了我的实际能力,所以,她不停地重复,她的儿子“爱吃圆子”,“他吃了8个”!后来,大家都知道了,我爱吃圆子,一顿可以吃8个!直到现在,我都快五十了,我的母亲仍认定她的儿子“爱吃圆子”!
(2)其实我不喜欢。
(3)在上世纪60年代,在“吃”这个问题上,首要的问题是“有”。在“有”的时候,一个孩子只有一个行为:逮住一顿是一顿。我还想告诉我的母亲,其实那一次我吃伤了。很抱歉,“吃伤了”是一件很让人难为情的事,可我会原谅自己。在那样饥荒的年代,有机会的话,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会吃伤。
(4)我们村有一个很特殊的风俗,在日子比较富裕的时候,如果哪一家做了“好吃的”,关起门来独享是一件十分不得体的事情,是要被人瞧不起的。我这么说也许有人要质疑:你不说你们家做了“好吃的”,人家怎么会知道呢?
(5)这么说的人一定没有过过苦日子。我要告诉大家,人的嗅觉是十分神奇的,在你营养不良的时候,你的基因会变异,你的嗅觉会变得和狗的嗅觉一样灵敏。这么说吧,你家在村东,如果你家的锅里烧了红烧肉,村子西边的鼻子会因为你们家的炉火而亢奋——除非你生吃。
(6)所以,乡下人永远都不会去烧单纯的红烧肉,他们只会做青菜烧肉、萝卜烧肉、芋头烧肉,一做就是满满的一大锅。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要送。左边的邻居家送一碗,右边的邻居家送一碗,三舅妈家送一碗,陈先生(我母亲)家送一碗。因为有青菜、萝卜和芋头垫底,好办了,肉就成了一点“意思”,点缀在最上头!我们乡下人就是这样的,因为风俗,大家都有一种思维上的惯性:自己有一点儿好的马上就会想起别人。它是普遍的,常态的。这些别人当然也包括我们这家外来户。
(7)柴可夫斯基有一首名曲,叫《如歌的行板》。它脱胎于一首西亚的民歌,作者不详。它是这么唱的:
瓦尼亚将身坐在沙发,
酒瓶酒杯手中拿。
他还没有倒满半杯酒,
就叫人去喊卡契卡。
(8)这首歌的旋律我很早就熟悉了,但是,第一次读到歌词是在1987年的冬天。那一年,我大学毕业,一个人在宿舍。读到最后一句的时候,几乎没有过渡,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往事历历在目,在我的村庄,在那样一个艰难的时刻,伟大而温润的中国乡村传统依然没有泯灭,它在困厄里流淌,延续——很可惜,在我还没有离开乡村的时候,这个风俗已经出现了衰败的态势,最终彻底没落了。分享,多么芬芳的一个东西,它到哪里去了呢?
(9)“一块给狗的骨头不是慈善,一块与狗分享的骨头才是慈善。”
(10)这句话是杰克·伦敦说的。他揭示了分享的本质,分享源于慈善,体现为慈善。
(11)我要感谢杰克·伦敦,他在我的青年时代给我送来了最为重要的一个词:分享。这个词可以让一个男孩迅速地成长为一个男人——他曾经梦想着独自抱着一根甘蔗,从清晨啃到黄昏。
(12)如果有一天,即便我的身体里只剩下最后一根骨头,这一根骨头也足以支撑起我的人生。因为有太多太多的人和我分享过他们的骨头,我自然有分享的愿望。
(13)我很高兴地注意到一个现象,“分享”这个词的使用率正在上升。我渴望有那么一天,“分享”终于成为汉语世界里使用率最高的一个词,而“分享”也真的成为我们切实可感的“民风”。
(节选自毕飞宇《记忆中的那碗汤圆》)
1.根据文章内容填写词语,可用原文也可自己概括。
(1)《李子柒是怎样炼成的》一文中,作者认为当今时代的副主题是___________,那么作者提出委婉批判的时代主旋律应该是___________。
(2)《记忆中的那碗汤圆》一文中,回忆在上世纪60年代的艰难时刻,_____________的中国乡村传统依然没有泯灭。虽然有过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可喜的是__________这个词的使用率正在上升。
2.如何理解“一切,似乎都那么遥远;一切,又似乎都那么亲切”中的“遥远”和“亲切”?
3.根据上面两篇文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化进程的铁齿钢牙,已经把童年记忆的血脉掐断”,被掐断的有传统的慢生活,还有关于分享的乡村风俗。
B.作家毕飞宇小时候一顿吃了8个圆子,并不是真的爱吃圆子,只是因为那个贫穷的年代,有得吃就要逮住一顿是一顿。
C.李子柒之所以能火,主要是因为她的装扮很古风,她的居住环境就像《神雕侠侣》中的场景。
D.一个曾经梦想着独自抱着一根甘蔗,从清晨啃到黄昏的男孩,会因为懂得了“分享”这个词而迅速地成长为一个男人。
4.通读全文,你觉得李子柒是怎样炼成的?
5.品味语言,分析加点词语和画线句子的妙处。
(1)分享,多么芬芳的一个东西,它到哪里去了呢?
(2)当一个社会以赛跑的姿势奔向现代化的时候,因为跑得太快,导致我们的脑袋被脚丫子远远地甩在后面。这时候我们会说:脚啊,请放慢一些,我的脑袋还没反应过来呢!
6.比较阅读:
链接材料: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记忆中的那碗汤圆》在第七自然段写到柴可夫斯基的名曲《如歌的行板》。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链接材料与本文第七段在写法上的相同点和作用上的不同点。
写法相同:
作用不同:
阅读邵凤丽的《古筝:别有深情一万重》,完成各题。
(1)古筝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动听,被誉为“众乐之王”“东方钢琴”。最早的古筝称为“筝”,又名“秦筝”“汉筝”“瑶筝”等,是一种历史十分悠久的汉族传统弹拨乐器。汉代刘熙在《释名》中分析了古筝名的由来,他认为“筝,铮铮然”,由于发音上与铮音十分类似,所以取名为筝。关于古筝的来历,历史上一直众说纷纭。
筝由瑟分
(2)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意思是说,太帝让仙女素娥弹奏一种五十弦的瑟。可当素娥弹奏时,太帝觉得素娥弹奏得过于悲凉,不想让她继续弹奏下去,但是又忍不住想听。于是,太帝将瑟一分为二,变成二十五弦。历史上还有“二女分瑟”与“父子争瑟”的故事。
(3)以上几个故事中都认为筝是由瑟演变而来的,但是汉代黄宪在《天禄阁外史》卷四中已经记载,魏王饮宴时,用筝进行配乐,同时配乐的还有瑟。由此可知,筝、瑟这两种乐器在当时已经并存于世,都是非常重要的乐器。筝不是由瑟分化而来的,只不过外在形式上有所不同而已,其发音是一样的。
筝筑同源
(4)在古代,还有一种叫筑的乐器。它的外形似琴,有十三弦,弦下有柱。演奏时,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拿竹尺击弦发音。筑起源于楚地,声音悲亢而激越。
(5)那么,筑和筝又有什么关系呢?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记载:“筝,五弦,筑身也。”这里说的筝有五根弦,形体同筑一样。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说:“筝,鼓弦竹身乐也,从竹,争声。”由此可以看出,筝的形体和筑一样,只是筝要用弦演奏,属于典型的弦类乐器。
(6)筑虽有弦,但从某种角度来说,它属于打击类乐器。它是用竹尺来击打筑身发出声音,和筝的弹奏相比,筑的演奏方法要简单一些。总的来说,筝和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来源相同,演奏手法相似,可以说先有筑,后发展成筝,筝、筑是同源的。
纤指弄鸣弦
(7)在唐代,女子也可以通过弹筝博得“周郎”青睐。李端在《听筝》中说“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金粟柱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弹筝女子用她纖细洁白的手拨筝。按此写法,接下去似乎应该描写女子高超的弹奏技艺或者表现筝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形象,但出人意料的是,诗人笔锋陡转,描写女子为了引起知音的注意,故意错拨筝弦,“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相传三国东吴名将周瑜精通音乐,谁将乐曲弹错,周瑜就用目光示意。此诗显然受到这个历史故事的启发,“时时误拂弦”说明这并非偶尔失手,也并非技艺低下,这种失误明显是有意为之,希望把心上人引到身边来。
(8)“不听哀筝二十年,忽逢纤指弄鸣弦。”或许由于筝乐能引起人们内心的波动乃至情感上的共鸣,诗人们喜爱用筝乐来寄托自己的思念、哀怨、愁苦之情,筝乐也就形成了悲凉、凄美的风格,古筝也有了“悲筝”“哀筝”之称。“秦筝不复续断弦,回身掩泪挑灯立”,哀怨的筝声正在诉说着思夫之苦;而“十二三弦共五音,每声如截远人心。当时向秀闻邻笛,不是离家岁月深”,又将游子离家、内心思乡的伤悲全部浸润在古筝的音符之中。
(有删改)
1.文章以《古筝:别有深情一万重》为题,有什么作用?
2.第(5)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3.下面这则材料是否可以作为本文的例子?如果你认为可以,请指出放在哪一部分中合适,并简述理由。如果你认为不可以,请简述理由。
顾况曾作《李湖州孺人弹筝歌》:“思妇高楼刺壁窥,愁猿叫月鹦呼儿。寸心十指有长短,妙入神处无人知。”这里的“孺人”指的就是他的夫人。他的夫人从12岁时开始学筝,精通筝乐。每当客人来家中做客时,她就会弹筝助兴,而客人常常会写诗来称赞或抒发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