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根据要求作文。 月,是中华民族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意象。因为她,唐诗宋词多了一份温情...

根据要求作文。

月,是中华民族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意象。因为她,唐诗宋词多了一份温情;有了她,我们的生活多了一层诗意。

请以“月光下的”为题,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要求:不少于600字的作文,体裁不限(诗歌不得少于20行)。作文中不得出现涉嫌泄密的人名、校名、地名,不得抄袭。

 

例文: 月光下的身影 那是一个安静的晚上,淡淡的月光洒落在这个繁华的城市,路边没有了白天的喧闹,只剩下了少有的静谧。 走在小区里,刚吃完冰棒的我发现路边的垃圾桶不知何故找不见了,无处扔置手中的垃圾。冰棒化了粘在我的手上,黏黏的,让我很不舒服。我看到花坛里有花花绿绿的包装袋,想是别人也和我一样找不见垃圾桶所以往这里扔了。趁着夜幕正好,我赶紧将手中的木棍连带包装一起扔进了那本已满目疮痍的花坛中,扔完还左右看看,无人瞧见。正准备继续往前走,不料,花坛却传来一阵窸窣声,我寻觅着声音的源头,仔细一看才知道是一位久经沧桑的老人站在里面,手里提着一个破旧的塑料袋,窸窸窣窣地摸索着。 难道他是来偷花的?我很好奇,但是隔得太远看不清,我绕着一个灌木丛悄悄地来到他的后边,观察着他的一举一动。 小区的灯光照他的身上,却只看到他弯下腰来,捡起了花坛中刺眼的早餐包装袋,放在了塑料袋里,一次次地重复着这个动作。不知不觉中,他的形象在我眼中高大起来,我不禁对我此前的做法感到羞愧不已。悄悄地,我弯下腰,拾起我刚才扔掉的包装袋,伫立在一旁静默着。 淡淡的月光洒了下来,在不知不觉中,月亮爬上了夜空,露出了她的眉角,在整个黑夜蒙上了一层银纱。借着月光的淡淡光辉,我看到了他的额上有了些许汗珠,他微微开始喘息。垃圾已经装了大半袋,他望着自己清理的这片花坛,笑了笑。 鸣蝉在树梢长吟,他收拾了自己的东西,脱下了手套放进塑料袋里,在花坛边踱步前行,一丝不苟地扫视着花坛,看看还有没有垃圾。我久久地望着他远去的身影,这个普通的老人让我内心掀起一阵波澜,我感到有一种力量在叩响我的心灵。 月光下,戴着手套的老人、塑料袋、漫长的夜色,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已经过去了很久,我依旧记得那个苍老的身影,记得被他清理后那一片干净的花坛,记得那天淡淡的月光。 【解析】 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材料中有三个关键词:月,温情,诗意。“月”能够指明时间,“月”也具有文化、情感寓意,因为中国有许多关于“月”的古诗词,这样“月”具有了诗意,同时因为在许多诗词里“月”被用来传达思乡思亲的感情,故其具有了思乡、思亲的情怀。由“月”能够想到思念、诗意。题目“月光下的”是修饰词,点明了时间是晚上,同时营造了一种朦胧的氛围。要补充的题目是写作的重点和对象,补题范围比较广泛,可以补充人物或事物,例如,月光下的妈妈,月光下的玉兰花,月光下的边防战士,等等;可以补充某种行为,例如,月光下的奔跑,月光下的读书声,月光下的舞蹈,等等;可以补充某种情感,例如,月光下的思念,月光下的遐想,月光下的泪水,月光下的笑容,等等;或者也可以补充其他自己要写的内容,题干给的限制比较少,可以自由发挥,只要是适合在“月光下”这个环境中写的内容即可。 第二,思路。从所给的题目上看,适合写出记叙文或散文,不太适合写出议论文。记叙文或散文就要有具体的事件、细节、感受等。通过具体的对象、行为来展现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感受。或者直接写自己的一些感受感情也可。但是这样比较空洞,难以打动人心,所以用真实的生活细节来增加生活的真实感,让其成为思考和感悟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无论写的内容是什么,主题一定要鲜明,要统一,要符合“月光下”的环境,“月光下”给人的感觉是朦胧的,是温情的,是惆怅的,不能太激烈,否则不符合题目设置的语境。可以写在生活学习中感受到的亲情、友情、爱国情,可以写心中敬佩的人或物,可以写自己对某些事情的看法,最终都会促进个人的成长和进步,达到突出主题的目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后面两个小题。

他不知怎么是好了,低着头,拉着车,极慢地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身上挂着一层黏汗,发着馊臭的味儿。走了会儿,脚心和鞋袜粘在一块儿,好像踩着块湿泥,非常地难过。本来不想再喝水,可是见了井不由得又过去灌了一气,不为解渴,似乎专为享受井水那点凉气,由口腔到胃中,忽然凉了一下,身上的毛孔猛的一收缩,打个冷战,非常舒服。喝完,他连连地打嗝,水要往上漾!

(1)上面这段文字选自(   )

A. 凡尔纳—《海底两万里》           B. 老舍——《骆驼祥子》

C.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D. 阿西莫夫——《基地》

(2)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有人说环境决定命运,也有人说选择决定命运。你认同哪种观点?请以上面选段书中的主人公为例,简述理由。

 

查看答案

按要求写出相应诗句。

(1)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

(2)__________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泊秦淮》)

(4)___________________,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5)《木兰诗》中写军旅生活艰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甲)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乙)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诗中“浮云”寓意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B.(乙)诗前两句描述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C.(甲)诗一二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借写峰上古塔之高,表现了诗人的立足点之高。

D.(乙)诗“题西林壁”中的“题”是“题目”的意思。

2.对两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首诗的诗人都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B.两首诗前两句都侧重写景,为后两句做铺垫。

C.(甲)诗表达了作者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D.(乙)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看山的感受,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各题。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乙)王欢安贫乐道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注)①耽:非常爱好。②营:谋求。③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④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⑤哂(shěn):讥笑。⑥通儒:指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选自《晋书·安贫乐道》)

1.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丝竹乱耳         时闻者多哂

B.卿不闻朱买臣妻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C.陋室             非木杮

D.欢笑谓之曰         濯清涟不妖

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B.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C.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D.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结合两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简陋,是因为环境雅致,主人生活情趣高雅、品德高尚。

B.(乙)文中用王欢与妻子的对话反衬王欢专心求知的决心。

C.(甲)文中表现出刘禹锡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D.(甲)文中的刘禹锡与(乙)文中的王欢都表达了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窗前竹萧萧

路来森

①人世间,不爱竹的人,恐怕不多。乡居的那几年里,观竹,赏竹,便成为我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②每日晨起,盥洗已毕,我必是在几株竹树前站立一会儿。没有特别的原因,只是想嗅一嗅它那特别清润的味道,看一看缀在叶尖的水珠。我奇怪,为什么竹叶上的水珠,总是静静地缀在叶片的顶尖上。那么险峭,随时都让人担心着它的坠落;又是那么晶莹,水晶一般,明澈而靓丽。似稚子之心,清纯得不得了。

③每有风雨即来,竹树便刷刷生响,如春蚕嚼食,似心潮轻溅。耳听竹声,不生躁,反生静。闭目倾听,尤觉滋味永长。

④最是那夏日。月下,一个人,坐于庭院之中,四旁寂寂,竹树生凉。竹树,枝叶扶疏,随风摇曳;月光如洗,干干净净地照在竹枝上,地面,投下斑驳细碎的影子。风移竹摇,竹影翩翩,人之联想亦翩翩。有时候,我深夜醒来,正看到下弦月挂满枝梢,于是,心中便畅然有一番“卧看残月挂竹梢”的诗意,便久久难以入寐。只因,那景,那情,都美得让人心悸。于是,那一夜,我心中流淌着一条涓涓的溪流。

⑤冬日亦佳。《四时幽赏录》记山窗听雪:“飞雪有声,惟在竹间最雅。山窗寒夜,时听雪洒竹林,淅沥萧萧,连翩瑟瑟,声韵悠然,逸我清听。”似此,固然是佳。但于我,最喜欢的还是残雪挂枝头。一簇簇,一片片,碧碧的,是竹青;皑皑的,是雪白,都给人一种清净、洁爽的美。那种美有一种凛冽的寒意,白雪洗涤,人的心灵就不得不纯净下来。人,便少了俗气,多了雅气;便减一分小人心,增一分君子心。

⑥当然,窗前萧萧竹几枝,最得意处,还是常常引我走进文化的航道,穿行其间,获一份文化的、文明的滋养。

⑦中国传统文人,多爱竹,喜画竹,而钟情至深者,莫过于文与可和郑板桥。

⑧文与可画竹,重体验,主张“胸有成竹”。画家米芾称赞他:“以墨深为面,淡为背,自与可始。”开创墨竹画法的新局面,形成“墨竹”一派。文彦博则评价其人:“与可襟韵洒落,如晴云秋月,尘埃不到。”真有竹直、竹洁、竹逸之性。郑板桥,不仅喜欢画竹,更喜欢栽竹,“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且有多篇诗文赞竹,赞竹之“高节清风”,之“咬定青山不放松”。竹叶萧萧,竹声飒飒,他卧斋听竹,“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民胞物与,郑板桥听竹,听出的是大襟怀。

⑨竹,何以如此受人之爱?

⑩到底还是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中总结的好,竹有“四贤”: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竹,具贤人之德,有君子风范耳。

(文章有改动)

1.简要分析标题“窗前竹萧萧”的作用。

2.阅读全文,概括文章中“竹”受文人喜爱的原因。

3.任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点题,表达了作者对竹的喜爱之情。

B.文章在对竹子的描述中,引用了诸多古诗名句。

C.作者按照空间的顺序,写出了竹的特点。

D.文章由“我”观竹、赏竹联想到了文与可和郑板桥对竹的喜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