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鹅颈藤壶 ①“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是李连在帮村...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鹅颈藤壶

①“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是李连在帮村民老伯驱赶鹅群时,随口吟诵的诗歌。比起三个多月前刚来那会,现在的李连开朗了许多,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豁达。他炯炯有神的眼睛里闪烁着光。

②来到了县里条件最艰苦的青山镇,李连信心百倍,下定决心要干出成绩。白天加黑夜,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时间一久,心里难免会空虚寂寞。李连申请休假一段时间,自我消化和过渡一下。

③李连的家在大海边,本以为一回家便如鱼儿游到了大海里一样轻松自在,可他却整天闷闷不乐。在体验过贫困地区的工作和生活以后,回到了车水马龙的家乡,有那么一瞬间,李连的心里竟没有任何归属感。

④父亲看出了李连这是自己在跟自己过不去。这天,父亲要去海礁上采集紫菜,便叫上了李连一起。来到海边,顾不上李连,父亲三下五除二就装好了一箩筐紫菜。然后,父亲坐在一块礁岩上歇息。父亲看着李连,李连望着远方,忧郁迷茫的眼神像是在搜寻着大海的尽头。

⑤“喂,阿连,快来这里。”父亲蹲在两块礁岩的夹缝旁,两眼炯炯有神地盯着里面。李连这才回过神,一边踩着礁岩跳过去,一边问:“什么东西?”“快过来,一看你就知道。”

⑥李连到那里时,父亲挥舞的手上已经多了一个小东西。“这是鹅颈藤壶。”“对,看来你没忘记。”“鹅颈藤壶,柄部像一只手,抓附于礁岩缝隙上,又名海佛手,这么有意思的东西,不会忘。”“那你还记不记得我跟你说过的话?”

⑦李连一时间愣住了,有点想不起来。那时候,自己还很小,跟着父亲到海边玩耍,模模糊糊记得父亲当时拿着鹅颈藤壶,对自己说了一大段奇怪的话语。“鹅颈藤壶生长在海流交换频繁的礁岩缝隙上,那里波涛汹涌,海浪的冲击力很强,而鹅颈藤壶却用一只强有力的手抓附在了礁岩缝隙上,顽强地生存着……”父亲说着便望向远方,面带微笑。

⑧的确,大海是江河湖水的最终目的地,而对于鹅颈藤壶而言,一旦放松警惕,随波逐流,便会死无葬身之地,堕入无尽的洋流深渊。鹅颈藤壶在海浪冲刷之下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抓附于陡峭险峻的礁岩缝隙上,任它潮起潮落,仍然固定生长。礁岩缝隙下面是永久的黑暗,不见阳光,幽深如地狱。也难怪鹅颈藤壶有着“来自地狱的海鲜”的称号。

⑨鹅颈藤壶的生存状况是,往上,如果稍有松懈,就会被卷入海洋;向下,如果任由躯体下滑,就会落入地狱一般的黑暗里。因此,它只有把自己固定于礁岩缝隙上,抓牢不松,永远保持着向上生长的姿态。

既然选择了在最恶劣与危险的地方生长,那么它就得承受这个过程之中的磨砺。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⑪李连恍然大悟,犹如醍醐灌顶。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最艰苦的地方历练,有舍才有得。那一刻,李连重新坚定了自己最初的理想和抱负,决心在青山镇扎根下去,咬定“青山”不放松。于是,他辞别了父母亲,回到自己选择的地方,重新启程。

1.通读全文,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表现李连情感变化的词语。(情节梳理、情感变化)

信心百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忧郁迷茫→____________→开朗豁达

2.“炯炯有神”在选文中出现了几次,含义有什么不同?

3.第⑦段加横线句中,父亲的话以一个省略号结束。请你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补写完整。

顽强地生存着……

4.为什么“鹅颈藤壶”有“来自地狱的海鲜”这样的称号?

5.李连从鹅颈藤壶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1. 空虚寂寞 闷闷不乐 重新坚定 2.两次。第一次表现出李连在青山镇扎根的信念坚定,第二次表现出李连父亲发现鹅颈藤壶时的兴奋。 3.示例:鹅颈藤壶选择了这个恶劣的地方,它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付出相应的努力。你选择了青山镇,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既然选择了在这个条件艰苦的地方工作,就要承受这个过程之中遇到的困难与磨砺,勇敢向前,这样你才会变得越来越坚强。(意思对即可) 4.①生长在海流交换频繁的礁岩缝隙上,一旦放松警惕,随波逐流,就会死无葬身之地;②它生长的礁岩缝隙下面是永久的黑暗,不见阳光,幽深如地狱。如果任由躯体下滑,就会落入地狱一般的黑暗里。(意思对即可) 5.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最艰苦的地方历练,有舍才有得。(意思对即可) 【解析】 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在的温情——纪念鲁迅先生

郑振铎

①十月十九日下午五点钟,我在一家编译所一位朋友的桌上,偶然拿起了一份刚送来的EveningPost,被这样的一个标题“中国的高尔基今晨五时去世”惊骇得一跳。连忙读了下来,这惊骇变成了事实:果然是鲁迅先生去世了!

②这消息像闪雷似的,当头打了下来,我呆坐在那里不言不动。

③我要哭出来,大声地哭,但我那时竟流不出眼泪,泪水为悲戚永在的温情所灼干了。我站在那里,久久走不开。我不相信,他是那样突然地便离我们而远远地向不可知的所在而去了。

④但他的友谊的温情却是永在的,永在我的心上——也永在他的一切友人的心上,我相信。

⑤他最勤于写作,也最鼓励人写作。他会不惮其烦地几天几夜地在替一位不认识的青年,或一位不深交的朋友,改削创作,校正译稿。其仔细和小心远过于一位私塾的教师。

⑥他曾和我谈起一件事:有一位不相识的青年寄一篇稿子来请求他改。他仔仔细细地改了寄回去。那青年却写信来骂他一顿,说被改涂得太多了。第二次又寄一篇稿子来,他又替他改了寄回去。这一次的回信,却责备他改得太少。

⑦“现在做事真难极了!”他慨叹地说道。对于人的不易对付和做事之难,他这几年来时时地深切地感到。但他并不灰心,仍然在做着吃力不讨好的改削创作、校正译稿的事,挣扎着病躯,深夜里,仔仔细细地为不相识的青年或不深交的朋友在工作。

⑧这样的温情的指导者和朋友,一旦失去了,将怎样地令人感到不可补赎之痛呢!

⑨他常感到 “工作”的来不及做,特别是在最近一两年,凡做一件事,都总要快快地做。“迟了恐怕要来不及了。”这句话他常在说。那样的清楚的心境,我们都是同样的深切地感到的。

最早使我笼罩在他温热的友情之下的,是一次讨论到“三言”问题的信。

⑪我在上海研究中国小说,完全像盲人骑瞎马,乱闯乱摸,一点凭借都没有,只是节省着日用,以浅浅的薪水购书,而即以所购人之零零落落的破书,作为研究的资源。那时候偶尔得到一部原版的《隋唐演义》却以为是了不得的奇遇,至于“三言”之类的书,却是连梦魂里也不曾谈到。

⑫他的《中国小说史略》的出版,减少了许多我在暗中摸索之苦。我有一次写信问他“三言”的事,他的回信很快便来了,附来的是他抄录的一张《醒世恒言》的全目——这张目录我至今还保全在我的一部中国小说史略里。他说,《喻世》《警世》,他也没有见到。《醒世恒言》他只有半部。但有一位朋友那里藏有全书,所以他便借了来,抄下目录寄给我。

⑬当时,我对于这个有力的帮助,说不出应该怎样的感激才好。这目录供给了我好几次的应用。后来,我很想看看《西湖二集》,又写信问他有没有。不料随了回信同时递到的却是一包厚厚的包裹。打开了看时,却是半部明末版的《西湖二集》,附有全图。我那时实在眼光小得可怜,几曾见过几部明版附插图的平话集,见了《西湖二集》为之狂喜!而他的信道,他现在不弄中国小说,这书留在手边无用,送了给我吧。这贵重的礼物,从一个只见一面的不深交的朋友那里来,这感动是至今跃跃在心头的。

⑭我生平从没有意外的获得。我的所藏的书,一部部都是很辛苦的设法购得的,购书的钱,都是夜灯下疾书的所得或减衣缩食的所余。一部部书都可看出我自己的夏日的汗,冬夜的凄栗,有红丝的睡眼,右手执笔处的指端的硬茧和酸痛的右臂。但只有这一集可宝贵的书,乃是我书库里惟一的友情的赠与——只有这一部书!

⑮现在这部《西湖二集》也还堆在我最珍爱的几十部明版书的中间,看了它便要泫然泪下。这可爱的直率的真挚的友情,这不意中的难得的帮助,如今是不能再有了!

⑯但我心头的温情是永在的!这温情也永在他的一切友人的心上,我相信。

(选自《永远的温情》,有删改)

1.选文中作者主要通过回忆哪几件事从正面充分体现鲁迅先生“永在的温情”的?(信息提取与概括)

2.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我不相信,他是那样突然地便离我们而远远地向不可知的所在而去了。(两个“竟”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心理?)

(2)但他并不灰心,仍然在做着吃力不讨好的改削创作、校正译稿的事,挣扎着病躯,深夜里,仔仔细细地为不相识的青年或不深交的朋友在工作。(对加着重号的词语进行赏析)

3.文中对鲁迅先生与“我”的交往,既写了“三言”之事,又写了《西湖二集》之事,有人认为重复,可以删去一个,你怎样认为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4.选文表达的主旨与《藤野先生》有什么相似之处?(文章主旨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我一生的启明星

傅益瑶

①爸爸不仅爱看戏,还爱演戏,拉得一手好胡琴。跟着爸爸,我也见到了不少演员,觉得自己人生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像演员那样粉墨登场。

②但爸爸已经替我“包办”了前程,他想让我考南京师范学院学中文!这个决定使爸爸成为我一生的启明星。

③当时南师的师资力量非常强大,原来中央大学文科的骨干都留在了南京师范学院,如唐圭璋、孙望、段曦仲等都是有名的学者,爸爸觉得这是很难得的机会。只有“读文”才有更大的空间,肚子里有文章是一切的基础,做什么都行。

④就这样,我的演员梦彻底破灭。

⑤收到了大学通知书,看到南京师范学院就在家门口,眼看云游四方的愿望成了泡影,失望加生气,情绪低落,爸爸还在一边笑我。一气之下我干脆躺在地上打滚,从客厅的这头滚到那头,滚了好几个来回。爸爸站在旁边,开始滚的时候还笑还抽烟,到后来发现我滚不停,就啪一踢:“给我起来!不知好歹,点破你的迷途你还不懂!”

⑥晚饭后,爸爸拎着我的手到玄武湖公园去散步。爸爸告诉我,中国人的“文”含义很复杂,不仅仅是文章,或者文化,或者文学,它是真理。有“文”就能治国,治天地。有“文”就能有爱,有“文”就有慈悲。这个“文”不是普通的东西。爸爸希望我到更好的土地去生长,学校给的是一把铲子和一把种子,我要自己去种,从他们那里接收营养,然后自己灌溉。爸爸满足女儿的要求并不是一味地宠爱,而是对女儿有期待。

⑦去南师报到之前,爸爸特地带我到夫子庙转转,做了这样几件事。

⑧第一件事,爸爸告诉我夫子庙就是中国“文”的精髓的体现。

⑨爸爸带我吃小吃,告诉我油饼怎么炸才酥香焦嫩;肴肉应该怎么挑选,怎么蘸醋才好吃;他还带我去吃永和园的小笼包子。这在我后来的画作《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成为了作品的主题。

⑩第二件事,爸爸带我到杨公井的古旧书店买了各种各样的辞典。后来我才慢慢知道做学问的时候这些是必不可少的。没有这些工具书,搞不清的问题就会搁置下来,做学问就会有漏洞。他觉得我既然读了中文系,就要学会独立做学问。

⑪第三件事,爸爸托熟识的古董店老板帮我们去找真正宋拓的柳公权和颜真卿旧帖。不是宋拓也要元拓,越久远越好,明初都不够好。

⑫爸爸告诉老板,说我这个女儿现在开始要出道了,要好好教了。想要扎实地练字,一定要旧的原拓,这样才能让女儿学到最好的东西,否则的话精神全跑了。

⑬爸爸说眼睛看到的东西,就像空气里的传染病一样会传播。他叮嘱我不喜欢的东西千万不要多看,不喜欢的人千万不要多盯,因为气息会传染。爸爸的这个良医“方子”,后来成为我保命的盾牌,令我在创作和人际交往上尽可能地保持自我。

⑭逛夫子庙的这一路,爸爸恨不得把自己对女儿的所有忠告都一股脑儿倒给我。爸爸对我是真的用心啊。那天回家,是爸爸叫的门,我在后面看着他的背影。爸爸小时候背门板,肩膀有点受伤变形。我突然觉得爸爸有些衰老,头发大半已白。

⑮没想到,这是我们父女俩最后一次外出。我上大学不到一个月,爸爸就离别了这个世界。他最在乎的女儿总算从了他的遗愿,潜心学“文”,从事绘画到现在。

⑯爸爸当年让我习文的决定,对我的一生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这么多年来,我的生命中遭遇过许许多多的困难和不顺,也侥幸取得过一些小成就,守护我一路前行、为我照亮人生的始终是爸爸对“文”的超凡理解和敬重。

(选自《新华日报》2019年12月20日,有删改)

1.爸爸为什么想让“我”考南京师范学院学中文?(内容理解)

2.“我”去南京师范学院报到前,爸爸特地带“我”到夫子庙转时做了哪些事情?(信息提取与概括)

3.文章以“父亲,我一生的启明星”为题有什么妙处?

4.从选文内容来看,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5.选文通过回忆和父亲之间发生的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情感把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田野的诱惑

①农民离不开土地,土地也离不开农民。然而当初的我,是那么不愿意当农民,是那么渴望逃离土地。

②我出生在农村,童年时还是缺衣少食的年代。

③每天放学回家,一放下书包,就需要去地里拾烧火做饭的柴火,或是去割猪草。小小身躯背着一大筐柴火或猪草回家后,才被允许写当天的作业。遇到农忙时,需要凌晨四五点钟起来,和大人一起去地里干活。记得麦收时节,用镰刀割麦子,尖锐的麦芒划得胳膊一道道的,红肿一片。我的手一到夏天就脱皮,再让麦芒一扎,钻心地疼。秋收时节,农村孩子会放一个多月的秋假。那也就意味着我们有一个多月的高强度劳动。先收割谷子、黍子、高粱、玉米、花生,然后用小拉车把农家粪肥从家里拉到地里,然后就是翻地,播种,浇水。

④每当秋假结束,一个个孩子又黑又瘦地回到学校,可心是快乐的:终于结束劳改式的苦役了!一到学校,我就发狠地读书。我心底有个声音,绝对不能一辈子过这么苦的生活。

⑤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终于如愿跳出了农门,参加了工作。我所在的中学是一个少数民族乡村中学,老师们可以申请一小块菜地。可我不加思索地放弃了:我不是农民了,我种地种够了!

⑥时光如白驹过隙,弹指已近半百之年,可我却越来越怀念小时候在田野里劳作的时光……

⑦那天,站在高楼上办公室的窗前,眺望秋天的田野,在大片大片的高大的玉米青纱帐间,也有小块的低矮的绿地,而且有人在劳作。干什么呢,我狐疑地想着。忽然,我心头掠过一阵狂喜,是收花生了,是农民收春花生了!好几天,这个念头在我的心头荡漾,它诱惑着我,让我莫名地兴奋,让我坐立不安。好不容易熬到周末,我试探着和一个年龄相近的同事一说,没想到一拍即合,于是兴高采烈相约去拾花生。

⑧早饭后,电动车骑得飞快,奔到农民收获过的地里,迅速地进入状态。一方面用眼搜寻农民遗落在地表的花生,一方面又用小锄刨土里的。一下,两下……刨出来的新鲜花生,掸掸土,用手剥开外壳,就会露出粉红饱满的仁,迫不及待地放进嘴里一嚼,一股清香伴着清脆的咀嚼声充溢在口腔。那感觉太美妙了。

⑨阴历的七月,太阳还是很毒的,每天上下班都打把遮阳伞的我们,为了拾花生,却把紫外线置之度外了。在越来越强烈的光线中,我们斗志昂扬地挥舞着小锄头,捡拾着一颗颗花生。每拾起一颗,就像遇到了一个久违的朋友那样兴奋……

⑩就这样,在这个秋天的周末,我们去拾了春花生,后来又去拾秋花生、红薯、麻山药。刚开始是两个人,后来发展到三个人,再后来是一群人。

这个秋天好高兴啊,一到周末我们就欢快地奔向田野;这个秋天好充实啊,我们不断地从田野里带回我们的战利品;这个秋天好健壮啊,我们吃得安心睡得香甜。生活真美好,生活真有滋味!

⑫有时,静下心来,我会想,我们这是怎么了?这不是老百姓说的财迷吗?这不有损于我们人民教师的形象吗?我们真的在乎每回收获的这些花生红薯吗?最重要的是,我们这不是回归农民的生活了吗?

⑬可是,一到周末,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奔向田野。我们分明感觉到田野在呼唤我们,在无声地诱惑着我们。如果不去的话,我们会坐卧不宁,我们会无缘无故地发脾气。而一旦我们的脚踏在田野上,我们就心平气和了,我们就通体舒泰了,我们日渐衰老的身躯仿佛获得了速充的能量,精神百倍了!

⑭如此几个反复之后,我们安然地接受了这个回归的自己,就让我们在这貌似“不劳而获”的生活中去体验童年的快乐吧,就让我们在身体的不断俯仰中去体会人生的真谛吧!在这钢筋混凝土的森林越来越多,田园越来越少的时代,我们能有这样快乐的田野,是何其有幸!

1.选文中的“我”对土地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根据选文内容,为第⑥段补写一段描写童年劳动的快乐的文字。(情境补写)

3.选文第⑦段“这个念头在我的心头荡漾”中的“这个念头”指什么?

4.选文第⑪段加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5.阅读选文,就内容或写法方面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简要作答。(质疑、提问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太行山魂

徐建英

①杨茂林做梦了,醒来后好一阵都恍恍惚惚的。

②天气预报说,近日有雪。杨茂林听完后,当时嘟囔着骂了一句:“什么乱七八糟的,三月的天,还下雪!”

③三月的天还下雪,对他来说真的是乱七八糟的大事。

④他的大事儿在太行山下,在托梦沟里,从沟口到沟底,全是他的宝贝——那弯弯曲曲的十几里,一边是娇俏俏的白,一边是羞答答的绿,连花苞也不愿落后,隔天能见胖上一圈,看一眼都欢喜极了。

⑤以前的托梦沟是啥地方,太行山下谁人不知啊!山有万亩,都是荒岗。除了大块大块的片麻岩,就是成堆成堆的乱石岗,石缝里偶然掺和的土坷垃,夹的都是石灰层,藏不了水,扎不了根,种什么烧死什么。那个叫李保国的农大教授来了,他说,种核桃吧,薄皮的大核桃!托梦沟的人就笑:“这教授,是读书读呆了吧,祖祖辈辈杂毛都不长的石头山,能种核桃树?做梦去吧!”

⑥做梦呢!杨茂林也这么认为。在李教授的游说下,更多的村民还是半信半疑。但有的村民动了心,穷了祖祖辈辈的托梦沟,有点梦真比没梦强。那片麻岩山被爆成了一条条的沟梯,别处集来了土。有墒,山能蓄水了,可种下的核桃,还是枯死。托梦沟的人爆坡蓄水,几经辛苦,半截梦随着栽了又死的苗,碎了。

⑦李教授又来了。他说,种植的方法不对,传统踩踏栽培后再浇水的方式,得改。改!他亲自动手,培育了42棵核桃苗,为便于分辨、记录,每棵苗,他都吊上了一张特别的扑克牌。光阴流逝,42棵核桃苗变成了无数的核桃树,万亩荒岗真变成了万亩核桃林。每到秋季,满坡满树披着绿,果宝宝摘下,剥去皮,“咔嚓”一捏,掰开的都是清香,掰开的都是一车车的生计。怎么感谢呢?给钱,人家李教授不要;送礼,也不收。人家还说了,我最骄傲的就是让自己变成了农民,再让农民变成我。那就再仔细想想如何感谢吧,可人家却走了!

⑧天更阴沉了,像一口倒扣的大锅盖在托梦沟上,盖在杨茂林的心口上。核桃园的花正开,一串串绿色的小花,随着雪粒儿的飘扬,一朵朵瑟瑟在叶子间,瑟瑟得他的心很痛很痛。怎么能不痛呢?日子才好几年,现下核桃正壮年,正在盛花期,再这么冷下去,冻害会影响授粉,导致减产,托梦沟又剩噩梦了。对策不是没想过,旧衣服旧被单搬去了果园,可几万亩的果园呢!杯水车薪。作为负责人,杨茂林不敢合眼,也合不了。但在刚刚,他居然做梦了。迷糊中醒来后,他失声高喊:李老师!摸过贴在胸口的手机,摁出那串熟悉的电话号码,“嘟”的一响,蓦然醒了。杨茂林鼻子一酸,挂了电话。揉揉凌乱的头发,杨茂林努力让自己镇静,让自己清醒。梦如此真实,太过真实了。梦中人说话时习惯性的双掌挥动,激动时的眉骨耸动,还有那熟悉的声音,他一遍又一遍地回忆,之后猛拍后脑勺,拨通了林场的电话,匆匆吩咐后走向外面的柴屋。果园浓浓的烟雾在白雪中升起,十几里弯弯曲曲的托梦沟像立在虚无缥缈的仙境中。杨茂林的手机急促地响了,屏幕上的来电显示上跳跃着李保国教授。他一怔,电话里一个熟悉的女音急急响起:“小杨,刚看到李老师的手机上有你来电,只一声。我查了天气预报,你那边的气温越来越低,得加紧给核桃园加温!”“谢谢郭老师,果园都熏上烟了,温度慢慢在升。”

⑨电话那边的声音溢着惊喜:“太好了,太及时了!小杨,你也成农林专家了!”握着手机,杨茂林哽咽了:“师母,就在刚刚,我梦见李老师了,他……他在我梦里说,小杨,快,上园子里熏烟,每坡每梯每行都点上柴草……”电话那端的人,沉默了。沉默过后,一声长叹传来:“你们的李老师,把根扎在太行山,太深,太深了!”

(选自《小小说月刊》 2019年第10期)

1.杨茂林在选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含义。

核桃园的花正开,一串串绿色的小花,随着雪粒儿的飘扬,一朵朵瑟瑟在叶子间,瑟瑟得他的心很痛很痛。

3.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⑨段中“你们的李老师,把根扎在太行山,太深,太深了”这句话的理解。

4.选文中李保国教授扶贫的事迹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作答。(谈看法、启示)

5.细读选文第⑨段,为杨茂林写一段感激李保国教授的话。(语言运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季羡林

①一个人的一生难免稀奇古怪的。个人走的路有时候并不由自己来决定。假如我当年留在家里,走的路是一条贫农的路。生活可能很苦,但风险绝不会大。我今天的路怎样呢?我广开了眼界,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人生,获得了虚名。我曾走过阳关大道,也曾走过独木小桥;坎坎坷坷,又颇顺顺当当,一直走到了耄耋之年。如果当年让我自己选择道路的话,我究竟要选哪一条呢?概难言矣!

②离开故乡时,我的心镜中留下的是一幅一个贫困至极的、一时走了运、立刻又垮下来的农村家庭的残影。

③到了济南以后,我眼前换了一个世界。不用说别的,单说见到济南的山,就让我又惊又喜。我原来以为山只不过是一个个巨大无比的石头柱子。

④叔父当然非常关心我的教育。我上过大概一年的私塾,就进了新式的小学校,济南一师附小。一切都比较顺利。五四运动波及了山东。一师校长是新派人物,首先采用了白话文教科书。国文教科书中有一篇寓言,名叫《阿拉伯的骆驼》,故事讲的是得寸进尺,是国际上流行的。无巧不成书,这一篇课文偏偏让叔父看到了,他勃然变色,大声喊道:“骆驼怎么能说话呀!这简直是胡闹!赶快转学!”于是我就转到了新育小学。当时转学好像是非常容易,只举行一次口试,教员写了一个“骡”字,我认识,我的比我大一岁的亲戚不认识。我直接插入高一,而他则派进初三。一字之差,我硬是沾了一年的光。这就叫做人生!最初课本还是文言,后来则也随时代潮流改了白话,不但骆驼能说话,连乌龟蛤蟆都说起话来,叔父却置之不管了。

⑤叔父是一个非常有天才的人。他并没有受过什么正规教育。在颠沛流离中,完全靠自学,获得了知识和本领。他能作诗,能填词,能写字,能刻图章。中国古书也读了不少。按照他的出身,他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对宋明理学发生兴趣;然而他竟然发生了兴趣,而且还极为浓烈,非同一般。这件事我至今大惑不解。我每看到他正襟危坐,威仪俨然,在读《皇清经解》一类十分枯燥的书时,我都觉得滑稽可笑。

⑥这当然影响了对我的教育。我这一根季家的独苗他大概想要我诗书传家。《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他都认为是“闲书”,绝对禁止看。我爱看的偏是这些书,中国旧小说我也都偷着看了个遍。放学后不回家,躲在砖瓦堆里看,在被窝里用手电照着看。这样大概过了有几年的时间。

⑦叔父的教育则是另外一回事。在正谊时,他出钱让我在下课后跟一个国文老师念古文,连《左传》等都念。回家后,吃过晚饭,立刻又到尚实英文学社去学英文,一直到深夜。这样天天连轴转,也有几年的时间。

⑧大概是1926年,我在正谊中学毕了业,考入设在北园白鹤庄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文科去念书。这里的教员可谓极一时之选。先生教《书经》《易经》《诗经》,上课从不带课本,五经四书连注都能背诵如流。这些教员全是佼佼者。再加上学校环境有如仙境,荷塘四布,垂柳蔽天,是念书再好不过的地方。

⑨我有意识地认真用功,是从这里开始的。我是一个很容易受环境支配的人。在小学和初中时,成绩不能算坏,总在班上前几名,但从来没有考过甲等第一。我毫不在意,照样钓鱼、摸虾。到了高中,国文作文无意中受到了王玉先生的表扬,英文是全班第一。其他课程考个高分并不难,只需稍稍一背,就能应付裕如。结果我生平第一次考了一个甲等第一,平均分数超过九十五分,是全校唯一的一个学生。当时山大校长兼山东教育厅长前清状元王寿彭,亲笔写了一副对联和一个扇面奖给我。这样被别人一指,我的虚荣心就被抬起来了。从此认真注意考试名次,再不掉以轻心。结果两年之内,四次期考,我考了四个甲等第一,威名大振。

(选自《二月兰》,有改动)

1.请简要概括叔父的人物形象。

2.选文主要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记叙顺序)

3.选文多次运用对比的写作方法,请找出一例,进行简要分析。(表现手法)

4.为什么“我”在高中开始有意识地认真学习?

5.选文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语言品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