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2018荆州)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堂语文课 ①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

(2018荆州)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堂语文课

①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的学生,语文课颇有点儿像火锅边放的瓜子,可有可无。但黄老师并不这么看,他说:“即使你今后是一个修电视机收音机的,多知道一点儿祖先传下来的文字之美,也是没有坏处的!”

②这句话与其说是开导学生,倒不如说是在开导自己——作为一位老语文教师,他像一个上错了船的游客,明明是要到上海,却被拉到了湖北,那种不安与不甘可想而知。

③黄老师上课,可以用一个“酷”字来形容。他通常是左手捻一本语文书,右手揣在裤兜里,上半身最常穿的,是一件蓝底却洗得灰白,看着旧却很齐整的中山装,头发散着灰白的光泽。老师年轻时,应该是帅气的,这种帅气,穿透岁月,留在他的眉眼、言词和举手投足之间。

④黄老师上课,通常是不怎么看课本的。他要讲的课文早已烂熟于心,张口即吟,抬手即写,举手投足间,有一种不容阻断的气韵,即使平常最不喜欢学习的同学,在那抑扬顿挫的诵读和讲解中,也体会到了文字的美感与魅力。

⑤然而,走得最急的总是最美的时光。当我们度过漫长的暑假升到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喜爱的语文课,已离开了课程表。

⑥关于语文课的取消,有多种传说。有说是因为新近要开电工基础等专业课程,有说是因为黄老师的语文课有喧宾夺主之嫌,还有阴谋论说学校教导主任原来也是教语文的,想来接手过把瘾。不管哪一种原因,都指向了我们并不情愿的结果。于是我们展开了一场有声的反抗,开学第一堂课,不知是谁发起,整个教室里哼起了国际歌的旋律,就像某电视剧里苏联战俘们在德国军官视察时的场景,不动嘴,只是让声音在喉头低沉地哼。这种声音整齐地汇聚在一起,其震撼和共鸣的感觉可想而知,无怪乎电视里那位不可一世的德国将军,感到了无比的恐惧。

⑦我们那位无辜的不知就里的电工基础老师,神经当然没有将军那么粗,被墙一样厚重的歌声一挡,仿佛头撞在岩壁上的小鹿,负痛仓皇逃去。不一会儿,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闻风而来,消防车一般匆忙而焦急。

⑧从校领导到班主任,一个个轮番上阵,从学校的办学宗旨,到专业课程设置的紧迫性,再到黄老师的健康等,都做了苦口婆心的解释。为了增加可信度,还特意安排黄老师回学校一趟。

⑨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熟悉的旧衣服,只是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9月的阳光,在他身后,把他镀成了一个披满金光的雕塑。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同样的内容,被他一说,我们毫无排斥感地完全接受了。

⑩接下来,他又说:“同学们,听到你们为挽留语文课……所做的,我感到……万分……荣幸。我很荣幸,你们通过我,看到了文字之美文化之美。但我的学养有限,只给你们开了一扇小小的窗,你们通过这扇窗,看到一点一滴的星空与苍穹,那是一个你完全想象不到的广阔世界。一辈子很长,有很多东西需要坚持!即使你是一个修收音机的师傅……”

⑪那是黄老师最后一次在讲台上说话,也是我的最后一堂语文课。

⑫但那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是让我把语文和写作,不再当成一门课程,而是将它当成望向世界的小窗的开始。从那天起,三十多年时间,没有一天止息。

(作者:曾颖,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小说分两个部分写黄老师的课,请分别概括其特点。

平时的课: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一课: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两个句子特别有趣味,请选择一句简要赏析。

①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的学生,语文课颇有点儿像火锅边放的瓜子,可有可无。

②不一会儿,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闻风而来,消防车一般匆忙而焦急。

3.如果对第⑨段作如下批注,请摘录出与之对应的句子。

①写出了黄老师的不安:____________

②看得出黄老师的不甘:____________

4.读完全文,你觉得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5.下面是小说结尾删减的一段,请结合对小说的理解,接着写几句。

我的同学里,多年以后,他们有人成了央视主持,有的成了书法家或画家,还有的成了公务员、商人或工人,不管当下在做什么,____________

(拓展提升)

6.(原创)当学校要取消语文课时,学生们为什么纷纷挽留语文课,挽留黄老师?

 

1. 气定神闲,娓娓道来 奉命疏导,语重心长 2.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家电专业语文课的可有可无,读来很有画面感,让人易于理解接受。 ②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幽默、风趣,又形象生动地把各级领导的心急火燎,焦急“灭火”的心态描摹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任选一句作答) 3. ①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熟悉的旧衣服,只是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 ②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 4.黄老师是一个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热爱语文的普通老师。他希望自己的学生不论干什么,都能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却又不得不接受无法改变的残酷现实。 5.语文都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只要你不忘却她,时不时和她来个亲密接触,她就会和你分享快乐,排解忧伤;陪伴你成长,帮助你翱翔 6.①语文的文字之美已经深深烙在学生们的心里,学生们喜欢上了语文课。②黄老师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学生们非常喜欢他,欣赏他。 【解析】 1.无 2.无 3.无 4.无 5.无 6.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4河南)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看自行车的女人

①想为那个看自行车的女人写点什么的念头,已萌生在我心里很久了。

②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北京一家医院前的人行道上。一个胖女人企图夺她装钱的书包,书包的带子已从她肩头滑落,搭垂在手臂上。身材瘦小的她双手将书包紧紧搂在怀里,以带着哭腔的声音叫嚷:“你不能这样啊,我每天挣点儿钱多不容易呀!”

③她40余岁,穿着一套旧迷彩服,戴着一顶旧迷彩单帽。那身衣服一看就是地摊货。脚下是一双老式旧布鞋,没穿袜子,脚面晒得很黑。帽舌下,她的两只眼睛,呈现着莫大而又无助的惊恐。

④我从围观者的议论中听明白了两个女人纠缠的原因:那胖女人存车时,忘了拿放在车筐里的包,包丢了。她认为这个看自行车的外地女人应该负责任,并且怀疑是被她藏起来了。

⑤胖女人一用力,终于将看自行车的女人那书包夺了去,她将一只手伸进包里去掏,却只不过掏出了一把零钱。“当”的一声,一只小搪瓷碗抛在看自行车女人的脚旁,抢夺者骑上自己的自行车,带着装有一把零钱的别人的书包,扬长而去。

⑥看自行车的女人追了几步,回头看看一排自行车,慢慢走回原地,捡起自己的小搪瓷碗,瞧着发愣。忽然,她把头往身旁的大树上一抵,呜呜哭了……

⑦第二次见到她,是在一家商场的自行车场。我因没买到合适的东西,带着的一百元钱也就没破开。取自行车时,我歉意地说:“忘带存车的零钱了,一百元你能找得开吗?”我以为她会朝不好的方面猜疑我,因为一个人从商场出来,居然说自己兜里连几角零钱都没有,不大可信的。她望着我怔了怔,然后一笑,很不好意思地说:“那就不用给钱了,走吧走吧!”她当时那笑,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们许多人,不是已被猜度惯了吗?偶尔有一次竟不被明明有理由猜度我们的人所猜度,于是我们自己反倒觉得很稀奇了。每每的,竟至于感激起来。我当时的心情就是那样。应该不好意思的是我,她倒那么不好意思。

⑧后来我又去那家商场,付存车费时,我说:“上次欠你两毛钱,这次一起付给你。”我之所以如此主动,是我觉得她肯定记得我欠她两毛钱的事,若由她提醒,我会尴尬的。不料她又像上次那样怔了怔,然后一笑,很不好意思地说:“不用啊,不用啊!”硬塞还给了我两毛钱。我将装东西的纸箱夹在车后座上,忍不住问她:“来北京多久了?”“还不到半年。”“家乡的日子怎么样?”“不容易啊……再加上我儿子又上了大学……”她将“大学”两个字说出特别强调的意味,一脸自豪。我推自行车下人行道时,觉得后轮很轻,回头一看,她正替我提着后轮呢。骑上自行车刚蹬了几下,纸箱掉了,她跑过来,从书包里掏出一截塑料绳……

⑨这年冬天,雪后的一个晚上,单位一位退休摄影师给我打电话,让我替他写一封表扬信。他要表扬的,就是那个看自行车的女人。“我到那家商场去,遇到熟人聊了一会儿,竟忘了取自行车,拎兜也忘在车筐里了。拎兜里的几百元钱倒没什么,关键是我洗的三百多张老照片啊!干了一辈子摄影,那些老照片可都是我的宝呀!天黑了我才想起来,急忙赶去,你猜怎么着?就剩我那辆车了!商场早关门了,看车的女人在冷风中站着,抱着我的拎兜,守着我那辆旧自行车。人心不可以没有了感动呀,是不是?人对人也不可以不知感激呀,是不是?”他在电话里言辞恳切。

⑩不久前我又去那家商场,见看自行车的已经换成一个男人了,我想问原先那个女人到哪里去了,张了张嘴,却什么也没问。我祈愿她永远也不会再碰到什么欺负她的人,比如那个抢夺了她书包的胖女人。

⑪阳光底下,人与人应该是平等的。弱者有时对这平等反倒显得诚惶诚恐似的,不是他们不配,而是因为这起码的平等往往太少,太少……

(作者:梁晓声。有删改)

1.本文写了“看自行车的女人”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2.品读第③段和第⑥段,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第③段:

第⑥段:

3.本文表现了作者的理性思考。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以第⑦段为例进行分析。

4.从全文看,“我”为什么想为“看自行车的女人”写点儿什么?

 

查看答案

(2015河南)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滴水之恩

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得暗黑。我握着桑木棍,孤单地走在山路上。

我是搭赶集的车来到这个地方的,去寻找据说矗立在附近田野中的古塔。当我在陌生的乡间找到青麦田里残存的白色古塔,再回到先前下车的小街时,集市早已散了。

街角凉粉摊前头裹苗帕的老妇人的回答叫我失望:“公交车下午一点以后就没有了,要是你早些到,还可以搭摆摊的货车。”

这会儿,什么车也没有了。

“在那里住一晚,明早再搭车走嘛。”老妇人指指对面一家写着“迎宾旅馆”的木楼对我说。

但我无论如何也得赶回去,明早还有事呢。

走三十多里路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我根本不认得返回的路。

老妇人指点我沿这条路一直朝东走,别走岔路就可以走回去了。“小心哟,这个季节山里有蛇。”她顺手砍下一截桑木枝递给我。

雷声从远处沉沉地压过来,闪电把天边的乌云撕开一道耀眼的裂缝。

我一边走一边看有没有经过的车可搭。一辆卡车嘶吼着爬上山坡,我拼命挥手,车从我身边呼地开了过去。

山下沟坳里,几户人家的窗格透出昏黄的灯光来。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我只得加紧步子,同时担心蛇会突然从路边草丛中钻出。

终于又有一辆小拖车开过来,这次被我拦下了。没想到,司机竟会是那个人。

去年夏天在马山,有一天将散集时,我在街上闲逛,看见了他。

当时,他衣衫不整地斜靠在土墙根下,胡须很长,头发蓬乱,一副潦倒落魄的样子。他的面前并没有放乞讨钱币的碗,但我确信,他一定是又渴又饿了。

几步之外有个茶水摊,我去买了一杯水一块糕递给他。他无神的眼睛并没有因我的热心而闪亮,他甚至不抬眼看一看便自顾自吞食起来。“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随口劝了他一句,便走开了。

几个月过去了,虽然眼前这个人整洁而精神,但我还是认出了他。

“去马山吗?”我焦灼地问。

“去马山?”他迟疑了一会儿,让我上了车。

小拖车颠簸着,他燃着的烟头,红红的亮点忽明忽暗。

“你是马山人?”他问。

“不是,我在那儿见习。”

他有点失望:“我倒曾遇到过一个马山人呢,那真是个好人。”

“你去过马山?”

“去过。”

话题断了,黑暗中,他似乎笑了笑。开始下雨了,豆大的雨点叩打着车窗。

他忽然说:“说起来那次去马山,怪难为情的。那时我赌输了,输得精光,被撵出来,流落到马山。有个人给我水喝,给我东西吃,可惜我不认得她,要不,真得好好谢她。”

“就为了那个人送你一点水一点吃的吗?”

他不屑地看我一眼:“你不懂,那时候我心灰意冷,没脸回家,她劝我‘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听了她的劝告,回家了。后来再也不赌了。我真的很感谢她,要不是她那一杯水一块糕一句话,我现在还不晓得会怎样呢。”

我心中有掩饰不住的喜悦,想不到那件小事会对他帮助那样大。

他没有认出我来。我决定不提看见他潦倒情形的就是我。每个人都有尊严,我要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我也很感谢你,要不是搭上你的车,这会儿我还在山路上挨雨淋呢!”

他听了果然高兴:“其实你也不用谢我,要谢就谢那个给我水喝的人。那次之后,我才晓得,人有时候是多么需要旁人帮一把。”

“马山到了!”他刹住车。

“谢谢你啊,下车来喝杯热茶,歇会儿吧。”

他一边倒车一边说:“我还得赶回去运货呢——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

(作者:唐敏。有删改)

1.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我”和“他”之间的故事。

2.“头裹苗帕的老妇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3.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

 

查看答案

(2016河南)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养蜗牛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吃?……”

“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 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 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地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    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作者:梁晓声。有删改)

1.“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

(1)①____________。波澜顿起。

(2)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

(3)②__________________。波澜又起。

2.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3.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2017河南备用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遥远的土豆花

①土豆是东北人的看家菜,在北大荒,菜地里种得最多的就是土豆。在半人高的萋萋荒草面前,土豆花越发显得微不足道。刚来北大荒的那几年,我并没有注意过土豆花,甚至以为土豆是不开花的。

②我第一次看到并认识土豆花,是来北大荒三年后的那个夏天。那时候,我在队上的小学校里当老师。有一天,我发现一个女孩子好多天没来上课,心里很是惦记。一问,学生七嘴八舌嚷嚷起来:她爸不让她上学了!

③在当地,家里孩子多,生活困难,一般就不让女孩子上学,留在家帮忙干活。那时候,我心里充满了自以为是的悲天悯人的感情和年轻人涌动的激情,于是我去了这个女孩子的家。

④她是老李头的大女儿,上学晚,那一年她十三四岁。她家在菜地最边上,荒原上开出一片地,盖起了茅草房。她正在菜地里帮爸爸干活,看见我,高声叫着“肖老师”,从菜地里跑了过来。

⑤老李头不善言辞,但很有耐心地听我把劝他让女儿继续上学的话砸姜磨蒜地说完,而后翻来覆去只是说:“我也是没有办法呀,家里孩子多,她妈妈又有病。我也是没有办法呀!”他女儿眼巴巴地望着我,又望着他。一肚子话都倒干净了,我不知道再说什么好。在沉重的生活面前,同情心显示不出一点分量。

⑥老李头的女儿送我,我不敢回头看她。走出菜地的时候,她安慰我:“没关系的,肖老师,在菜地里干活儿也挺好的。您看,这些土豆开花挺好看的!”

⑦我这才发现,她身后的那片土豆正在开花。我也才发现,她头上戴着的那顶破草帽上,围着一圈土豆花编织的花环。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土豆花,那么地小,小得让人注意不到。淡蓝色的小花,一串串一朵朵簇拥在一起,确实挺好看的,但在阳光的炙烤下,像褪色了一样,有些暗淡。

⑧不知为什么,从那时起,土豆花在我心里就有了一种忧郁的感觉,总也忘不了。

⑨后来,我从北大荒调回北京。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前几年夏天,我有机会回到原来的生产队,一眼就看见了队上那片土豆地里的土豆正在开花。我向人打听老李头和他的女儿。队上的老人告诉我:老李头还在,但他女儿已经死了。我非常惊讶。他们告诉我,她活活地给气死了。她的两个女儿都不争气,老早就退学,一个早早嫁人,一个跟着队上的男孩跑了,再也没有回来。

⑩我去看望老李头,他已经病瘫在炕上,痴呆呆地望着我,一直念叨,当初要是听了肖老师的话,让孩子上学就好了,孩子就不会死了!

⑪在土豆地里,我请人帮我拍张照片留念。淡蓝色的、细小的土豆花,生长在这片辽阔得几乎到了天边的荒原上的土豆花,多少年来就是这样花开花落。关心它们,或者偶尔想起它们的人会有多少呢?

⑫后来,我看到了东北作家迟子建的短篇小说《亲亲土豆》,才知道原来还真有人对不起眼的土豆花情有独钟。在小说中,种了一辈子土豆的男主人公肯定地说:“谁说土豆花没香味?它那股香味才特别呢,一般时候闻不到,一旦闻到就让人忘不掉。”

⑬看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老李头的女儿,她闻得到土豆花的香气吗?她一定闻得到的。

(作者:肖复兴。有删改)

1.请结合本文内容概括“我”对土豆花认识的变化过程。

(1)刚来北大荒的那几年,没有注意过土豆花,以为土豆是不开花的。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后来,读到迟子建的小说,知道土豆花有人关注,有特别的花香。

2.本文刻画人物栩栩如生。请以第⑤段为例,分别从词语运用、描写方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3.本文结尾提到迟子建的小说,有什么作用?

4.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标题“遥远的土豆花”的理解。

 

查看答案

义项:(1)副词。①表示肯定,就是,原来是;②表示范围的限定,仅仅,只;③表示时间的紧相衔接,就;④表示两事顺承,才;⑤表示两事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却,反而,竟然。

(2)连词。①表示顺接,于是,便;②表示假设,如果。

(1)久而和(《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__

(2)不知有汉(《桃花源记》)__________

(3)石性坚重(《河中石兽》)__________

(4)大惊(《桃花源记》)__________

(课外语境练)

(5)

历城叶奕绳,尝言强记之法云:“某性甚钝,每读一书,遇意所喜好,即札录之。录毕,朗诵十余遍,粘之壁间。每日必十余段,少亦六七段。掩卷即就壁间观所粘录,日三五次以为常。务期精熟,一字不遗。粘壁既满,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俟再读有所录,补粘其处,随收随补,岁无旷日。一年之中,约得千段;数年之后,腹笥渐富。”

(节选自《桥西杂记·读书法》)

(注释)①历城:地名,在山东省。②叶奕绳:人名。③札录:抄录。④务期:务必做到。⑤笥:盛饭食或衣服的竹器。⑥旷日:荒废时日。

下列选项中,与“乃朗诵十余遍”的“乃”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____

A.重修岳阳楼  B.去后

C.入见        D.记之而去

(6)

性宽厚,率意任情,无矫饰之行。上性节俭,勇尝文饰蜀铠,上见而不悦,戒之曰:“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久长者。汝为储后,当以俭约为先,能奉承宗庙。吾昔日衣服,各留一物,时复观之以自警戒。恐汝以今日皇太子之心忘昔日之事,故赐汝以我旧所带刀一枚,并菹酱一合,汝昔作上士时常所食也。若存记前事,应知我心。”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勇:杨勇,隋文帝的太子。②上:隋文帝杨坚。③蜀铠:来自蜀地的铠甲。④储后: 储君,太子。⑤菹(zū)酱:酱菜。⑥上士:军衔,军士的最高一级。

能奉承宗庙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