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勒比岛国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16时53分发生里氏7.3级地震,震中位于72.5°W,18.5°N,震源深度为10千米。首都太子港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受灾情况严重,估计死亡人数将达20万。读“地震位置示意图”回答问题:
26.海地不属于______(单项选择)
A.大西洋中的岛国 B.北美洲国家 C.中美洲国家 D.拉丁美洲国家
27.海地地震发生时,北京时间为1月_____日_____时53分。
28.地震发生时,海地首都太子港附近的人们最先感受到的地面震动情况是________
(左右摇晃、上下颠簸),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地震发生后,海地当地居民大批逃往邻国多米尼加,这种人口迁移形式属于_____。
30.从世界地震带的分布看,此次海地地震位于________________地震带上。
31.对于地震,以下理解正确的是______(单项选择)
A.一次地震中,离震中越远,震级越小
B.等震线是地震烈度相同各点的连线
C.震中距是震源到震中的距离
D.地震震级每升高一级,能量也就增加一倍
32.地幔物质的对流是板块运动的动力所在,图中可能出现海底扩张的地区是______(单项选择)
A.A与D交界处 B.B与C交界处 C.C与F交界处 D.B与D交界处
33.以下各类地貌中,不属于D板块与周边板块相互作用产生的地貌是______(单项选择)
A.海沟 B.裂谷 C.岛弧 D.山脉
34.以下是谷歌网站发布的海地太子港某处地震前后的卫星相片,其中反映地震后的相片是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图 乙图
35.获取上述卫星相片主要依赖的现代地理技术是_______,如果要根据受灾情况,对临时灾民安置点和医院进行选址,并计算安全疏散道路,可以采用的地理技术是________。
面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和能源需求的不断高涨,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其中太阳能的广泛开发利用就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请就太阳能及其开发利用问题,完成23~25题。
1.太阳能中的可见光
A.由核裂变而来 B.来自光球层 C.来自色球层 D.来自日冕层
2.我国下列地形区中,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是
A.气候相对干旱的塔里木盆地 B.海拔相对较低的四川盆地
C.纬度相对较低的海南岛 D.空气相对稀薄的青藏高原西南部
3.太阳能热水器是开发利用太阳能的常见装置,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板应该尽可能与正午太阳光线垂直,因此,上海(31°N)的太阳能热水器,在冬至日时,其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最好调整为
A.23.5°左右 B.31°左右 C.54.5°左右 D.59°左右
民居建筑的材料、样式和风格等都深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读某地传统民居图,完成21~22题。
1.民居中的正房一般供长辈居住。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图示民居中的正房多位于其庭院式建筑中的
A.北面 B.南面 C.东面 D.西面
2.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图示民居所在文化区特征的是
A.天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B.盛产春小麦、棉花,属于旱作农业
C.属于汉族聚居区,饮食多面食
D.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读全球气温年较差随纬度分布图,完成 19~20题。
1.导致60°S和60°N的气温年较差相差巨大的主要因素是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洋流 D.海陆分布
2.赤道地区气温年较差小于其它地区,主
要原因是赤道地区
A.年日照时间比其它地区长
B.冬夏昼夜长短差幅比其它地区小
C.年降雨量比其它地区多
D.对流层厚度大,保温作用强
读美国农作物带地区分布图,完成16~18题。
1.决定图中①农业带形成和发展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地形和水源 B.土壤和技术
C.交通和劳动力 D.气候和市场
2.某农场的农事活动安排如下表所示,据此可以判断,该农场所在的农作物带是图中的
A.④地 B.③地 C.②地 D.①地
月份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耕作 |
|
|
施肥 |
播种玉米、大豆 |
除草、照顾作物 |
作物收获 |
翻土 |
|||||
畜牧 |
|
|
饲养照料猪并进行免疫接种 |
3.下图甲-乙中符合上题所说农场特征的农业类型是
A.甲
B.乙
C.己
D.戊
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读下图,完成14~15题。
1.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国人口已经出现了严重老龄化
B.人口老龄化已经导致我国劳动力严重短缺
C.人口老龄化已经导致我国人口规模萎缩
D.中国老龄化具有速度快、规模大的特点
2.导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是
A.出生率下降和预期寿命延长 B.经济发达,消费水平高
C.政局稳定,没有战争 D.社会养老制度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