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某国自18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四个阶段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按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演变历程,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③④① B.①③②④
C.①②③④ D.④①②③
2.关于该国在不同阶段社会经济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阶段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B.②阶段农业产值大于工业产值
C.③阶段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大于第一、二产业的人口
D.④阶段城市人口的比重最大
下图为我国2005年与2050年(预测)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2005—2050年我国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青壮年人口比重上升,人口负担大大减轻
B. 少年人口比重增加,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将有所加快
C. 老年人口比重增加,需要加大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D.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促进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2.形成这种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①自然环境 ②生产力水平 ③社会观念 ④宗教信仰 ⑤国家政策
A. ①②③ B. ②④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读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净迁入率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示期间该地区人口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人口持续增加 B. 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C. 人口总量最少的年份是 1995 年 D. 人口总量最多的年份是 2010 年
2.图示信息反映
A. 该地区劳动力短缺,经济发展速度慢、水平低
B. 该地区净迁入率的变化的主要诱因是自然增长率下降
C. 净迁入率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该地区人口老龄化速度
D. 净迁入率的变化导致该地区出现大量失业人口
几乎像永恒的约定,每当季节变换,生活在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的农民便开始“搬家”;从山前平原搬到深山里,再从高山带回到河谷低地或沙地。他们敏锐地踩着季节的节奏,与之周旋、适应,永远在路上。当南方地区的农民以某处固定的“家”为阡陌世界的核心时,新疆的农民却将“转场”当做了生活的本身,并因此形成了新疆才有的行吟诗人般的生活。阅读上述材料并完成下面小题。
1.材料中所述地区与季节对应关系较为科学的一组是
A. 山前平原—夏季 B. 高山-春季 C. 河谷低地-冬季 D. 沙漠-秋季
2.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属于
A. 垂直地带性分异 B. 非地带性分异
C.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D. 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下图为“四地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示意图”,甲地位于南半球,其余均位于我国。读图完成小题。
1.当甲地西坡山麓植被凋零时,四地昼长由长到短的排序是()
A.甲>丁>丙>乙 B.丁>甲>丙>乙
C.乙>丁>甲>丙 D.丁>乙>丙>甲
2.丙地可能是()
A.天山 B.秦岭
C.大兴安岭 D.阴山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使自然地理环境呈现整体性特点,回答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描述最可信的是
A. 枯水期时,河流搬运能力降低,河水含沙量增加
B.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风力侵蚀作用强烈,流水侵蚀作用较弱
C. 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红色土壤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主要是因为风力侵蚀
D. 北美西部温带荒漠的沙尘被气流携带到北太平洋,利于渔业资源的发展
2.生物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其它要素,下列关于生物对其它地理要素的影响,正确的是
A. 森林使昼夜温差变大 B. 植被加快了海陆间水循环的速度
C. 陆地上生物的出现加快了岩石的风化 D. 森林加大径流的季节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