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 能源是保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物质基础。增加能源生产、提高能源利用水平、加强能源合作已成为各国发展中的重要内容。
资料二 我国能源消费构成表(单位:%)
年份 | 煤炭 | 石油、天然气 | 水能、核能、风能 |
1980 | 72.2 | 23.8 | 4.0 |
1990 | 76.2 | 18.7 | 5.1 |
2000 | 69.2 | 24.4 | 6.4 |
2010 | 70.3 | 21.9 | 7.8 |
(1)2011年初,中、俄原油管道正式投入运营,俄罗斯每年向中国输送1 500万吨原油。简述其对中、俄两国的意义。
(2)归纳1980~2010年间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的特点。
(3)目前我国东北地区除引进常规能源外,也大力发展新能源。说出风能的主要优点,并简述该地区能够大规模发展风能的主要原因。
下图表示中国的大庆油田,俄罗斯的罗马什金油田、杜玛兹油田和土库曼斯坦的古姆达格油田采油速度与最大采油速度之间的比值随投产时间的变化曲线图(比值为“1”时,即达到“巅峰时刻”)。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曲线反映了( )
A. 古姆达格油田开采时间最晚 B. 大庆油田稳产、高产时间最长
C. 罗马什金油田储油量最大 D. 杜玛兹油田的开采率最高
2.有关石油资源利用与保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目前世界上利用的石油资源主要来自中亚地区的油田
B. 近年来中国石油产量保持平稳增加的态势,生产量大于消费量
C. 应对石油危机的主要措施是降低石油价格
D. 中国石油利用的效率远低于发达国家,节油潜力很大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资源枯竭型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问题。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资源枯竭型城市寻找新出路,下列举措不正确的是 ( )
A.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B. 禁止开发煤炭、石油,寻找绿色替代能源
C. 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D. 大力发展投资少、能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产业
2.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资源枯竭型城市 ( )
A. GDP一定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下降
B. 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C. 人口会大量迁往其他城市或郊区就业
D. 应因地制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兴产业
下表反映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能源强度与电力强度的对比情况(能源强度:一次能源供应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电力强度:单位产值所消耗的电能,它反映了经济增长率与电力消费之间的关系)。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 人均能耗(吨油当量) | 能源强度(吨油当量/1 000美元) | 电力强度(千瓦时/美元) |
美国 | 8.96 | 0.27 | 0.36 |
英国 | 4.24 | 0.18 | 0.24 |
法国 | 4.37 | 0.17 | 0.27 |
日本 | 4.31 | 0.13 | 0.22 |
1.表中反映出 ( )
A. 单位产值耗电量最大的是美国 B. 单位产值耗油量最大的是英国
C. 法国能源总量比英国丰富 D. 发达国家人均能耗均较小
2.日本的能源强度与电力强度给我国的启示是 ( )
A. 广开进口渠道
B. 节约能源,加强能源储备
C. 改变能源消费结构
D. 改进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目前我国每年需要通过远洋货轮进口大量铁矿石,下图所示区域是“我国重要的铁矿石进口地”。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区域铁矿开采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 ( )
A. 森林锐减 B. 土地沙漠化
C. 土地盐渍化 D. 物种灭绝
2.我国铁矿生产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不包括 ( )
A. 提高资源利用率 B.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C. 把加大开采量放在首位 D. 提高铁矿开采的机械化程度
近十年来,我国重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增长值长期占工业增长值的60%以上,尤其是钢铁、汽车、化工等重化工业得到了加速发展。我国能源利用率较低,单位GDP能源消耗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下图为“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图”,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目前,我国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主要有( )
A. 交通运输压力加大 B. 水土流失、荒漠化严重
C. 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大 D. 耕地面积减小,劳动力短缺
2.山西省围绕煤炭开发,充分利用本省丰富的铝土、铁矿资源,构建了三条产业链,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但其经济结构单一,重化工业所占比重大,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下列符合该省今后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是( )
A. 禁止开采本地资源,改为进口
B. 加大力度开采地下丰富的煤炭、铝土和铁矿等资源,提高矿产资源销售价格
C. 封闭矿山,关停所有的重化工业企业,使生态环境迅速转向优良
D. 大力发展轻工业和第一、三产业,降低重化工业所占的比重
3.针对目前我国单位GDP能耗、物耗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现状,需要采取的措施有( )
A. 加强技术和生产工艺上的革新,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
B. 对紧缺的矿产资源停止开发,加大对储量丰富的资源的开发力度
C. 严格限制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D. 加大重污染、高耗能企业的劳动力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