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我国流传深远、脍炙人口的“东北八大怪”“陕西八大...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我国流传深远、脍炙人口的“东北八大怪”“陕西八大怪”“云南十八怪”等传统民谣是对当地自然环境和传统民俗风情的精准素描,具有深刻的地理学内涵。

东北八大怪

草坯房子篱笆寨/窗户糊纸纸在外/姑娘叼个大烟袋/养个孩子吊起来/狗皮帽子头上戴/翻穿皮袄毛朝外/大缸小缸腌酸菜/冬包豆包讲鬼怪

陕西八大怪

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油泼辣子是道菜/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板凳不坐蹲起来/秦腔吼起来

云南十八怪

鸡蛋用草串着卖/摘下斗笠当锅盖/竹筒当烟袋/这边下雨那边晒/三个蚊子炒盘菜/四个竹鼠一麻袋/山洞能与仙境赛/火车没有汽车快/粑粑饼子叫饵块/蚂蚱能做下酒菜/花生蚕豆数着卖/四季衣服同穿戴/脚趾常年都在外/新鞋后面多一块/姑娘叫老太/和尚谈恋爱/老太爬山比猴快/娃娃全由男人带

 

(1)从下面的甲、乙、丙三图中任意选择一个现象用地理知识加以解释。

(注意:①只选择一个现象作答;②作答时先写你所选择的图幅代号,再写解释答案。)

(2)在我国以云南之“怪”为最多,简析其原因。

(3)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民谣中所描述的部分民俗现象目前已经消失。以东北“大缸小缸腌酸菜”的消失为例,简析这些现象消失的原因。

 

(1)甲:东北冬季寒冷,室内外温差大;室内暖而湿的空气在窗户上遇冷易发生水汽凝结。 乙:陕西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多风沙,可用水少,戴帕可防寒、防风沙,减少洗浴;夏季炎热多雨,戴帕可遮雨拭汗。 丙:云南纬度较低,而地势高(云贵高原),四季气候如春,年温差变化不大;但昼夜温差较大,降水前后温差较大(或“一雨即成秋”)。 (2)云南纬度低,地势起伏大,自然环境复杂多变;多民族聚居,民族风情绚丽多姿。 (3)东北地区冬季严寒而漫长,蔬菜不能越冬生长,须大量腌制蔬菜以备冬荒;近年由于温室栽培技术、保鲜技术的普及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人民收入的提高,市场经济的活跃,时鲜蔬菜可得到大量供应,再加上人们食品卫生意识的提高,大量腌制蔬菜的现象已很少见。由此可见,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促进人民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解析】试题分析: (1)一个地区的民俗风情受当地的自然条件影响形成,故从自然条件进行分析,东北冬季寒冷,室内外温差大;室内暖而湿的空气在窗上遇冷易发生水汽凝结。陕西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多风沙,可用水少,戴帕可防寒、防风沙,减少洗浴;夏季炎热多雨,戴帕可遮雨拭汗。丙:云南纬度较低,而地势高(云贵高原),四季气候如春,年温差变化不大;但昼夜温差较大,降水前后温差较大(或“一雨即成秋”)。 (2)云南位于云贵高原,地势起伏大,纬度低,自然条件复杂多变,聚居多种少数民族,习俗各不相同。 (3)东北冬季严寒而漫长,蔬菜不能越冬生长,须大量腌制蔬菜以备冬荒;近年由于温室栽培技术、保鲜技术的普及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人民收入的提高,市场经济的活跃,时鲜蔬菜可得到大量供应,再加上人们食品卫生意识的提高,大量腌制蔬菜的现象已很少见。由此可见: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促进人民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该固定沙丘(  )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

①风速较大 ②蒸腾量较大 ③气温较高 ④降水量较少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

A. 植树    B. 种草

C. 栽灌木    D. 自然演化

 

查看答案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读“华北平原地区人类活动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  )

A. 山麓和丘陵地带    B. 平坦肥沃的平原地带

C. 矿产资源丰富地带    D. 沿海海运发达地带

2.在工业社会阶段,下列地区可能不会成为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区的是(  )

A. 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组合状况优越的地区

B. 位于沿海或海岛,可以充分利用港口优势的地区

C.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有利的自然条件紧密结合的地区

D. 大江大河的源头、三角洲、盆地,水热条件组合好的地区

 

查看答案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四千年历史了。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米~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洞,其中一孔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拐个弧形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结合图1、图2,回答下列问题。

1.地坑院反映的当地环境是(  )

A. 土层深厚    B. 冬暖夏凉

C. 降水稀少    D. 木材短缺

2.图2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主要作用是(  )

A. 挡风    B. 防水

C. 阻沙    D. 遮阳

 

查看答案

下图为“秦汉时期和明清时期黄土高原景观及土地利用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与秦汉时期相比,明清时期黄土高原景观的变化原因可能有(  )

①开矿 ②人口增加 ③气候湿润 ④过度开垦

A. ①③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②④

2.与秦汉时期相比,明清时期景观的变化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有(  )

①提高土壤肥力 ②气候干旱 ③生物多样性减少 ④土壤酸化 ⑤沙尘暴增加

A. ①②⑤    B. ①③⑤

C. ②③④    D. ②③⑤

 

查看答案

下图是“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人口、面积和经济水平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B. 西部地区面积广阔,环境承载力最高

C. 中部地区人口、面积适中,经济发展条件最优

D. 东部地区经济水平最高,应发挥内引外联和对内、对外两个辐射作用

2.关于东部地区将部分产业转移到中、西部产生的影响,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有利于中、西部环境污染状况的改善

B. 短期内可能引起东部地区失业人口的增加

C. 有利于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D. 加快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