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皖江(长江流经安徽省河段有“皖江”之称)城市带是国家级...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皖江(长江流经安徽省河段有“皖江”之称)城市带是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下图为皖江城市带分布图。

(1)请分析该示范区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

(2)产业转移对皖江地区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

 

(1)邻近长三角地区 长江水运便利成本优势明显 国家政策支持 (2)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促进产业分工与合作;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影响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环境:可能加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解析】本题以皖江城市带为背景,考查比例尺的应用,考查产业转移的条件,考查产业转移对区域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考查产业转移的条件,主要从交通、政策、地理位置等方面分析。据图可知,该地临近长三角地区,地理位置临近;具有便利的水运条件,运输成本较低;有国家大力的支持和鼓励。 (2)考查产业转移对区域的影响,主要从产业结构、就业率、城市化和工业化、基础设施等方面分析。从经济方面分析,可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能够促进产业分工与合作;可以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从社会方面考虑,增加就业机会,从而可以提高居民收入,影响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从环境保护方面分析,产业的迁入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恶造成破坏,加剧当地的环境污染。 【知识拓展】产业转移及其影响 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分类:区域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 3、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产业转移的目的:企业生产追求更高的利润。 (2)其他因素: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 4、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5、产业转移规律:产业转移就地域来看,在国内由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在国际由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就产业类型来看,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进而转移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澜沧江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国际性河流,被称为“东方多瑙河”。在我国的河段叫澜沧江,下游叫湄公河。澜沧江上中游河道穿行在横断山脉间,河流深切,形成两岸高山对峙,坡陡险峻V形峡谷。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资源十分丰富,是一个有待开发的资源宝库。下图为澜沧江流域示意图。

(1)图示区域水能资源十分丰富,简述其原因。

(2)澜沧江流域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之一,试简述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3)澜沧江流域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开发,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其开发方向。

(4)澜沧江流域在综合开发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查看答案

下图是一组世界区域地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甲、乙两地发展种植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

A. 土壤、水源    B. 光热、降水    C. 风向、地势    D. 地形、河流

2.乙地由于不合理灌溉而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 水土流失    B. 沙尘暴    C. 土地盐碱化    D. 洪涝灾害

 

查看答案

下图为我国北部湾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北部湾经济区相对于珠三角经济区的优势条件是

A. 地理位置优越    B. 政府政策支持    C. 自然资源丰富    D. 科技力量雄厚

2.近年来,北部湾经济区承接了大量的来自珠三角经济区的产业转移。北部湾经济区吸引珠三角经济区的产业转入的原因是

A. 廉价的劳动力和地租    B. 传统工业基础雄厚

C. 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    D. 发达的现代服务业

 

查看答案

读“某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变化情况图”,回答下面小题。

1.有关该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1800-2008年,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    B. 工业化速度比城市化速度快

C. 属发达国家    D. 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2.③~⑤阶段,该国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部门为

A. 技术密集型产业    B. 资源密集型产业    C. 能源密集型产业    D. 现代服务业

 

查看答案

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示内容显示,农民正在进行小麦秸秆打捆作业,打捆后的秸秆集中回收后可作为饲料出售。这种生产方式有利于落实我国的

①人口战略    ②资源战略    ③环境战略    ④稳定战略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图中所示的地理环境最不可能位于

A. 华北平原    B. 辽河平原    C. 河西走廊    D. 云贵高原

3.图示生产方式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是

A. 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B. 增加就业机会    C. 减少大气污染    D. 推动循环经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