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读我国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市区近地面气温高的原...

读我国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市区近地面气温高的原因。

(2)热岛效应形成了市郊之间的热岛环流,称为城市风系,在近地面的风又称为乡村风。C地乡村风的风向是_________________。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市区D地近地面在竖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状况的是________(选填正确项的字母代号)。

(3)说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措施。

 

(1)市区人工建筑物较多,绿地、水体等面积少(或地面硬化面积大),地表增温加快;市区大气污染较重,产生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粉尘等物质可以大量吸收环境中的热辐射,加剧温室效应的影响;工厂多,机动车和居民生产生活释放大量废热。 (2)东南风 A (3)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增加水体面积;实现建筑物合理规划布局,增加空气流通性;节能减排。 【解析】本题以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呈现信息,侧重自然地理等基础知识的综合,考查气温分布特点、热岛环流的影响等知识,考查学生读图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市区近地面气温高的原因,可以从人工建筑物较多、地表增温加快、城市大气污染较重、产生的氮氧化物和废热较多等方面回答。市区近地面气温高于郊区的原因主要是市区硬化面积大,地面升温快;市区人类活动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和粉尘吸热强,对地面的保温增强;另外市区机动车、工业活动、居民生产生活释放大量的废热都会导致市区增温快。最终导致市区气温高于郊区。 (2)图中C地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水平气流自东向西流向市区,如果该地位于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受右偏转形成东南风,如果该地位于南半球风向向左偏形成东北风。市区D地由于气温较高,等温面向高空凸出;垂直方向气流以上升为主,近地面形成低压,等压面向低空凸出。 (3)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措施,可以从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增加水体面积、实现建筑物合理规划布局、增加空气流通性、节能减排等方面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左图是部分海域“洋流示意图”,右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和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右图中B环节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___,该环节的名称是_______。

(2)目前人类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等措施来改善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

(3)F处的地质构造是_______,图中河谷地貌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

(4)左图中洋流甲按性质属于_______,其对沿岸气候起到_______的作用

(5)图中渔场的名称是_______渔场。该渔场的形成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_。

(6)沿图中①、②两条航线从欧洲去美洲,用时较短的可能是__________航线

 

查看答案

读“某区域规划示意图”(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村镇坐落在____________(地形区)上,B村镇坐落在____________(地形区)上。

(2)计划修建A村镇到B村镇的公路,①②两个线路方案,较为合理的是_______方案,简要说明理由。

(3)简述在甲、乙两河流下游常形成的地貌,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4)说出图中村镇的分布特点。

 

查看答案

读下面“某年10月15日20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回答下列问题。

(1)①地受_______气压控制,其中心气流垂直运动方向为_______,天气状况是_______。

(2)受甲天气系统影响的沿海地区可能出现_______。

A.扬尘污染空气   B.狂风摧毁房屋  C.低温造成冻害  D.暴雨引发洪涝

(3)与②地相比,③地风速较_______(大或小),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

(4)近日,将有_______(天气系统)自西北向东南移动,从④地过境。该天气系统过境后,④地气温_______,气压_______。

 

查看答案

下面甲图为在乙图中①位置南极上空观察到的晨昏线示意图,乙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图所示日期,B地出现__________(极昼或极夜)现象。图中AB属于_______(晨或昏)线。

(2)甲图所示时刻,B地的太阳高度为_______。该日,A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

(3)乙图中,地球在①②③④四位置时,公转速度最快的_______。

(4)简述地球由④位置运行至①位置期间,咸阳的昼夜长短及变化情况。

 

查看答案

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下图是洋面封冻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题。

洋面封冻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体现了

A. 气候会影响植被,但不会影响土壤

B. 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不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

C. 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D.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