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气温和降水资料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四地气...

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气温和降水资料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四地气候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甲地,水热条件最为优越    B. 乙地,大陆性气候特征最突出

C. 丙地,年降水量最少    D. 丁地,气温年较差最大

2.四地气候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气候类型只出现在亚洲    B. 乙气候类型分布在各大洲

C. 丙气候类型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D. 丁气候类型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3.甲、乙、丙、丁四地气候主要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而形成的是(    )

A. 甲、乙地    B. 乙、丙地    C. 丙、丁地    D. 甲、丁地

 

1.C 2.A 3.D 【解析】 1.读图可知,甲地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是温带季风气候,选项A错误.乙地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是地中海气候,选项B错误;丙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冬冷夏热,温差大,选项C正确;丁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选项D错误。故选C。 2.据上题分析可知,甲为温带季风气候,知出现在亚洲,A正确;乙为地中海气候,亚洲不存在,B错误;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南、北纬 40°~60°的 大陆西岸,C错误;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 30°~40°的 大陆西岸,D错误。故选A。 3.从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看出,甲地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乙地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属于地中海气候;丙地冬冷夏热,年降水量少,气温年较差大,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丁地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中气候类型中,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是主要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而形成的。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龙首渠修建于汉武帝时期,该工程从洛水上游开渠引水,灌溉临晋(今陕西大荔县)以东的四万多公顷土地(如图所示)。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两千年前的先民们发明了井渠施工法,在商颜山今称铁镰山(高约120多米,黄土覆盖的古原)西段开凿了中国最古老的引水隧洞,主要目的是(    )

①减少水分蒸发②获得更多的雨水补给③实现自流引水④分段施工,降低工程难度

A. ②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③

2.如今由于人类活动造成植被破坏,商颜山塬崖壁立、沟壑纵横,关于此地理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形成这种地貌景观的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力侵蚀

B. 形成这种地貌景观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堆积

C. 这一变化过程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D. 这一变化过程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查看答案

下图是海洋表层海水温度与洋流关系示意图,图中a、b 、c为等温线,a>b>c,箭头表示洋流流向。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甲处的洋流与图10中①、②、③、④所示的洋流相符合的是(  )

A.     B.     C.     D.

2.甲处洋流的影响是(  )

A. 加快途经海轮航速    B. 形成著名的渔场    C. 使沿岸大气增温增湿    D. 缩小海洋污染范围

 

查看答案

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    )

A. 页岩、砂岩、花岗岩、石灰岩    B. 页岩、砂岩、石灰岩、花岗岩

C. 石灰岩、砂岩、页岩、花岗岩    D. 花岗岩、石灰岩、砂岩、页岩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处所示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区

B. ①②处所示地貌都是由流水侵蚀造成的

C. 图示地貌景观在湿热的环境条件下发育更好

D. ⑤处指示的岩层弯曲现象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

 

查看答案

某课堂演示实验(见下图)如下:将书本打开、倾斜放于桌面上,沿书本中缝把沙子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观察在桌面上形成的堆积体。完成下面小题。

1.该演示实验模拟的外力作用是

A. 风蚀作用    B. 水蚀作用    C. 沉积作用    D. 风化作用

2.类似该堆积体的地貌多位于

A. 河流出山口    B. 平原边缘处    C. 狭长山谷底    D. 河流入海口

 

查看答案

下图为某次长江洪水过程洞庭湖入、出湖径流量的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长江补给洞庭湖的时段是

①甲之前    ②甲到丙   ③丙到丁    ④丁到戊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2.洞庭湖水位开始下降的时段是

A. 甲→乙    B. 乙→丙    C. 丙→丁    D. 丁→戊

3.随着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同样一次洪水过程洞庭湖入湖径流

A. 高峰值减小    B. 高峰值增大

C. 总量变大    D. 高峰值提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