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一年内某两日夜半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甲、乙两图所示日期大约相隔( )
A. 3个月 B. 6个月
C. 9个月 D. 12个月
2.当①③两地同时日出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③两地均地方时24时日落
B. ①③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C. ①③两地季节相同
D. ①③两地盛行风向相同
读110°E经线M城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内变化图,该地冬至日和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差40°,回答下面小题。
1.M地的纬度位置为( )
A. 23°26′N B. 20°N
C. 23°26′S D. 20°S
2.M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 )
A. 46°34′ B. 43°26′
C. 86°34′ D. 83°26′
北京一学校课外活动小组,于某日观测到其所在学校某时刻的树影如下图所示(箭头表示方位)。此时该学校所在地可能为北京时间( )
A. 1月5日6:30 B. 3月21日18:30
C. 7月20日6:30 D. 5月10日12:30
日晷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定时刻的一种仪器。日晷由晷针和晷面组成,晷针垂直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南高北低,顶部指向北极星,晷面有刻度。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夏至日时,若湖北省宜昌市某中学校园(111°E)内有一日晷,则日晷影子的移动规律是( )
A. 从西南呈顺时针方向移动到东南
B. 从西南呈逆时针方向移动到东南
C. 从西北呈顺时针方向移动到东北
D. 从西北呈逆时针方向移动到东北
2.该校园(111°E)内日晷晷针影子在日晷所示“午”的中间位置时( )
A. 北京时间为12时 B. 地方时为12时
C. 刚好日落 D. 刚好日出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吉林省西部的白城,湖泊星罗,是中国湖泊密度最大的湖区之一。白城的年平均降水量399.9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1340毫米,被称为“旱地之泽”。第四纪前该地处于下沉状态,是古松辽大湖的一部分,后来随着地壳抬升和沉积淤填,大湖逐渐消亡。现在,平原上仍是湿地遍布,江河漫流,成了大湖最后的眼泪。
白城西部的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候鸟南迁越冬的中途站。但与传统意义的江南水乡不同,这里人们说的最多的是“怕旱”。为了应对“缺水”问题,作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之一,该地农业灌溉不同于传统的渠灌,而采取了节水井灌的方式。
(1)分析白城“旱地之泽”的形成原因?
(2)对比江南水乡,解释为什么白城人“怕旱”?
(3)从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评价当地生产活动,并为其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荒漠植被在防风固沙及维持荒漠生态系统的稳定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图下所示沙漠G为我国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年降水量在150mm左右,冬季有稳定积雪覆盖。植被较其他沙漠茂密,但植被覆盖率年内差异较大,主要植被有多年生灌木、一年生和短命植物,在春季一派草原景象。
雾凇通称“树挂”,是水汽遇冷凝结在枝叶上形成的的冰晶。该沙漠地区冬季常出现雾凇现象,雾凇的出现与该地温度、湿度、风速气象条件关系密切。观察发现雾凇在日出后2小时内大部分飘落到雪面,较我国吉林地区持续时间短。研究表明,冬季雾凇和积雪覆盖对于该沙漠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1)说明该沙漠地区“在春季一派草原景象”原因。
(2)分析该沙漠冬季有利于雾凇出现的条件。
(3)简述冬季雾凇及积雪对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所带来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