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 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 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 降水变率增大    D. 河道淤积

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破坏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A. 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 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 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 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1.B 2.C 3.D 【解析】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森林涵养水源能力下降,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B对。降水转化为地下水少,A错。降水变率变化不大,C错。河道淤积不是径流量波动强烈的原因,D错。 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降水量变化不明显, ①错。坡面径流减少,②错。蒸发(腾)量增加,③对。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增加,④对。C对,A、B、D错。 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地下径流顺着岩层倾斜方向,汇入乙河。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甲减少,乙增加,植被涵养水源,总量减少,D对。A、B、C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船型屋是我国某地居民就地取材,以竹木为屋架,茅草覆顶,底部架空而成的一种民居形式(如下图)。该民居的营造技艺,入选了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该传统民居最有可能位于

A. 海南岛    B. 辽东丘陵

C. 青藏高原    D. 黄土高原

2.该民居能够反映当地的环境特征是

A. 炎热潮湿    B. 高寒缺氧    C. 地表崎岖    D. 多滑坡泥石流

3.船形屋采用下空结构可

A. 防寒、防冻土    B. 防雨、防水淹    C. 防风、滑坡    D. 防潮、防蛇

 

查看答案

右图为左图中丙地区的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17-18题

1.乙区域的气候类型是

A. 温带海洋性气候    B. 温带季风气候

C. 地中海气候    D. 温带大陆性气候

2.左图中甲、丙两地相同的是

A. 气候类型    B. 大气环流

C. 自然带    D. 盛行风

 

查看答案

读“世界局部区域不同时间沙尘空间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造成乙区域沙尘扩散的主要因素是

A. 副热带高压    B. 信风    C. 西风    D. 季风

2.当沙尘扩散如甲所示时,最可能的时间是

A. 1月    B. 4月    C. 7月    D. 10月

3.图示沙尘扩散,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A. 墨西哥湾沿岸诸国年降水量减少

B. 亚马孙河含沙量剧增

C. 美国东南部大气悬浮颗粒物增加

D. 巴西高原干旱程度加剧

 

查看答案

下图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年、第6年两次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流量过程线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关于两次径流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A. 第6年的流量峰值大    B. 第1年的流速峰值小

C. 第6年的河流含沙量大    D. 第1年的河流径流量大

2.导致图示径流差异的关键环节是

A. 蒸发    B. 下渗    C. 蒸腾    D. 地下径流

 

查看答案

生态浮岛是一种针对富营养化的水体,利用生态学原理,降解水中COD、氮、磷舍量的人工生态景观岛。下图为某地生态浮岛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在生态浮岛结构中微生物土层的主要作用是

A. 促进成土过程    B. 增强植物的吸水效果

C. 增强浮岛的稳定性能    D. 为微生物提供栖息地

2.生态浮岛最主要的生态功能是

A. 创造生物栖息环境    B. 利于城市内涝泄洪

C. 调节城市区域气候    D. 净化水质,美化环境

3.我国最适宜发展生态浮岛的季节是

A. 冬春季节    B. 春夏季节    C. 夏秋季节    D. 秋冬季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