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亩法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农业耕作方法,由吠(沟)和亩(垄)两部分组成。该方法对土地的利用有“上田弃亩,下田弃吠”两种方式。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的两种吠亩法”。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甲吠亩法有利于( )
A. 抗风透光 B. 保温通风 C. 抗旱保墒 D. 排水防涝
2.与图甲相比,图乙吠亩法在农作物生长中的主要优势是( )
A. 土壤水分充足 B. 昼夜温差减小 C. 风力侵蚀降低 D. 通风透光性好
3.影响该地区农业耕作方法的主导因素是( )
A. 热量 B. 光照 C. 土壤 D. 水分
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图中甲县适宜许多花卉生长,素有“万紫千红花不谢”的美誉。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该县就开始发展花卉产业,近年来花卉种植面积不断增加。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县素有“万紫千红花不谢”的美誉,其主要原因是( )
A. 冬暖夏凉 B. 地势低洼
C. 土壤肥沃 D. 水源充足
2.甲县打造花卉生产基地的主要社会经济优势是( )
A. 临近县城,消费市场广阔
B. 劳动力素质低,成本低
C. 靠近高铁,交通运输便利
D. 种植经验丰富,技术成熟
下图示意西西里岛(位于地中海里)1月份等降水量线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根据图示信息推断,岛上发展农业有利的自然条件为( )
A. 水源 B. 地形
C. 热量 D. 光照
2.1月份,影响该岛降水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 盛行西风 B. 地形格局
C. 纬度位置 D. 海陆位置
3.该岛主要种植的果品是( )
A. 鲜桃、甜杏和大枣 B. 香蕉、柚子和菠萝
C. 荔枝、柠檬和苹果 D. 葡萄、油橄榄和柑橘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和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下面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城市高中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的他们所在城市的相关信息。
材料一 该城市及郊区地形剖面图。
材料二 该城市1990年和2010年土地覆盖百分比。
材料三 该城市市中心与郊区近地面下午4时的气温差。
(1)结合地形和植被状况,分析该城市冬季空气自净能力下降的原因。
(2)指出土地利用的变化给该城市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3)分析该城市城郊之间近地面污染物迁移的方向及原因,并提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的有效措施。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纳瑟姆曲线表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大体上都经历了类似正弦波曲线上升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二个拐点:当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代表经济发展势头较为缓慢的准备阶段,这个国家尚处于农业社会;当城市化水平超过30%时,第一个拐点出现,代表经济发展势头极为迅猛的高速阶段,这个国家进入工业社会;城市化水平继续提高到超过70%之后,出现第二个拐点,代表经济发展势头再次趋于平缓的成熟阶段,这时,这个国家也就基本实现了现代化,进入后工业社会。下图为我国城市化“纳瑟姆曲线”图。
材料二 下表为某城市市中心与郊区16时的气温差表。
时间 | 1月 | 2月 | 7月 | 10月 | 全年 |
平均气温差/℃ | 5.2 | 6.0 | 5.4 | 6.0 | 5.5 |
(1)1990~2030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处在哪一阶段?该阶段有何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地理意义。
(3)据材料二表中数据,分析该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郊之间污染物迁移的方向与原因,并提出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云南丽江市位于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全区总面积约为20 603平方千米,其中坝区(含河谷)面积约为1 586平方千米,约占总面积的7.7%,山区面积为19 017平方千米,约占总面积的92.3%。为了缓解日益严峻的人地矛盾,丽江市大力实施“城镇上山”战略,即将部分城镇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有选择地、有计划地转移至低山缓坡区。下图示意云南省不同地市的城镇上山压力等级,Ⅰ到Ⅳ反映上山的压力由大到小。
(1)分析丽江市山地面积广大的原因。
(2)分析丽江市“城镇上山”的必要性。
(3)指出丽江市在实施“城镇上山”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