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水循环在促进水资源更新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使大气圈、...

水循环在促进水资源更新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使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起来,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的是(  )

A. 大气环流    B. 海陆间循环    C. 地壳物质循环    D.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2.下列水体中,水循环速度最快、更新周期最短的是          (  )

A. 河流水    B. 湖泊水    C. 地下水    D. 冰川水

3.下列地区水循环最活跃的是   (  )

A. 南极大陆    B. 长江流域    C. 亚马孙河流域    D. 撒哈拉沙漠

 

1.B 2.A 3.C 【解析】 1.交换大气环流、地壳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输送或交换能量,但都不能使四大圈层联系起来,故A、C、D项错误;只有海陆间循环能将四大圈层联系在一起,实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故B项正确。 2.本题考查水资源的分类。水根据更新周期分为动态水和静态水,其中河流水的更新周期最短,为动态水,故A项正确。 3.水循环活跃的地区是指降水量较大、地表江河径流量较大的地区。南极大陆常年严寒,冰天雪地,既缺乏降水量、蒸发量,也缺乏地表径流,是水循环不活跃的地区;我国的长江流域降水条件较好,水循环也较活跃;亚马孙平原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区,降水丰富,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江河径流量最大的河流,水循环最活跃;撒哈拉沙漠是干旱的沙漠,也没有丰富的水资源。综上所述,C项正确。 类型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别称 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 内陆循环、陆地水循环、陆上内循环 海洋水循环 环节 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蒸发、植物蒸腾,凝结,降水等 蒸发、凝结、降水等 领域 海洋与陆地之间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为某水库流入水量与流出水量年内变化情况。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水库可能位于:

A. 东北平原    B. 江淮地区

C. 西北内陆    D. 横断山区

2.该水库蓄水的最高水位出现在:

A. 5月    B. 7

C. 8月    D. 10

 

查看答案

甲图为我国某河流与湖泊的水体交换示意图,乙图为甲图中Q点河流水位和P点湖泊水位随季节的变化曲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两个题。

1.有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湖泊储水量最大的时间点是③    B. 6月PQ河段流速最快,流向为Q→P

C. 一年中,PQ河段由P流向Q的时间长    D. 10月PQ河段流速最快,流向为P→Q

2.我国河流的枯水期一般出现在冬季,河水流量和水位变化都很小。该时期河流水量最稳定的补给来源是(  )

A. 大气降水    B. 地下水    C. 湖泊水    D. 高山冰川融水

 

查看答案

下图中的图Ⅰ是台湾-江西-四川-青海一线的地下水埋藏深度图,图Ⅱ是图Ⅰ中乙地的相关信息。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I中的曲线在甲地出现明显的较低值,反映出此处:       (   )

A. 海拔高蒸发微弱    B. 是阶梯分界处,受地形抬升作用的影响,降水量增多

C. 河道弯曲,排水不畅    D. 土质疏松,下渗能力强

2.乙区域要对EFGH四个区进行绿化,选择了4种植物进行种植,测得4种植物的根深见下表,假设根部不能达到地下水位,植物就会因为缺水而死亡,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

 

A. a植物在H区会因为缺水而死亡    B. b植物在各个区都能种植

C. c植物在F区不能成活    D. d植物在E区可以良好生长

 

查看答案

水量盈余率是衡量水库蓄水量变化的重要指标(水量盈余率=流入量/流出量),读2013年我国某水库各月水量盈余率统计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水库储水量最大的时期是

A. 1月初    B. 6月中旬    C. 6月底    D. 8月中旬

2.该水库最有可能位于

A. 华北    B. 东北    C. 闽南    D. 江南

 

查看答案

读黄河水系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三门峡水利工程建成后,对渭河下游的显著影响是(  )

A. 含沙量明显减小    B. 径流季节变化增大

C. 流速明显加快    D. 洪涝灾害明显加剧

2.如果甲地区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对下列水循环环节影响相对较小的是(  )

A. 水汽输送    B. 植物蒸腾

C. 地下径流    D. 地表径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