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智利阿塔卡马沙漠号称是“世界干极”,平均年...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智利阿塔卡马沙漠号称是“世界干极”,平均年降水量小于0.1毫米。然而由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赤道附近的偏东信风减弱,大洋中东部水温升高致使流向太平洋西部的温暖海水滞留在东部),2015年9、10月沙漠中休眠已久的花的种子迅速生长,形成“沙漠花海”的自然奇景。

材料二:右图为阿塔卡马沙漠位置和相关地理景观示意图。

材料三:实际上“世界干极”并不缺“水”,只是它以雾的形态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在智利中部的某海滨小村,有200余天被大雾笼罩。当地人在山坡上竖立6张大网,当雾穿过这张大网时,雾里的潮湿水汽在细小的网眼凝结成水滴,积攒的水通过大网下方的水槽和输水管流到一个蓄水桶力。每年这些捕雾网可以从雾气中获得2.4L水。尽管水量不多,但对于滴水如油的沙漠村庄来说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1)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气候在阿塔卡玛沙漠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2)结合材料,解释2015年9、10月份阿塔卡马沙漠出现花海的原因。   

(3)该地“捕雾取水”的不利条件有哪些?   

(4)智利最近计划在沙漠中修建一座水电站,并提出了一个大胆构想:利用太阳能把海水抽到位于安第斯山脉顶峰的水库,然后让海水倾泻而下用于发电。你是否赞同这种做法,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1)该地区年均温较高,年降水量少,蒸发量大;致使地表水缺乏,河流欠发育;植被稀疏;沙漠广布,土壤贫瘠;自然地理环境总体表现为“干旱”的突出特征。 (2)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部水温异常升高,导致位于太平洋东部的阿塔卡马沙漠附近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增多;雨水下渗和当地的高温促使沙漠中的种子迅速发芽、生长、开花。 (3)①一年当中有100多天没有雾,不能“捕雾取水”;②气候于旱,捕雾获得的水容易被蒸发.水分损失大;③投资大,收效微弱。 (4)赞同:①智利常规能源缺乏,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不稳定;②临海有丰富的海水资源;③能增加山顶水库蓄水量,利用地势落差可确保稳定发电。 不赞同:①智利有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②该工程建设难度大,投资成本高;③可能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解析】 (1)自然地理环境主要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五要素组成,各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据图可知,阿塔卡玛沙漠地处南回归线附近,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及来自内陆的信风控制,气候极其干燥(气候)。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径流很少或全无(水文),风化作用强烈,形成大片沙漠(地貌、土壤),动植物极少(生物),自然地理环境总体表现为“干旱”的突出特征。 (2)9、10月份阿塔卡马沙漠出现花海的原因,可以从气温、降水、径流等方面回答。由材料可知,该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的产生有非常大的关系,正常年份,南太平洋的东侧由于受东南信风的影响,在南美洲的西岸,形成离岸流,进而又产生冷水上泛,导致该海域气温较低,气流多以下沉为主,降水较少;当南半球赤道附近吹的东南信风减弱后,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会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增暖,下沉气流减弱,上升气流增强,导致降水较多。 (3)据材料三可知,该地区有200余天被大雾笼罩,则一年当中有100多天没有雾,不能“捕雾取水”。且该地区气候于旱,捕雾获得的水容易被蒸发,水分损失大;同时据材料分析可知投资大,每年这些捕雾网可以从雾气中获得水量不多,收效微弱。 (4)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赞同或者反对都可以,赞同的理由可以从资源丰富等方面回答,反对的理由可以从成本高、难度大等方面回答。智利常规能源缺乏,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不稳定;临海有丰富的海水资源;能增加山顶水库蓄水量,利用地势落差可确保稳定发电。智利有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该工程建设难度大,投资成本高;可能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丰满水电站大坝将松花江拦腰截断,在其上游形成松花湖。冬季,晴朗夜间,气温常低于-20℃,但松花湖底部水温却高于0℃,流出的湖水使松花湖下游几十里雾气满江。早晨晶莹霜花缀满枝头,这就是雾凇(“树挂”)。“夜看雾,晨看挂”乃吉林冬季旅游盛景。

材料二:图a为吉林省等高线图及雾凇景观图,图b为松花江雾淞景点分布图。

材料三:图b冬季某时段的甲、乙、丙三处表层水温统计分别为4℃、3℃、1℃。   

(1)分析图a中长白山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2)结合相关信息,分析图b中甲到丙河段的水文特征。   

(3)简述当地冬季晴朗夜间“雾”形成的过程。

 

查看答案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下图是世界某区域略图。图左为右图方框放大后的冰岛简图。

材料二:冰岛为发达国家,国土面积为10.3万平方千米,人口约为32万人,是欧洲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当地建筑物具有密度小、高度低、墙体厚的特点。   

(1)指出一年内丙地日出时间早于乙地的时期,并说明理由。   

(2)从图中可知,冰岛主要自然灾害是________,其成因是地处________边界,地质活动频繁。请说出它的开发利用方式:________。   

(3)简述从甲到乙的降水空间分布特征,并指出其影响因素。   

(4)简析冰岛建筑物密度小、高度低、墙体厚的原因。

 

查看答案

    A地区是世界上著名的野生“多肉植物王国”,植物大多叶小、肉厚,这里大部分时间是荒芜的,只在每年8、9月荒漠百花盛开、生机再现,迎来短暂的生长季节。 图中阴影部分示意A地区的位置。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示A地区沿岸洋流(  )

A. 是在西南风影响下形成

B. 流经海区等温线向北凸

C. 造成沿海地区气温升高

D. 使向南的海轮航行速度加快

2.该地区多肉植物生长特征反映了当地8、9月(  )

A. 接受到太阳直射,光照强

B. 受湿润西风影响,降水多

C. 气温降低,蒸发量减小

D. 晴天多导致昼夜温差小

3.若A地区多肉植物运往中国,最近的海上航线需经过(  )

A. 白令海峡    B. 苏伊士运河

C. 巴拿马运河    D. 马六甲海峡

 

查看答案

贝加尔湖(如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贝加尔湖形成于

A. 地壳断陷集水    B. 火山口集水    C. 河流改道    D. 滑坡阻断河流

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A. 湖区降水量加大    B. 入湖径流增多    C. 湖盆在加深    D. 入湖泥沙增多

3.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 湖面蒸发弱    B. 湖泊面积大    C. 湖水盐度低    D. 湖水深度大

 

查看答案

    利马号称世界“不雨城”,但全年有半年时间大雾弥漫,沾衣欲湿,利马人把这种浓雾称为“毛毛雨”。由于这种“毛毛雨”的时常滋润,地处低纬热带沙漠之中的利马,依然繁花似锦,风光秀丽。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利马多大雾而“无雨”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秘鲁寒流经过利马附近海域形成了稳定的逆温层

B. 地处东南季风背风坡,降水稀少而形成雨影区

C. 位于沿海平原,受安第斯山脉阻挡抬升作用小

D.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形成辐射雾

2.利马建城初期选址在热带沙漠之中,其主导因素有(  )

①位于沿海平原,多港湾,交通方便 

②气候温和干燥,有浓雾露珠滋润 

③附近有河流及高山冰雪融水补给

④矿产资源丰富,开采规模比较大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