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列四种有关性质的叙述,可能属于金属晶体的是
A、由分子间作用力结合而成,熔点低 B、固体或熔融后易导电,熔点在1000℃左右
C、由共价键结合成网状结构,熔点高 D、固体不导电,但溶于水或熔融后能导电
按电子排布,可把周期表里的元素划分成5个区,以下元素属于P区的是
A.Fe B.Mg C.P D.Cr
下列轨道表示式能表示基态氮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是
(14分)某同学做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实验时,自己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记录了有关实验现象(见下表,表中的“实验步骤”与“实验现象”前后不一定是对应关系)。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① 将镁条用砂纸打磨后,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水后,加热至水沸腾;再向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
A.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声,随之消失,溶液变成红色。 |
② 向新制得的Na2S溶液中滴加新制的氯水 |
B.有气体产生,溶液变成浅红色 |
③ 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滴有酚酞溶液的冷水中 |
C.剧烈反应,迅速产生大量无色气体. |
④ 将镁条投入稀盐酸中 |
D.反应不十分剧烈;产生无色气体。 |
⑤ 将铝条投入稀盐酸中 |
E.生成白色胶状沉淀,继而沉淀消失 |
⑥ 向A1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 |
F.生成淡黄色沉锭。 |
请你帮助该同学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
(1)实验内容:(填写与实验步骤对应的实验现象的编号和②③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内容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实验现象(填A~F) |
|
|
|
|
|
(2)实验② 。
(3)实验③
(14分)有A、B、C、D、E五种短周期元素,已知相邻的A、B、C、D四种元素原子核外共有56个电子,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E的单质可与酸反应,1molE单质与足量酸作用,在标准状况下能产生33.6LH2;E的阳离子与A的阴离子核外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回答下列问题:
(1)①A与E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
②B的最高价氧化物化学式为 。
③C的元素名称为 。
(2)D的单质与水反应的方程式为: 。
(3)向D与E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中滴入烧碱溶液直至过量,观察到的现象是 ,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
(10分)A、B、C、D、E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已知A、B、E 3种原子最外层共有11个电子,且这3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两两皆能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C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少4,D元素原子次外层电子数比最外层电子数多3。
(1)①A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
②B原子的电子式为 ,
③D的氢化物的电子式为 ,
④E的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
(2)A与E两元素可形成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其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3)写出A、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相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比较C、D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用化学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