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实验内容 | 实验目的 |
A | 向1 mL0.1mol/L NaOH溶液中加入2 mL0.1mol/L CuSO4溶液,振荡后滴加0.5 mL葡萄糖溶液,加热未出现红色沉淀 | 证明葡萄糖中含有醛基 |
B | 向1 mL0.1mol/L NaOH溶液中滴入2滴0.1mol/L Mg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后,再滴加2滴0.1mol/L FeCl3溶液,又生成红褐色沉淀 | 证明在相同温度下, Ksp[Mg(OH)2]>Ksp[Fe(OH3)] |
C | 测定同温度下相同浓度的碳酸钠和硫酸钠溶液的pH,前者大于后者 | 证明碳元素非金属性弱于硫 |
D | 向某溶液中滴加少量稀NaOH溶液,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不变蓝 | 证明溶液中无NH4+ |
用H2O2溶液处理含NaCN的废水的反应原理为:NaCN+H2O2+H2O===NaHCO3+NH3,已知:HCN的酸性比H2CO3弱。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氮元素被氧化
B.该反应中H2O2作还原剂
C.0.1mol·L-1NaCN溶液中含有HCN和CN-的总数为0.1×6.02×1023
D.实验室配制NaCN溶液时,需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
某有机物M 7.4 g与足量氧气反应后,所得气体依次通过盛有浓H2SO4和碱石灰的装置,两装置分别增重9 g和17.6 g;同温同压下,M蒸汽的密度是H2的37倍,则能够与钠反应放出H2的M的同分异构体的数目(不考虑立体异构)
A.8 B.6 C.4 D.2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我国古代的人民在那时候就已经广泛应用了相关的化学知识,古化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下列关于古代化学的应用和记载,对其说明不合理的是
A.《本草纲目》中记载“(火药)乃焰消(KNO3)、硫磺、杉木炭所合,以烽燧铳机诸药者”,这是利用了“KNO3的氧化性”
B.李白有诗云“日照香炉生紫烟”,这是描写“碘的升华”
C.《本草经集注》中记载了区分硝石(KNO3)和朴消(Na2SO4)的方法:“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这是利用了“焰色反应”。
D.我国古代人民常用明矾水除去铜器上的铜锈〔Cu2(OH)2CO3〕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物质资源和能量宝库,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如何充分利用海洋资源。
Ⅰ. 从海水中可以提取食盐。
Ⅱ.从海水中提取镁。已知MgO、MgCl2的熔点分别为2800℃、604℃,从海水中提
取镁,最合理的方法是 。
A.海水Mg(OH)2Mg
B.海水MgCl2溶液→MgCl2熔融Mg
C.海水Mg(OH)2MgO Mg
D.海水Mg(OH)2MgCl2溶液→MgCl2熔融Mg
Ⅲ.从海水中提溴。其工业方法有:空气吹出纯碱吸收法、空气吹出SO2吸收法、溶
剂萃取法等。
(1)空气吹出纯碱吸收法。将氯气通入富含溴离子的海水中,再用空气将溴吹出,
用纯碱溶液吸收,最后用硫酸酸化,即可得到溴单质.该方法涉及的反应有:
① (写出离子方程式);
②3Br2+3CO32﹣═BrO3﹣+5Br﹣+3CO2↑;
③BrO3﹣+5Br﹣+6H+═3Br2+3H2O
(2)空气吹出SO2吸收法。该方法基本同(1),只是将溴吹出后是用SO2来吸收的,
然后再用氯气氧化即得单质溴。
写出溴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某化学课外小组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反应限度。
(1)实验一:探究温度和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方案:在酸性溶液中,碘酸钾( KIO3)和亚硫酸钠可发生反应生成碘(2IO3﹣+5SO32﹣+2H+═I2+5SO42﹣+H2O),生成的碘可用淀粉溶液检验,根据出现蓝色所需的 时间来衡量该反应的速率。
实验 序号 | 0.01mol/L KIO3酸性溶液 (含淀粉)的体积/mL | 0.01mol/L Na2SO3溶 液的体积/mL | 水的体 积/mL | 实验温 度/℃ | 出现蓝色 的时间/s |
① | 5 | 5 | V1 | 0 |
|
② | 5 | 5 | 40 | 25 |
|
③ | 5 | V2 | 35 | 25 |
|
则V1= mL,V2= mL.
(2)实验二:探究KI和FeCl3混合时生成KCl、I2和FeCl2的反应存在一定的限度。
实验步骤:
ⅰ.向5mL0.1mol/L KI溶液中滴加5~6滴0.1mol/L FeCl3溶液,充分反应后,将所得溶液分成甲、乙、丙三等份;
ⅱ.向甲中滴加CCl4,充分振荡;
ⅲ.向乙中滴加试剂X。
①写出KI和FeCl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②步骤ⅲ中,试剂X是 。
③步骤ⅱ和ⅲ中的实验现象说明KI和FeCl3混合时生成KCI、I2和FeCl2的反应存在一定的限度,该实验现象是:
ⅱ中 。
ⅲ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