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20 年,梁启超赴欧洲考察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

1920 年,梁启超赴欧洲考察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哪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 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材料表明梁启超的态度是

A.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

C.阻止西方科学在中国传播

D.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 图存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可知梁启超的态度是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题干材料选自他的《欧游心影录》,表达了他对西方文化的怀疑,对东方文明的期待。一战给人们心灵上极大的震撼,当时不止梁启超,凡对人类命运略表关注的东西方学人,都在思考着西方近代以来的科学除了给人类带来无穷的好处外,是否也有值得反思、值得重新审视的问题?他们一个普遍的看法是,以科学为主要内容的西方文化似乎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而以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东方文明似乎正好可以用来补西方文明之穷,这在梁启超那里的表现,就是比较审慎地提出了东西文化融合的看法。B正确;A是洋务派主张;CD材料没体现。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梁启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写道:“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而是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欧美为何可能,而在中国又为什么屡屡失败。先是戊戌,紧接着是辛亥,这种悲剧的一再重演,根本原因究竟在哪里呢?”这主要表明当时“他们”

A.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认知和反思

B.对欧美文明成果的肯定和赞扬

C.对中国社会进行深刻思考和探索

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查看答案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 “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 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 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梁启超这段话的目的是

A.证明中国进行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查看答案

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国者,私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这反映了严复

A.中体西用的观点        B.人民主权的主张

C.废除君主制的要求      D.进化和革命的思想

 

查看答案

1874 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说:“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 诚未见其效也。……及询以自强何术?御侮何能?则茫然靡所依据。” 由此可知李鸿章

A. 对时局的严峻性缺乏深思

B.指责清政府现行外交失策

C. 初具除旧改良的变革思想

D.质疑洋务运动的体用之法

 

查看答案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850 年到 1899 年,中国人翻译的 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 面的著作,比例为 4:1;1902 年到 1904 年的两年中,后者却以 2:1 的比例超过了前者;而在 1912 年到 1940 年,得到翻译的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著作比自然 科学和应用科学著作多两倍。这一现象折射出近代中国

A. 重道轻器、文官治国的传统根深蒂固

B. 民族工业急需的科技人才极度匮乏

C. 始终没有找到符合国情的近代化模式

D. 正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学习西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