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这是台湾某教科书对历史上某个时期的解释,该时期是 A.夏商西周 B.春秋战国 C...

这是台湾某教科书对历史上某个时期的解释,该时期是   

满分5 manfen5.com

A.夏商西周        B.春秋战国    

C.秦汉三国        D.两晋南北朝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图片中从“世袭”到“尚贤”,从“封建”到“郡县”可知贵族政治正逐步瓦解,郡县制正逐步取代分封制。根据所学可知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B符合题意。夏商为强调血缘关系的贵族政治,排除A;秦汉是已经完成国家统一和社会转型,排除C;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强调出身门第而不是尚贤,排除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梁启超称《诗经》的许多篇章乃是“中国最初之史”。下列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为研究夏商社会生活留下了宝贵素材

B.以华丽的文采表现出大一统时代的气度

C.反映了周朝从建立到结束的兴衰过程

D.提供了研究前11—前6世纪的重要资料

 

查看答案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36年11月初,张学良就“停止内战,团结扰日”一事征询杨虎城的意见,杨向张明确提出“余等可行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故事”,张猛一听闻之下,极为愕然,沉默不语。可见“兵谏”发动之事,杨应走主倡者。蒋介石后来也说,西安事变的发生“最出人预料的一点,就是其主动者,实是张学良本身,而首先提出此一劫持者,则为杨虎城”。杨虎城是一个敢作敢为而又深谋远虑之人,他的“捉蒋”主张,不会是不加考虑就提出的,而是基于他多年来对蒋的长期观察和反复考虑才提出的。他说:“捉活蒋介石,还得放活蒋介石,杀是不能杀的,放是一定要放的”。“但绝不能轻信所谓人格‘担保’,必须抓到蒋介石的辫子,才能使他有所顾忌而不至于自食其言乃至回头来打击报复。”……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抗日大局都是不利的。难能可贵的是杨顾全大局,后来在周恩来的劝说下,表示“既然张副司令同中共意见一致,我无不乐从”。

——程莉、王晓丹《杨虎城的个性与西安事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杨虎城提出“兵谏”的历史背景及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杨虎城。(7分)

 

查看答案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16年5月30日,他订出一个方案,想把英国皇家海军诱入圈套。他的诱饵是游弋在挪威海岸的弗兰茨·冯·希佩尔海军上将指挥的由战列巡洋舰和轻巡洋舰组成的舰队。他推论,英国人是不会派出整个舰队来拦截一次有限的偷袭的。舍尔指挥的公海舰队的全郑力量在五十英里之后跟踪着。如果英海军出击,希佩尔进行象征性的抵抗后就转舵,把追击者引进舍尔的大舰队的射程内。

材料二历时12个小时的海战,英方搜失战舰14艘,价亡6800余人;德方损失战舰11艘,伤亡3100余人。《纽约时报》报道:“德国痛殴了英国狱卒,但最后仍被关在牢房里。”

一一《影响世界历史的21场经典海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德兰海战爆发的主要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你对“德国痛殴了英国狱卒,但最后仍被关在牢房里”的理解。结合材料一,说明材料二中“德国痛殴了英国狱卒”的原因。(11分)

 

查看答案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学者阮炜在《关于“暴民政治”、雅典民主与现代民主》中指出:至于美国,从清教徒移居到新大陆起,便存在着一种殖民社团自治的传统,这里面虽可能也有一些威权成分,但集体投票是极为重要的决策方式……倒是赢得独立战争及制定宪法以后,美国地方自治传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节制。为了“合众国”的共同利益,地方政治体现在不得不向中央政府让渡权力。十三个独立的州,这时得向联郑政府交出一些可谓主权的重要权力……

——苏新连(浅谈清教主义对美国的影响)

材料二美国宪法是富人的反民主的巨大阴谋,因为分权制衡原则是对人民主权原则的反动,分走了本应完全属于人民的权力,制衡了本应至高无上的人民意志。

——阮炜《雅典民主的真相》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民主制度有何变化,并说明这些变化对美国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 (8分)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是否赞同材料二中的观点?说明理由。.(7分)

 

查看答案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太后摄玫(公元982年~1009年)后由于与宋(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战事多,每次战争都俘获大批人口,但这时萧太后对新征服的各族人户,不再编为官户奴隶而是依其原来的生活习俗设置新的部族,使其成为平民。把原来属于奴隶身份的“头下户”,改变成具有农奴性质的“二税户”,采取封建式的征收地租的剥削形式,使奴隶成为向朝廷纳税的编民。据不完全统计,萧太后摄政的二十七年里,减免赋税.赈济灾民、流民、贫民的诏令达三十次之多。采用移民、招幕以及许民‘请业荒地”等多种办法,招徕闲散劳动力,借以扩大耕地面积,恢复当地因战争而遭到破坏的农业经济。按规定,凡垦荒者在一定年限内可免除赋税,免赋年限最长达十年。“贫民”则另给以耕牛、谷种,还派出有经脸的农师传授耕植知识。萧太后还“诏疏旧渠”,兴修水利。她还亲自“观稼”,遣使劝农,如命唐古(耶律唐古)“劝督耕稼以给西军,田于胪朐河侧,劝督耕稼以给西军,田于胪朐河侧,是岁大熟。明年,移屯镇州,凡十四稔,积数十万斛,斗米数钱”。

——摘编自张宏、刘延丽《浅析辽期萧太后的治国方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萧太后的改革措施。(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萧太后的改革对当时辽国产生的影响。(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