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

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C官府控制民窑生产                D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经济发展

 

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特点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明清时期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现象的普遍出现和所学史实,反映了私营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B。材料不能体现生产关系的变化,故AD不正确。C错误,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制瓷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帝王们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下列结论中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是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而导致的

C.“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们的明智选择

D.“重农抑商”政策是由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决定的   

 

查看答案

自西周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长子拥有财产继承权;至宋代,庶子也可以参加财产分配;到明清时期,非婚生子也有程度不一的财产继承权。从家庭内部权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的趋势是

A.家庭主要成员关系逐渐趋于平等      B.嫡长子权力日趋衰落

C封建家长制下家长的权力日益巩固    D传统家庭观念日趋解体

 

查看答案

自国家产生以来,“如何治国”成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共同话题。春秋时期的管子曾有这样的看法“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而正方圆也;虽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这里管子主要强调

A君主的才能    B人才的任用  

C制度的建没  D.创新的意识   

 

查看答案

赵翼《廿二史劄记》写道:汉初诸臣,只有张良出身名门,“韩相之子也”。萧何曹参等人属小官僚其他的如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等人“皆白徒”,樊哙当时只是屠夫而已。但是后来,这些人 “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这种状况说明了

A贵族制度的进一步解体B市民阶层掌控了国家政权

C西汉政权代表下层民众    D农民阶级反抗地主的压迫

 

查看答案

(20分)明清时期,运河沿岸成为当时重要的经济、文化区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朱德润在《飞洪桥诗》中描述了运河两岸的景象:“日中市贸群物聚,红毡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明清时期北上的漕船为运河两岸带来了大量原料,丰富的原料促成了加工业的繁荣。烧造业、酿造业、皮革加工业、丝织业等也在发达的市场网络中兴盛发展,并随着运河地位的下降而趋于萧条。

(1)据材料一,概括该时期运河两岸经济发展的状况。(8分)

材料二 运河的贯通,使沿岸的城镇形成了一道新兴的文化带。明清两代山东出了10名状元,其中有6名出自该文化带。运河沿岸的济宁,作为中国传统儒学的根据地,明以前民间信仰较为单一和正统。晚明以后,金龙四大王素拜、天妃信仰、关帝崇拜等开始传开。同时,运河的贯通也使人们逐渐由“尚俭索朴”、“循规蹈矩”向“靡然向奢”、“违礼越制”转变。

——《明清山东运河区城社会变迁》

(2)据材料二,运河的开通对当地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材料三 成书于明万历年间的“世情小说”《金瓶梅》,描写了北宋运河沿岸的市井风情:潘金莲下棋赢了五钱银子,用三钱买酒、两钱买了一个猪头、四只蹄子……吴月娘出了三钱银子请大家吃螃蟹……卖炊饼的武大,凑了十数两银子,典得县门前楼上下二层房屋居住……

(3)有学者依据上述材料,认为北宋时期白银已经广泛流通。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他的观点。你认为应该如何利用文学作品研究历史?(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