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确立这一方针的历史文献是
A.《论联合政府》
B.《论十大关系》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以下是某年毛泽东给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发的电文:“……(一)完全同意先打黄维;(二)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三)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四天以后,他在电报中指出:“……第三阶段是解决徐(州)蚌(埠)两处之敌,夺取徐蚌。”与此材料相关的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余英时认为中国“上至朝廷的礼仪、典章、国家的组织与法律、社会礼俗,下至族规、家法、个人的行为规范……的一切建制之中”都贯注了儒家的原则,而这一儒家建制整体的迅速崩溃始于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李攸《李朝事实录》云:“……益州……诸豪以时聚首,同用一色之营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每岁丝蚕米麦将熟时,又印交子一两番,捷如铸钱,收买蓄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A.交子的印刷及管理比较规范 B.钞币的流通地域仅限于四川
C.商品经济发达带来钞币的产生 D.地方豪商协商并由官府印制钞币
秦始皇为破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的困局,采取的主要举措是
A.奖励耕战,实现统一 B.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C.南平越族,北伐匈奴 D.推行郡县,建立集权
春秋战国时期有人提出:“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勤励之民不劝;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险而百姓不一。”这个人最可能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