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的人是( ) A.程颢 B...

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的人是( 

A.程颢         B.程颐          C.朱熹          D.王阳明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了宋明理学中南宋理学的代表者朱熹的思想主张。,他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他们主张通过学习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朱熹理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程朱理学•朱熹思想对科技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格物致知            B.尊崇道统

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

 

查看答案

朱熹看到山石中有贝壳,认为“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这体现了(  

A.三纲五常               B.发明本心

C.格物致知                D.经世致用

 

查看答案

“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是( 

A.春秋时期的道家思想

B.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C.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

D.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查看答案

阅读表格,在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中,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思想家

孔子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税敛”

荀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制天命而用之”

A.教育思想      B.农本思想       C.民本思想      D.重农抑商

 

查看答案

民主与法治是现代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心度》

材料二:卖香肠的人: 请告诉我,象我,一个卖香肠的人,怎样才能成为那样的大人物?

将军:这是世上最容易的事。你已经具备一切应有的条件: 卑贱的出身,受过在市场中买卖锻炼,蛮横无礼。

卖香肠的人:我想我还不够格。

将军: 不够格?看来你似乎有一颗非常好的良心。你父亲是一位绅士吗?

卖香肠的人:老天爷作证,不是的!全家老小都是无赖。

将军:幸运儿! 你要担任公职的话,已有一个多么好的开端啊!

卖香肠的人:可我几乎不识字。

将军: 唯一麻烦的就在于你什么都知道。适于做人民领袖的不是那些有学问的人,或者诚实的人,而是那些无知而卑鄙的人。千万不要错过这个绝好机会。

———阿里斯托芬(约公元前446—前385),《骑士》

材料三: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因此,首先应当求助于证据;如果当事人涉嫌犯罪,则可以通过拷问迫使他供出同谋与罪行。然而在涉及与王侯有关的叛国罪时,如果需要提供证词,且为情势所适,则所有都无一例外地应接受拷问。拷问不应完全听从原告的要求,而应本着合理与节制之原则。

——摘自古罗马《民法大全》

请回答:

(1)材一体现了中国古代怎样的法治思想?(6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城邦民主的现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些现状的制度根源是什么?(12分)

(3)材料三体现了罗马法中的哪些法律原则?(8分)

(4)当罗马法学家积极编撰法典时,中国的统治者也在制定一系列律令,试从法律体现的意志分析二者有何异同?(9分)

(5)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如果你是政策的制定者,应如何去完善民主与法治?(5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