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一位学者曾说:“必有兄老先营货殖于前,子弟方得专事读书进取,以致身通显。是故古者四民(士农工商)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据此,可以得出明清时期(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士首商末”的观念受到冲击
C.商人入仕,开始掌握政权
D.商人经商动机不利于商业资本的积累
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 )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电影《十二生肖》中的兽首铜像是在乾隆帝时期由宫廷工匠们精心制作的,铸工精整,清晰逼真,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这说明当时( )
A.官营手工业仍代表手工业的较高技术水平
B.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C.“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D.冶铜业一直由官府垄断
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著,明日西门卖丝去。”诗中反映了( )
A.手工产品质量低下 B.农业生产规模庞大
C.农民家庭生活闲适 D.农户经营方式多样
战国时期,流行“得士者存,失士者亡”的说法。这主要说明了( )
A.各国都重视发展军事力量
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风尚
C.新兴知识分子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D.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掌握国家政权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
太子(刘奭,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令后宫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
材料二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等都是人口超过十万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三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文体主要反映的时代特征。(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3分)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明清小说产生的新因素。(5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的趋势。对此你有何认识?(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