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

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要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

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是“帝”而不是祖先,所以不能选“祖先的地位高于神”,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请求足以证明本题不能选“王权具有神秘色彩”,而要托“祖先”转达则足以证明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的确已经形成,“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足以证明国家大事很多通过占卜来决定而并不是“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观念形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法国启蒙运动史上,孟德斯鸠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三权分立学说对现代西方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乃至整个人类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家应该分权治理,这是保障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防止专制压迫的最好办法。他把国家的权力分成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力,他们分别由议会君主掌握。

——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    这就是英格兰的基本政体:立法机关由两部分组成,他们通过相互的反对权彼此钳制,二者全都要受行政权的约束,行政权又受立法权的约束。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   立法权和行政权如果集中在一个人或一个机构的手中,自由便不复存在。因为人们担心君主或议会可能会制定一些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司法权如果不与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置,自由也就不复存在。司法权如果与立法权合并,公民的生命和自由就将由专断的权力处置,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司法权如果与行政权合并,法官就将拥有压迫者的力量。如果由同一个人,或由权贵、贵族或平民组成一个机构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的权力、执行国家决议的权力以及裁决罪行或个人争端的权力,那就一切都完了。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的来源。(2分)

2)根据材料一、三,说明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怎样的发展?其目的何在?(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思想在美国立法实践中的体现?(4分)

4)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角度,评述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2分)

 

查看答案

19世纪,“雾都”一词成为伦敦的标签。20世纪以来,英国倾力治污,使伦敦的天空从滚滚毒雾到重现蓝天白云。这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借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告别了内战、流血和专制,可仍未被工业社会浸淫。传统社会风貌处处可见……以后的英国人留恋和赞美农业社会的舒适生活,称之为“快乐的英格兰”。

——阎照祥《英国史》

材料二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固然是开天辟地的,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得到空前的变革和发展,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城市化。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这个)“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中等阶层……不顾城市环境和大众的生存,盲目放肆地开发,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人们宝贵的生命。

——汤艳梅《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城市环境观念及其影响》

材料三  (英国)政府陆续颁布了《控制公害法》《公共卫生法》《放射性物质法》等法律,并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在节能环保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还会被授予绿色奖章。

——新华网《三个“雾都”如何走出“霾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快乐的英格兰”时期英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特征。(2分)

2)比较材料一、二,结合史实说明,工业革命使英国在政治、经济的近代化道路上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变革”?(4分)

3)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的伦敦成为“雾都”的原因。(3分)

4)根据材料三,指出英国政府倾力治污给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哪些借鉴?(3分)

 

查看答案

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都是以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为动力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  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

——《孙中山全集》第6

材料三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材料四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他们的探索活动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阐述的核心观点,为此孙中山进行了怎样的理论创新? 2分)

3)材料三认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各举一例加以说明。(4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特点。(2分)

 

查看答案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有利于防止专制和腐败,但其能否实现与制度设计、社会环境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膺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

——方兢《论中国古代监察制的不独立性》

材料二  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材料四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两千多年帝制传统的国家里,国家最高权力的所有者从皇帝变成了总统,民众都不太适应。而国会的运作,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的分立制衡等西方话语,中国人也一直不是很清楚。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秦朝在中央设置的“监察官”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建立监察制度的根本目的。(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该政治制度在权力运行机制方面有什么特点?(3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党人是如何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尝试“将权力关进牢笼”的?(3分)

4)纵观上述材料,反思古代、近代的这些尝试,归纳要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应该从哪些方面提供保障?(3分)

 

查看答案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这时不仅南京等传统的发达地区的城市铺行栉比,民物繁华,边塞城市如大同也“繁华富庶,不下江南。”……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乾隆时期,发展较快的手工业行业主要有丝织业和棉纺织业,在这两个行业的生产与流通领域,出现了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明清之际,松江府一带,“所出布匹,日以万计。”松江一带棉布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而且远销湖广、江西、两广、陕西、山西、北京及北方边疆地区。北方省份所产棉花,除缴纳租税之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货贸易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  中国、西欧社会经济发展部分数据比较表

时间

占世界GDP份额(世界=100

人均GDP1990年国际元)

中国

西欧

中国

西欧

1500

25

179

600

774

1600

292

199

600

894

1820

329

236

600

1232

 

 

 

 

 

 

——数据来源: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对当时思想、文学的影响。(5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种态势的总体认识。(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