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第一要求赔偿烟价。第二要求割让一岛或数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第一要求赔偿烟价。第二要求割让一岛或数岛,作为英商居住之地,以免(日后)其身子磨难,而保其赀货妥当。第三要求中国政府赔偿广州行商的积欠。第四要求以后中、英官吏平等相待。第五要求赔偿战费及使费。倘中国不妥善昭雪定事,仍必相战不息矣。

——摘编自蒋延黻《琦善与鸦片战争》

材料二       就清王朝的衰败和英国在工业革命后获得的新力量来看,战争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但在战争的进行中,皇帝在抵抗与妥协、开战与求和之间游移不定,对伦敦承担海外利益义务的错误估计以及缺乏敌方的准确情报——所有这些都预示了失败。林则徐深信,伦敦不会在鸦片贸易这样邪恶堕落且臭名昭著的事件上支持英国商人,但他却不理解,没有这种非法交易,英国人就无法在不承受巨额逆差的状况下进行正常贸易;他也不知道,扩张主义的维多利亚女王政府非常热衷于维护它的海外利益。中国人对其敌人一方的一些错误观念令人瞠目又滑稽可笑;林则徐相信,英国人没有茶叶和大黄就活不下去,且认为英国士兵的双腿因打了绷带而不能伸展。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政治和经济目的。(8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思想产生的影响。(2分)

 

(1)政治目的:割占中国土地;改善英国官吏在华地位。(4分)经济目的:获得赔款;打开中国大门以方便掠夺中国原料和倾销英国商品。(4分) (2)影响:鸦片战争前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启发人们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实现自强。(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鸦片战争相关内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根据材料一关键信息“赔偿烟价”、“割让一岛或数岛”、“要求中国政府赔偿广州行商的积欠”、“要求中、英官吏平等相待”、“赔偿战费及使费”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的核心信息,揭示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政治、经济目的,这样来解读:A.政治目的,主要体现在:①割占中国土地;②实现中英国家关系的平等地位,改善英国官吏在华地位;B.经济目的,主要体现在:①获得赔款;②打开中国大门以方便掠夺中国原料和倾销英国商品;③维护英国的海外利益,把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等。 (2)根据题干要求,结合所学知识,本问主要考查鸦片战争相关内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思想产生的作用。根据材料二关键信息“清王朝的衰败和英国在工业革命后获得的新力量”、“战争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中国人对其敌人一方的一些错误观念令人瞠目又滑稽可笑”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的爆发,客观上促进了国人从“天朝上国”迷梦中惊醒,客观上促进了国人思想的解放,诸如鸦片战争前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睁眼看世界”,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开启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实现自强,从而拉开了近代中国近代化的序幕,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兴起等。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及影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地主阶级抵抗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7年至1914年,英、法、俄、日、美等国研究人员先后以极少量的银两,从甘肃敦煌掠买走了大量的古文献。至今这些流散至海外的文献达3.5万件,约占敦煌所有文献的2/3。

材料      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北大的敦煌学课堂上,我们听到的是老师的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夺回敦煌学研究中心的慷慨陈词,看到的却是老师手里经常捧着的那本池田温的《中国古代籍帐研究》,因为这是当时有关社会经济文献的最佳录文集。我们跟着老师按照中国传统的治学方法一字一句地释读,可是当我们要真正研究一件文书时,却要去读那波利贞、仁井田隍、藤枝晃、池田温、戴密微、贝利等外国学者的文章。无论如何,新一代年轻的敦煌学研究者,是在这种强劲的爱国主义热情鼓舞下,奋起直追,经过二十年的努力,确实在敦煌学研究的某些方面取得了成绩,中国已经可以说是世界敦煌学的一个中心了。

如上所述,对“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的误读,就和“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的误读一样,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敦煌学界影响深远,并非坏事,它促进了中国敦煌学的迅猛发展。但是,它也带来一个副作用,就是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日两国敦煌学界某些领域的交往,也阻碍了中国学者吸取他人的长处。1988年,在听说藤枝晃要来北京参加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召开的学术研讨会后,会长季羡林先生特别提出“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口号,来打消中日两国学者之间的隔阂。

——2005年《历史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这一说法是否符合史实,并说明判断理由。(判断和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10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8世纪,农业进步,首先表现在结构性的变化上:如果说中世纪是庄园制,16世纪前后是小块土地所有制和资本主义租地农场的混合体,那么,18世纪则主要是资本主义租地农场制。1725年至1775年间,即使在苏格兰高原和群岛上,农业生产组织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几乎到处都在大地主和耕种者之间出现了一个中间绅士阶层的包佃人”,即马克思称之为的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

——侯建新《工业革命前英国农业生产与消费再评析》

材料二       维贝尔一再强调煤和铁在工业革命中的“主导作用”,甚至说:“现代资本主义的胜利是由煤和铁决定的”,如果没有煤铁生产的发展,“这个制度会遭到什么,欧洲又会遭到什么,我们就不得而知了”。煤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英国工业革命正是在此基础之上,所以罗斯托说英国是当时世界上“唯一能够把棉纺织技术、采煤和炼铁技术、蒸汽机以及巨额的对外贸易结合在一起,使自己走上发动阶段的国家”,从而出现工业革命,进入近代工业化。

明清江南经济发展的情况,与英国恰好成为鲜明的对照。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其重工业畸轻而轻工业畸重,从而形成一种“超轻结构”。规模庞大的轻工业加上规模同样庞大(甚至更为庞大)的农业,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

——李伯重《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中世纪到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农业结构的变化,(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中英两国农业生产主要经营模式的区别。(2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清时期中国经济落后于英国的表现。(4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武则天参与朝政和当上皇帝之后,对科举制度进行了许多重大改革。

首先,扩大制举。缩短制举间隔,使“常举”制度化,变数年一次开科取士为每年一次。并扩大录取人数,增加制举科目,把以前每次1~2科,增加到7~8科。其次,创立殿试。据史书记载,殿试是于载初元年(公元690年)二月十四日,武则天亲自于洛城殿对贡士进行面试开始的。这次考试进行了数日,仕子云集,达上万人。第三,设武举科。女皇晚年,于文科殿试之外,又创办了武举,以选拔武艺精通、具有将帅才能的人。从此以后,宋、元、明、清四朝都开武科。第四,开创“南选”。唐初,边远的五岭及贵州一带,文化比较落后,武则天有意加以开发,对这些地区在人才的选拔上特别给予照顾。第五,创“密封卷”。即此后开科,必须糊上考生的姓名,监考官按答卷优劣定格录取,这就是最早的密封卷。

——《武则天在科举制度上有哪些改革》

(1)根据材料,概述武则天科举改革各项措施的积极作用。(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试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创新对封建统治的积极影响。(4分)

 

查看答案

有学者指出,“可以说,战后美国在世界上的每一次重大举措,都是在遏制共产主义这一总的战略方针的指引下进行的”。照此推断,美苏“冷战”对峙的原因是   

A.美国试图建立全球霸权              B.美国与苏联国家利益的冲突

C.美国与苏联实力相当                D.美国与苏联意识形态的冲突

 

查看答案

1975年,苏联支持下的莫桑比克解放阵线最终战胜了北约支持下的欧洲殖民军,取得了独立并宣布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类似的还有加纳等国。这些现象说明   

A.民族解放运动中曾混杂冷战因素

B.民族独立运动导致了世界多极化

C.美苏双方把军力重点部署在非洲

D.文明程度提高使欧洲放弃了殖民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