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某中学学生对中法建交的历史背景进行讨论。下列选项中...

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某中学学生对中法建交的历史背景进行讨论。下列选项中分析合理的是(    )

A.美国与中国关系的正常化,促使法国改变对中国的态度

B.法国戴高乐政府实行独立自主外交,希望摆脱美国控制

C.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法国不能忽视庞大的中国市场

D.中法建交表明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既然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那么中法建交的时间应该就是1964年, 1964年美国与中国关系尚未正常化,1964年美国中国经济当然不是飞速发展而是经济困难。中法建交当然也能够从侧面表明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被打破,但它属于中法建交的意义,而本题考查的却是中法建交的历史背景,其实“1964年时法国戴高乐政府实行独立自主外交,希望摆脱美国控制”才是中法建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背景,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法建交的历史背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根据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慈禧曾表示,变法乃素志”“苟可以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然推之太后之心,未必不愿皇上能励精图治也,未必不愿皇上天下财富民强也。至法当变不变,未必有成见在胸也。

——摘自苏继祖《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学者马勇认为:晚清政局的糜烂,不能完全怪罪于统治者的错误政策,而是历史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如果一味把中国的失败都夸大到必须由一两个执政者负责,这种看法无疑偏离了实事求是的客观标准。慈禧只是在她的历史角色上做了必然要做的一些事情而已。有哪个伟大人物能够在这样的思想酱缸中励精图治,挽救大清这艘在怒海惊涛中下沉的破船呢?

——《慈禧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看待慈禧太后在变法中的表现?(6分)

2)据材料二,概括其主要观点。结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论这一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9分)

 

查看答案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根据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辛亥之役,汲汲于制定临时约法,以为可以为民国之基础,而不知乃适得其反。论者见临时约法施行之后,不能有益于民国,甚至并临时约法之本身效力,亦已消失无余,则纷纷然议临时约法之未善,且斤斤然从事于宪法之制定,以为藉此可以救临时约法之穷。曾不知症结所在,非由于临时约法之未善,乃由于未经军政、训政两时期,而即入于宪政。(备注:军政时期:一切制度悉隶于军政之下。政府一面用兵力以扫除国内之障碍,一面宣传主义以开化全国之人心,而促进国家之统一。直到一省完全底定之日,则为训政开始之时,而军政停止之日。训政时期:国民政府派训练有素人员到各县协助人民筹备自治,实现民选,兴办实业。凡一省全数之县皆达完全自治者,则为宪政开始时期。宪政时期:制定宪法,结束党治,施行宪政,主权在民,全国有过半省份自治完成时即制定宪法。)

——摘编自1924年《民主建国大纲宣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主建国的设想及其历史意义。(9分)

2)根据材料,分析中国难以直接实施宪政的原因。(6分)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根据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如果有人提出这么一个赤裸裸的问题,打仗干什么?对第一次战争的回答是该怎样安排欧洲;对第二次战争则仅仅是这个重新安排了的欧洲该不该保持下去

——(英)泰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材料二、泰勒先生在这里缩小了第二次战争的严重意义,而且必须把这里重新安排欧洲换成重新瓜分世界才更确切,因为尽管两次战争的决定性战斗都在欧洲爆发和展开(第一次世界大战尤其如此),战争的目标和内容却都是世界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完全意义上的全球战争)。

——潘仁杰、李巨廉《两次世界大战起源的比较研究》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观点。(7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泰勒的观点。(8分)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初,陕西转运使李参,以部内粮储不足,令民自隐度粟麦之赢,先贷以钱,俟谷熟还官,号青苗钱;行之数年,廪有馀粮。至是条例司言:“……仍以见钱依陕西青苗钱倒,愿预借者给之,令随税输纳斗斛,半为夏料,半为秋料。内有愿请本色,或纳时价贵,愿纳钱者,皆从其便。如遇灾伤,许展至次料丰熟日纳。非惟足以待凶荒之患,民既受贷,则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信息。

——毕沅《续资治通鉴》

材料二、海防吃紧,需饷浩繁……伏查近年以来,帑藏偶有不敷.往往息借洋款,多论镑价(借款以英镑作单位,折算成银两数,在还款时仍以英磅数为准),所耗实多。因思中华之大,富商巨贾,岂无急公慕义之人,若以息借洋款之法,施诸中国商人,但使诚信克孚,自亦乐于从事。……饬谕各省督抚,遍谕官绅商民人等,如有凑集资本,情愿借给官用者,准赴藩司关道衙门呈明,照臣衙门办法,议定行息,填给印票。其票以一百两为一张,钤用藩司关道印信,填明归还本利限期,准予地丁关税项下照数按期归还,不得丝毫挂欠。

——《户部酌拟息借商款章程折》(光绪二十年甲午八月初九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青苗钱息借商款措施不同的社会背景分别是什么?8分)

2)依据材料一、二,概括青苗钱息借商款本质上的相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其历史作用。(7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

材料二、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明后期小说《醒世恒言》

材料三、梁启超曰:居今日之中国,而与人言妇学,闻者必曰:天下之事,其更急于是者,不知凡几?百举未兴,而汲汲论此,非知本之言也。然吾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请备陈其义以告天下。……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吾推及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

——梁启超《变法通义·论女学》

材料四、以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也因此成为近代妇女解放的代言人。但历史地看,梁启超的贤妻良母也难脱传统女子价值观的束缚,也有把女子的价值划在相夫教子的狭小圈子之嫌。——王美蓉《中国近现代不同类型的女子教育目的之比较》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婚恋观?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所反映婚恋观的成因。(2分)

2)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妇女教育观的特点。(1分)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该教育观的影响。(3分)

3)材料四用什么方法评价梁启超妇女观的?2分)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妇女观的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