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分)国际间的互动与交流是历史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16至18世纪世界白银的...

(20分)国际间的互动与交流是历史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满分5 manfen5.com

16至18世纪世界白银的生产、出口和接收示意图

(1)观察上图,说明16至18世纪国际白银流动的走向。结合所学分析这种走向出现的原因。(8分)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政府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揭开了近代中国留学潮的序幕,詹天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20世纪初,中国出现留学日本的热潮。留日学生高达2万多人,黄兴等人成为辛亥革命的骨干人物。五四运动前后,再次出现留学热潮:以留美、留法、留苏为中心,留英、留德、留日等也有较大发展。胡适(留美)、邓小平(留法)、刘少奇(留苏)等人是这批留学潮中的著名人物。

新中国成立以后,留学生的主要去向是苏联。1951年至1958年留苏学生共7493人,79.6%学习工科和理科。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来,中国有120多万人到国外留学,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也有大量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2011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首次突破29万人。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近现代中外留学发展变化的历程。(12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1)走向:16至18世纪,美洲白银的主要流向是欧洲,其中一半左右再从欧洲流入中国;少部分经马尼拉流入中国。日本白银主要流向中国。(4分) 原因: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人在世界各地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欧洲殖民扩张。中西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4分) (2)示例一:近代由于向西方学习和近代化发展的需要,引起中国学生留学海外的浪潮。洋务运动导致了近代留学的滥觞。(2分)甲午战争、新政和预备立宪等原因导致了大量留学日本的浪潮。(2分)五四运动前后,由于中国近代化的进一步发展、俄国十月革命等因素的影响,呈现留学方向多元化和学习内容多元化的特点。(2分)新中国成立以后至50年代末,由于“一边倒”的政策、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留学生主要流向苏联,学习的内容以工科、理科为主。(2分)1978年以后,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留学潮。这次留学潮有中外双向流动、人数多、规模大等特点。(2分)中外留学的发展经历了规模由小到大、由单一流动到多元化流动等变化。留学的发展变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与时代需要、国家政策等因素紧密相连。(2分) 示例二:从留学的原因看:近代由于向西方学习和近代化发展的需要,引起中国学生留学海外的浪潮。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俄国十月革命等具体因素导致近代留学在不同时段呈现各自的特点。新中国成立以后至50年代末,由于实行“一边倒”的政策,我国留学生主要流向苏联。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留学潮。(6分)从留学生学习的内容看:近代中国总体落后于西方,留学生的学习内容广泛,包括从先进科技、到政治思想、先进文化等。20世纪50年代为服务于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学习的内容以工科、理科为主。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4分)中外留学的发展经历了规模由小到大、由单一流动到多元化流动等变化。留学的发展变化与时代发展、国家政策等因素紧密相连。(2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世界近代世界贸易状况的分析与认识。首先要分析图片,明确图片的内容。据此可知,美洲的白银主要流向是欧洲,再由欧洲流向中国;而日本和马尼拉主要流向中国。分析原因,结合这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状况归纳总结。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现代以来中国留学状况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要结合所学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特征及向西方及苏联、其他国家学习的历程、经济发展等因素归纳其历程。总体上可分为三大阶段:近代、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再联系每一个时期社会发展及材料分析回答。 考点: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影响;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地位及影响;近现代以来中国对外交往•历程•留学的发展历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8分)家庭——社会——国家

中国古代强调以家庭为本位的思想观念。任何人都无法脱离家庭而生活,家庭是人们物质生活的保证,家庭不仅提供其成员的全部生活资料,而且直接生产其中的绝大部分,这使人们产生了对家庭的强烈依赖。家庭是人们主要的生活场所,绝大多数人的大部分活动都限制在家庭或者家族范围内,很少与外界进行沟通。

(1)依据材料和所学,从经济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家庭本位观念产生的原因及该观念的影响。(6分)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写道:当自然状态中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种种障碍,在阻力上已超过了每个个人在那种状态中为了自存所能运用的力量。……人类集合起来形成一种力量的总和才能够克服这种阻力……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这就是社会契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2)依据材料概括卢梭认为的国家产生的方式及人们建立国家的目的。(4分)

满分5 manfen5.com

满分5 manfen5.com

(3)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让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得到空前高涨,请结合上图及抗日战争相关史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

 

查看答案

(14分)政治文明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内容之一。

张治平在《关于分权与制衡问题的探讨》一书中谈到:中国古代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伯利克里时代的城邦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系统,已具备了近代国家所具有的行政、司法、监督等国家职能,并开始向分权的方向过渡。

(1)根据材料和所学,说明古代雅典与古代中国设置“分权”的本质区别。(4分)

1796年9月华盛顿发表了著名的《告别演说》,其中说到:“我们政府体制的基础,乃是人民有权制定和变更他们政府的宪法。可是宪法在经全民采取明确和正式的行动加以修改以前,任何人对之都负有神圣的义务。”

(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美国政体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该特点产生的主要原因。(6分)

宪法的演变

主要内容

1954年宪法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1975年宪法

取消了“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则;使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的范围比过去狭小;国家依照法律在一定时期内剥夺地主、富农、反动资本家和其他坏分子的政治权利。

1982年宪法

加强民主与法制,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1999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依据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宪法演变进程的认识。(4分)

 

查看答案

一同学在学习完某历史事件后,总结了如下关键词:“危机重重”“全面调整”“关注民生”“创新模式”。该事件是

A.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B.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C.美国罗斯福新政                    D.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加强了中央集权

B

1804年拿破仑颁布《民法典》

拿破仑建立了民主制度

C

鸦片战争后中国大城市流行欧式裙子

西方生活方式正逐步渗透到近代中国国民生活中

D

20世纪20年代美国生产出全世界小汽车总量的85%

美国工业化程度最高

 

 

 

 

 

 

 

 

 

查看答案

图是苏俄1918年的政治招贴画。画中前面是一个工人和一个农民站在旧政权的象征物和锁链上,背后是欢乐的人民自信地向繁荣的工业化未来进军。结合所学判断,该画的用意是

满分5 manfen5.com

A.号召工农联盟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庆祝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一周年

C.宣传新经济政策                     D.拥护有计划的开展工业建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