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在当时新旧交替的政治激荡...

(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在当时新旧交替的政治激荡中,对过去是激进的,要求改革,不是保守的封建王权论者;对未来则是保守的,主张王权,不是激进的共和主义者,是一个矛盾的历史人物。

——顾学杰《王权还是共和?保守还是激进?——试论克伦威尔的政治观》

材料二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上海《申报>评论说:“中国数十年来为主义而奋斗者,中先生一人而已。中国政界中之人格,不屈不变,始终如一者,中先生一人而已。中先生真爱国者也……不顾成败,不问毁誉,可谓勇往之实行者。”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克伦威尔“激进”和“保守”的表现。(4分)

(2)材料二体现出了孙中山哪些精神品质?(3分)

(3)史学界对克伦威尔的评价褒贬不一,而对孙中山的评价多为赞美之词,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其原因。(3分)

 

(1)激进:领军取得内战胜利;处死国王查理一世。 保守:担任护国主,建立军事独裁统治。(4分) (2)爱国主义;勇于献身;不屈不挠。(3分) (3)克伦威尔对历史作出过贡献,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孙中山终身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斗争,功勋卓著,品德高尚。(3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是考查克伦威尔的矛盾性,由“对过去是激进的,要求改革,不是保守的封建王权论者”结合所学知识从克伦威尔领军取得内战胜利和处死国王查理一世两个方面来回答他的“激进”。由“对未来则是保守的,主张王权”结合所学知识从担任护国主和建立军事独裁统治两个角度来回答他的“保守”。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中国政界中之人格,不屈不变,始终如一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可以概括出孙中山的不屈不挠精神;由“中山先生真爱国者也……不顾成败,不问毁誉,可谓勇往之实行者”可以概括出孙中山的爱国精神和勇于献身的精神。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回答本题时注意对克伦威尔从既有巨大贡献,又有很大局限两方面作答;对于孙中山主要从其贡献巨大、品德高尚方面回答。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克伦威尔;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亚洲觉醒的先驱·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材料三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策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曰本的崛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人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2分)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俄、中、日三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1分)

 

查看答案

(13分)科学技术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与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的统计资料

年代

科技发明

(件)

中国科技发明

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

件数

百分比

件数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一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德国瞄准对重工业和新工业发展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俾斯麦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还没掌握的高新科技。

——丁建宏《德国通史》

材料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在航天科学领域,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成功探月之旅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在生物科学领域,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整理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中国古代科技的世界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指出其变化的根本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这一时期德国发展科技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景。(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指出新时期“我国科技实力大为增强”的原因。(4分)

 

查看答案

(15分)“全球化”一词直到80年代中期才出现,但全球化现象早已客观存在,并且它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有渊源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问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是劳动力推动着这一阶段的全球化进程,这期间世界从大变为中等。“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从蒸汽船、铁路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这其间因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而被迫中断,这期间世界从中等变小。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

——托玛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

材料二    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主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全球化3.0”阶段与前两阶段在主体和推动力上有何不同?出现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分)

(2)运用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10分)

 

查看答案

(12分)制度建设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  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奂……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  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一《日知录》

材料二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予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予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一《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梁启超建议,仿行西方资本主义法律制度……以取代中国封建主义的诸法合体的中华法系。……如果法的主旨是为了“谋求国民最多数之最大幸福”,“循所谓最多数最大幸福之正鹄”,就是“善法“良法”。……强调法的严肃性,坚决认真贯彻执行,做到令行禁止,取信于民。……(他认为)“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

——邱远猷《梁启超的法治思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舰这一困局的?(6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梁启超的基本主张。(4分)

(3)概括指出材料三与材料一、二在制度建设上的本质区别。(2分)

 

查看答案

“这个画派的画家摒弃了传统的光景、透视和平面表现等技巧,另辟蹊径,仅以几何图形来构筑意象。”下列各项中,与这一评价一致的是

A.“我从来没有见过天使或女神,因此我没有什么兴趣去画他们”

B.“光是画中的主角”

C“向色彩的奥秘进军”

D.“艺术是一种诉说真理的谎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