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5分)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常常扮演...

(25分)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明代前期一直被禁止使用的白银在正统以后取代纸钞和铜钱成为主币……反过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材料二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

“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全部问题就在于“是以市场、商业为基础,还是反对这个基础。”

——《列宁全集》第41

材料三   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感到陌生。

——梁治平《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材料四    西方史学家认为,共产主义在东欧的消失、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经济,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市场发展的因素。(6分)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恩格斯和列宁对“计划”和“市场”的认识。(4分)

2)材料三中“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结合你对市场经济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认识,驳斥材料四中作者的观点。(12分。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政策、交通、商品经济(6分)恩格斯认为,当生产资料全部被社会占有时,将不存在 商品生产,计划将会取代市场:列宁认为商品货币关系是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手段。(4分) (2)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3分)参考答案 必要性 :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制度的标准,而是实现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是吸取苏东剧变 教训的必然结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和自身发展的要求。(8分) 结果: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2分) 结论:中国转向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模式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社会主义模式的萎缩。(2分) 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7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6~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材料一很容易发现“影响市场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国家的经济政策是否允许、商品经济是否繁荣、商人的数量是否多、交通条件是否便利等等均可。恩格斯对“计划”和“市场”的认识从材料就可以找到答案,例如,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意在强调只有计划,而不再有市场。列宁对“计划”和“市场”的认识从新经济政策可以找到答案,例如,重用市场、利用市场商品货币的关系,本题关键是要突出:列宁是在强调市场,而恩格斯是在强调计划即可。 (2)“近四十年的时间,即改革开放前,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只能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是在推行计划经济体制”而不可能是其他的原因。在做此题时首先一定要明确“材料四中作者的观点”指的是“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在表述成文时主要是强调:一 共产主义在东欧的消失、苏联的解体只是“苏联模式”这一个模式的失败,并不是“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二 中国实行市场经济,并且取得辉煌成就,不过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的社会主义模式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仍然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当然也就不是共产主义模式的萎缩而是重大的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影响市场发展的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市场经济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认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美国和巴西在19世纪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巨大差异,是由两个国家并入全球经济的不同方式造成的。下列与此研究视角相同的是

A.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

B.工业革命后,物质享受至上成为许多人的生活目标

C.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D.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经济建设的选择

 

查看答案

一位欧洲著名学者指出:“我们已经很难从传统的观点来看欧洲是否算是统一。从形式上来看是没有,如果从实质内容来看,他们已经有了共同的认同。统一的国家要做的事,他们不已经在做了吗?而且做得比主权国家还好”。此学者的核心主张是

A.建立政治、军事一体化的欧洲           B.欧盟是超越主权国家的区域实体

C.建立经济全球化对欧洲更重要          D.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正确潮流

 

查看答案

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主要是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第一批招募了25万人,至1941年时,共计有250万青年参与,在各州的1500个营地劳动,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史学家这样评论的主要依据是该措施

A.调整了农林经济结构,降低农产品价格

B.使罗斯福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

C.将失业救济与自然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D.基本解决了就业问题,消除了经济危机

 

查看答案

所谓“要式买卖”……是罗马法移转所有权最古老的方式。采用“要式买卖”时,当事人(主要是罗马市民)必须亲自到场,并由已达婚龄的市民五人出场作证,另由一已达婚龄的市民为司秤人。买卖时,由司秤人持秤,买受人一手持标的物或其象征物,一手持铜块说:“依照罗马法律,此物应归我所有,我是以此铜块和秤买来的”。说毕,以铜块击秤,随即交给出卖人,买卖就告成立,买受人立即取得所有权。材料表明,罗马法的特征是

A.保护私有财产            B.最早的成文法 

C.注重形式规则            D.保护贵族利益

 

查看答案

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该“不足”是指

A.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          B.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C.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               D.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