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的法国学者孔多塞将15世纪中...

(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的法国学者孔多塞将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作为一个历史阶段。他对这一历史阶段作了如下概述:印刷术的发明,推广了人类的智慧成就,把教育从各种政治束缚和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后,许多学者迁居欧洲,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地理大发现增进了人们的知识;宗教革命促进了思想自由。

材料二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从一九二七年到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在乡村,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采取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现在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逐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材料三   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1)材料一中孔多塞是从什么角度概述历史的?请从不同于孔多塞的角度,简述“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影响。(6分)

( 2)说明材料二中“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8分)

(3)指出材料三中两种历史分期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8分)

 

(1)角度:近代化 (2分) 影响:地理大发现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发生接触和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4分) (2)背景:三大战役胜利结束;(2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2分) 内涵:解放全中国;(2分)开展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建设。(2分) (3)角度:以1992年为界是从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角度来划分的,(2分)以2001年为界是从中国积极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大潮的角度来说的。(2分) 说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主要解决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问题,成为改革开放步入新阶段的标志。(2分)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必将促进中国的体制改革,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与世界认同。(2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角度”一问可从材料“把教育从各种政治束缚和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增进了人们的知识、促进了思想自由”等信息判断出是近代化角度。“简述影响”一问是开放性设问,可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角度说明。当然也可以从社会史观、革命史观等角度说明,只要论从史出即可。 第(2)问,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信息。“背景”一问,紧扣材料“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三大战役胜利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基本内涵”可结合材料信息“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逐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等得出:解放全中国,开展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建设。 第(3)问,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问解题的关键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角度”一问,紧扣“1992”和“2001”的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知,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开始深入,2001年中国开始加入世贸开始深入融入世界。“说明”一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从这两件大事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角度进行解答。 考点: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七届二中全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共十四大、中国入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方今中华诚非雄强,然百姓尚能自安其业者,由朝廷之法维系之也。……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宜就,二者斯强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等

材料三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达到这三样目的后,  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善至美的国家。

——孙文《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四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陈独秀《敬告青年》等

(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张有什么共同之处? 在认识中国近代形势上,两者有什么不同?(10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和材料四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之处? 归纳说明各自所起到的积极作用。(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10分)

 

查看答案

20世纪50年代后期,新中国文学理论思想活跃,小说、散文、诗歌、话剧、电影等文化成果丰硕,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百花齐放方针的作用

C.科教兴国战略的影响           D.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查看答案

新华社电:“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是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

B.舆论宣传带有浓厚的“左”倾色彩

C.打破了美苏对空间技术的垄断

D.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查看答案

美国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A.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B.全面照搬了列宁主义的思想精髓

C.完全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主张

D.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查看答案

被毛泽东赞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曾经说过:“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其在校外之言动,悉听自由,本校从不过问,亦不能代负责任。夫人才至为难得,若求全责备,则学校殆难成立。”由此可见蔡元培任用教师的主要原则是

A.学识优先     B.重视道德     C.思想自由      D.民主科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