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列举了中国古代科技向西方传播的水力冶炼鼓风机等26...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列举了中国古代科技向西方传播的水力冶炼鼓风机等26项发明。而在列举公元3-18世纪西方传入中国的技术发明时,李约瑟只找到了4项。以上现象说明

A.闭关锁国妨碍西学东渐             B.作者的立场使作品缺乏公正性

C.西方科技一直落后于中国           D.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影响深远

 

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的材料显示中国在古代往西方国家传播的科技发明数量远多于西方传入中国的,这说明中国的科技对世界的影响大,所以选D,但不能据此就说明西方科技一直落后于中国,故B错误;材料提供的时间是中国古代,古代只有明清时期对外闭关锁国,故A错误;题目就是考查材料中提供的现象说明的问题,与作者的立场无关,故排除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古代中国科技成就对世界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唐会要·卷八十六》记载:“六年七月敕:如闻十六宅置宫市以来,成弊既久,须有改移。自今以后,所出市一物以上,并依三宫直市,不得令损刻百姓。”这说明唐代

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政府加强市场管理

C.着手打破坊市界限                 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查看答案

“春秋争霸”的“霸”是伯的通假字,伯是一方诸侯首领的意思。可见,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A.推动社会结构转型                 B.以维持秩序为目的

C.强化了周王的权威                 D.本质上是爵位之争

 

查看答案

参加过遵义会议的伍修权同志曾回忆起当年开会时的情景:“……会议开始还是由博古主持,他坐在一张长条桌子中间的位置上……在报告中,他为自己的错误辩解。……毛主席稍后作了重要发……批驳了博古为自己作辩护的观点。毛主席的发言反映了大家的共同想法和正确意见,受到王稼祥、张闻天、朱德、周恩来等与会绝大多数同志的热烈拥护。……会上直接被批判的是博古。批判博古,实际上就是批判李德。因此,会议一开始,李德的处境就很狼狈,别人都是围着长桌子坐的,他却坐在会议室的门口,……完全象是处在被告席的地位上。别人发言时,我把发言的内容一一翻译给李德听,他一边听一边不断地抽烟,一支接一支地抽,垂头丧气,神情十分沮丧。”

读了这段材料,请你想一想:

(1)博古和李德在遵义会议上为什么会遭到党内大多数同志的批判?(2分)

(2)在批判了博古和李德的错误后,遵义会议作出了什么重要决定?(4分)

(3)遵义会议在历史上有着什么样的重要意义?(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战争爆发时

1942年

日本投降时

中国战场

太平洋战场

东南亚

中国战场

太平洋

印度洋

中国战场

(不含东北)

东南亚

太平洋

35个师团

10个师团

7个师团

37个师团

15个师团

111万多人

不到10.9万人

 

 

 

 

 

 

材料二  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

材料三

中 国

美 国

英 国

伤亡

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

间接经济损失

死 亡

死亡

3500万人

2000多万人

62亿美元

5000亿美元

40.5万人

37.5万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可以得出什么结论?(2分)

(2)材料二中罗斯福设想了怎样的结局?这一结局未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3分)

(4)1895年,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 50年后,中国人民打败了凶残的日本帝国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两种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376年,明太祖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

材料二  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鉴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明太祖朱元璋对丞相的使用一开始就存有戒心。

明朝初年,胡惟庸做宰相后……骄恣擅权……胡惟庸的恣意妄为,向皇权提出了极大挑战,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摘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①》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归纳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的原因。(8分)

材料三  废除宰相制度15年后,明太祖得意地总结道:“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后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他曾在八天内,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两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

材料四  明朝皇帝担心内阁变成事实上的宰相,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有的学者评论道:……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比历史上任何朝代都更加严重,其因在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

——摘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①》

(2)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归纳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带来的影响。(10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