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包拯·上殿札子》:“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清代李绿园...

《包拯·上殿札子》:“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清代李绿园《歧路灯》:“ 本道言出为箭,执法如山,三尺法不能为不肖者宥也”。两则材料都强调的是

A.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B.法不阿贵,绳不绕曲

C.严格执法,治国之本                D.刑一正百,杀一慎万

 

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 本道言出为箭,执法如山,三尺法不能为不肖者宥也”都强调了以法治国的重要作用,提出严格执法,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法制建设•特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学者把《史记》、《汉书》中列出的著名大都会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整理分列如下:河南省七,陕西、河北、山东、山西、安徽各二,江苏、湖北、广东、四川各一,其他各省尚无所闻。结合所学,指出下列选项中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经济发展区域极不平衡              B.河南地区开发较早,经济更发达

C.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                D.当时的北方是中国政治经济中心

 

查看答案

文学艺术是一定时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反映。下列文学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西周时期社会环境、事态人情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世界法律一般划分为五大法系:大陆法系,英美法系,阿拉伯法系,印度法系和中华法系。根据你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背景的了解,指出传统中华法系的特征是

A.重私法和法典权威,明确立法与司法分工

B.以礼入法,礼刑结合,国家确认家族法规

C.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宗教教规入法

D.效法英美,中西结合,救亡图存色彩强烈

 

查看答案

(24分)经济布局的变化是考察历史变迁的一条大脉络。

材料一      唐中叶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加速,中国的大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经济发展水平上表现为南方优于北方。近代以后,自港口城市西行,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程度随地理距离的加大而不断下降,大体上形成“西部不如中部,中部不如东部”这种明显的区域经济差距。这种巨变,是近代生产力性质不同于古代生产力,地理环境的作用也有所不同的反映。

——据吴松弟《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形成的机制与表现》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格局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 (4分)

材料二      “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为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线。此时期建设的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如1955年国家对上海天津的投资额分别为这两市折旧额的76%和104%,两市的工业产值增幅分别为负4.49%和1.4%,低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幅度。

——据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建设总体布局的角度评析“一五”计划。(8分)

材料三      资产阶级使乡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造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乡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像它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的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据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3)结合工业革命的历史,从国际劳动分工的角度阐述你对《共产党宣言》这一论述的理解。(10分)

 

查看答案

(28分)重大的争论往往出现在重要的历史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征,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日:“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据班固《汉书·艺文志》

(1)据材料一指出诸子百家发生“争鸣”的原因。(4分)班固认为应当怎样看待与处理学术思想上的争论?(4分)

材料二

     1905~1907年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摘录

改良派

革命派

多从政治上立论,而少从种族上立论。

满洲去,则中国强。

“民智未开”,一般国民“未有共和民国之资格”。

自由、平等、博爱三者,人类之普通性也……我国民必能有民权立宪之能力。

本来无极贫极富之两阶级……危险革命之手段,非所适用也。

贫富已悬隔固不可不革命,贫富将悬隔则亦不可不革命。

夫经革命之后,全国散漫,控御无方,内乱并起,而外侮乘之,中国之亡益速耳。

革命与瓜分决无原因结果之关系,且正因革命,然后可杜瓜分之祸。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2)根据表2,概括革命派与改良派围绕哪些基本问题展开论战。(4分)你认为革命派的观点合理之处在哪里?任选双方争论的一个问题予以说明。(4分)

材料三      美国建国之初,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国务卿杰弗逊在一系列原则问题上发生分歧,长期争论,所形成的“汉密尔顿传统”和“杰弗逊传统”在美国历史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汉密尔顿主张: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因为人性本恶,有利益之争,需要有效率的政府主持公共福利;建立有效的联邦银行体制以及税收\信用制度、保护关税制度,反对自由放任主义;建立多元经济体,农工商并存,大力发展工商业。杰弗逊崇拜自由、人权,特别反对宪法中没有保护人民基本权利的条款。政治上力主小国家、小政府,强调维护州权,害怕中央政府的大权力吃掉各州的小权力。经济上力主以独立的农场主经济为基础,以农立国,反感发展工商制造业。

——据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3)根据材料三,概括美国建国之初这场争论的核心内容。(4分)“杰弗逊传统”和“汉密尔顿传统”对后来美国的历史发展走向均产生了重大影响,从经济、政治两方面予以说明。 (8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