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3日,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习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 下列可作为第一手资料的“铁证”有
①美国牧师约翰·马吉1937年拍摄记录的迄今唯一的南京大屠杀影像
②1837年11月29日,《东京日日新闻》刊登的日军“百人斩”杀人竞赛的照片
③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和万余名遇难者遗体丛葬地
④美籍华人张纯如(1968-2004年)的英文著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包拯·上殿札子》:“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清代李绿园《歧路灯》:“ 本道言出为箭,执法如山,三尺法不能为不肖者宥也”。两则材料都强调的是
A.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B.法不阿贵,绳不绕曲
C.严格执法,治国之本 D.刑一正百,杀一慎万
有学者把《史记》、《汉书》中列出的著名大都会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整理分列如下:河南省七,陕西、河北、山东、山西、安徽各二,江苏、湖北、广东、四川各一,其他各省尚无所闻。结合所学,指出下列选项中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经济发展区域极不平衡 B.河南地区开发较早,经济更发达
C.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 D.当时的北方是中国政治经济中心
文学艺术是一定时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反映。下列文学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西周时期社会环境、事态人情的是
世界法律一般划分为五大法系:大陆法系,英美法系,阿拉伯法系,印度法系和中华法系。根据你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背景的了解,指出传统中华法系的特征是
A.重私法和法典权威,明确立法与司法分工
B.以礼入法,礼刑结合,国家确认家族法规
C.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宗教教规入法
D.效法英美,中西结合,救亡图存色彩强烈
(24分)经济布局的变化是考察历史变迁的一条大脉络。
材料一 唐中叶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加速,中国的大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经济发展水平上表现为南方优于北方。近代以后,自港口城市西行,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程度随地理距离的加大而不断下降,大体上形成“西部不如中部,中部不如东部”这种明显的区域经济差距。这种巨变,是近代生产力性质不同于古代生产力,地理环境的作用也有所不同的反映。
——据吴松弟《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形成的机制与表现》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格局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 (4分)
材料二 “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为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线。此时期建设的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如1955年国家对上海和天津的投资额分别为这两市折旧额的76%和104%,两市的工业产值增幅分别为负4.49%和1.4%,低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幅度。
——据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建设总体布局的角度评析“一五”计划。(8分)
材料三 资产阶级使乡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造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乡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像它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的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据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3)结合工业革命的历史,从国际劳动分工的角度阐述你对《共产党宣言》这一论述的理解。(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