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6分)综观古今中外,一个民族的兴旺、一个国家的崛起,都离不开自信的精神品质。...

26分)综观古今中外,一个民族的兴旺、一个国家的崛起,都离不开自信的精神品质。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问中国,希望与中国建交、贸易。当马戛尔尼拒绝行跪拜礼时乾隆帝十分不快,他在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中拒绝了英特使提出的一切要求,信中写道: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是尔国王所请派人留京一事,于天朝体制既属不合,而于尔国亦殊觉无益。

又称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

——引自梁廷楠《粤海关志》

材料二: 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总统杜鲁门公开宣称:“美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 喜欢与否,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吴于廑等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三: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要求全党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复杂的世界格局中保持自身特色、开辟发展新前景。

请回答:

1)对材料一中乾隆帝的言论,当时清朝的士大夫与马戛尔尼的感受有何不同?(4分)结合史实分析产生不同感受的原因。(8分)

2)为什么材料二中的杜鲁门对美国及其制度充满自信?(4分)二战后美国如何实现对世界的领导?(6分)

3)中共“十八大”提出坚定“三个自信”的底气来自何方?请结合史实说明。(4分)

 

(1)清朝士大夫:大皇帝英明神武,仁爱宽宏;天朝大国,威严无比,不容冒犯;蛮夷小邦,礼教缺失,应该教训等(2分);原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闭关锁国使大多中国人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严厉的君主专制和思想文化控制使大多中国人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是非的能力;中国经济、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使大多中国人产生强烈的文化优越感;清初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国势强大也强化了国民的这种心态等。(4分,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马戛尔尼:清朝虚骄自大,愚昧无知,荒唐可笑,野蛮落后,必须教训等(2分);原因:英国开展工业革命,经济逐渐工业化;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政治实现民主化;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迅速;英国对外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 。马戛尔尼熟悉国际形势,清楚中英的差距,因而会产生这样的感受。(4分,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2)三权分立的联邦共和制度为美国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二战对法西斯主义的胜利;二战后,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科技实力,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黄金储备,经济实力雄厚。(4分,任答两点即可)政治:出台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组织,控制西欧,遏制苏联;(3分,答对2点即可,答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两极对峙;倡议建立联合国,可给2分)经济: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通过《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3分,答一点2分两点3分,答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可给2分) (3)理论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国情相结合,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重大的理论创新;经济奇迹: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奇迹”, 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出现历史性飞跃;道路创新:中国不照搬其他国家发展模式,独特地开辟了一条非传统、非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4分,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晚晴和近代英国社会背景比较,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回答,即清朝士大夫:大皇帝英明神武,仁爱宽宏;天朝大国,威严无比,不容冒犯;蛮夷小邦,礼教缺失,应该教训等;原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闭关锁国使大多中国人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严厉的君主专制和思想文化控制使大多中国人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是非的能力;中国经济、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使大多中国人产生强烈的文化优越感;清初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国势强大也强化了国民的这种心态等。马戛尔尼:清朝虚骄自大,愚昧无知,荒唐可笑,野蛮落后,必须教训等;原因:英国开展工业革命,经济逐渐工业化;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政治实现民主化;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迅速;英国对外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 。马戛尔尼熟悉国际形势,清楚中英的差距,因而会产生这样的感受。 (2)第一小问实际上考查的美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以及在二战的贡献,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等相关情况,即三权分立的联邦共和制度为美国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二战对法西斯主义的胜利;二战后,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科技实力,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黄金储备,经济实力雄厚。第二小问实际上考查的二战后美国为了构建以美国为主导资本主义世界而采取的措施,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角度入手,即政治:出台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组织,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经济: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通过《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3)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各方面的成就,如理论、经济等方面。即理论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国情相结合,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重大的理论创新;经济奇迹: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奇迹”, 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出现历史性飞跃;道路创新:中国不照搬其他国家发展模式,独特地开辟了一条非传统、非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晚晴与同时期英国的比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二战后的美国及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的成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6分)“中国”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年代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 一词在传统中有三种主要涵义:第一是地理意义的中国,中国即 “中原”……二是政治意义的中国……第三是文化意义的中国,中国是文明世界……在古代,能称为中国的政权,必需占据中原和践行华夏文化,所谓“居中国则中国之主”,“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

——据台湾学者黄俊杰等文章摘编

材料二:“新中国”一词来自1902年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是近代中国进步人士追求的目标。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提出为“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

材料三:1960年,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纽约:每日新闻》

1970年,尼克松作为美国现任总统在公开场合第一次有意地将共产党中国称呼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坦率地将之称为:“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信号。”

材料四: 20世纪中叶以来,主权国家观念受到侵蚀和弱化,国家权力出现向更高组织形式让渡的趋势,人们国家观念发生转变,形成超越国家认同感……2007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创造 了“中美国”一词(另译:中美共同体、中华美利坚),称中美已走入共生时代。“中美国”这个词在全世界变得非常的时髦和流行。

请回答:

1)古代华夏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可称为中国,少数民族政权要以中国自居,就必须“居中国”和“行中国之道”,请以北魏孝文帝改革史实说明这一结论。(4分)

2)中共七大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是如何为实现“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的?(8分)

3)材料三中尼克松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2分)促成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四中人们国家观念发生变化原因。(4分)对哈佛大学教授提出的“中美国”,你有何看法?(4分)

 

查看答案

英国诗人蒲柏写道: 自然和自然规律隐藏在黑暗中, 上帝说:让__去吧, 于是一切遂成光明 后人续写道: 上帝说完多少年之后, 魔鬼说:让__去吧, 于是一切又回到黑暗中。以上诗句是对科学发展史上两个划时代人物无与伦比的科学成就的诗意描述。这两个人物分别是

A.哥白尼和牛顿                 B.牛顿和达尔文

C.牛顿和爱因斯坦              D.牛顿和普兰克

 

查看答案

马克思生前曾说过:“反动派(资产阶级)将会实现(无产阶级的)革命纲领”。下列国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现象或史实与马克思生前的判断最相符合的是

A.俄国新经济政策             B.美国罗斯福新政  

C.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D.美国新经济的出现

 

查看答案

近代以来,有一个国家由于内部经济因素发展的不充分,它的近(现)代化是对外通过大肆的领土扩张,对内进行强力的改革(或革命)以变革生产关系,最后利用国家的力量全面控制经济的运作来实现的。这个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日本    D.俄国

 

查看答案

法国思想家西耶斯把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劳动分工原理——“每个人的社会活动某种程度上都是在替他人的劳动”——引入政治领域来阐释某项制度,认为这种制度下“人民既不出场也不缺席”。他应该是在阐释

A.代议制       B.邦联制        C.联邦制      D.两党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