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满分5 manfen5.com

    《1949-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示意图》

当今世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从宏观视角来看,中国所倡导的求同存异外交原则之中的“同”实质上就是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潮流,其中的“异”则指各国之间的差异性。世界各国如果只关注彼此之间的差异性,则难免会矛盾重重;反之,只有“存大同、求小异”,才能实现和平与发展。

儒家所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直是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原则是为目标服务的,中国奉行求同存异外交原则的目的在于实现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求同存异与和平共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针对当代国际社会的具体历史与现状,要和平共处,就必须求同存异;只有求同存异,方可和平共处”。

一条外交原则是否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适用范围。求同存异的

外交原则不但可以用来处理中国同亚非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而且还适用于处理中国同社会主义国家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摘自袁野《试论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原则》

材料二  外交固然与国势、国力密切相关,并与军事、经济实力相辅相成,然而,外交终归不是军事、不是经济。作为国家对外的重要手段,外交对于任何国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强国有强国的外交,不能因其强而称其有;弱国有弱国的外交,不能因其弱而谓之无。

——摘自《评“弱国无外交”》《外交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1)依据材料一,指出新时期中国外交布局的突出特点,分析“求同存异”方针为什么具有“持久的生命力”?(12分)

(2)提炼材料二中作者的核心观点,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至少两例)。

(14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26分) (1)特点:全方位多边外交。(3分) 原因: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体现“和而不同”的民族精神;符合国家利益;具有广泛的适 用性。(9分,答三点即可) (2)观点1:弱国有外交(2分)。我同意此观点(2分)史实: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据理力争,拒签和约;抗战时期,中国打败日本法西斯,废除列强治外法权,我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建国初期我国外交成就;日本明治维新后外交。(6分)(两例即可) 由此可见,弱国外交需要审时度势,讲究外交智慧和胆识,最大限度维护国家利益;联合国和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都认同国家一律平等;当今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推进,国际交往将逐步发展为平等的外交。国弱未必外交弱,兵败未必外交败。因此,弱国有外交。(4分,回答出2点即可) 观点2:弱国有外交(2分)。我不同意此观点(2分)史实:《南京条约》等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日本幕府时期的“黑船事件”;《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归列强共同支配局面;德国通过《慕尼黑协定》强占苏台德区。(6分)(两例即可)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是以国力为基础的。国家综合国力孱弱时很难进行平等外交;如果一个国家不能审时度势,软弱无能,也就不能维护国家利益;由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导致国际政治秩序的不平等,弱国在外交上丧失话语权。因此,弱国无外交。(4分,回答出2点即可) 若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可适当赋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要注意材料一中的1949-2009年、与亚洲46个国家建交、美洲23个国家建交等关键字眼,不难总结为这是在进行全方位的外交、多边的外交,在做此题时一定要注意本题并不是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求同存异”方针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的原因可以从材料所提到的“当代国际社会的具体历史与现状、一条外交原则是否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适用范围”等等的角度进行解释即可,“当代国际社会的具体历史与现状”指的是“求同存异”方针顺应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求同存异”显然适用范围广的原则。 (2)材料二中作者的核心观点是很容易提炼出来的,即作者认为弱国也有外交。在进行论证时既可以赞成该观点,又可以反对此观点。赞成时可以举“抗战后期中国收回了治外法权、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与多个个国家建交并取得硕果累累的成果”即可,关键是要举出中国“弱”的时候的外交成果即可,当然也可以举外国的例子。不赞同该观点的例子更容易举,例如,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华盛顿会议上的《九国公约》又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等等均可。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时期的外交•新时期中国外交布局的突出特点、“求同存异”方针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的原因、弱国是否有外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30分)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近代以来中外土地制度的变革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19世纪中期,英国圈地运动进入第二次高潮(见表)。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耕作使独立经营的连成片的大农场成为迫切的需要。农业产量的增加和粮食上涨,使农场变成牧场的趋势减缓,而农场所需的劳动力比牧场多。同时城市逐渐兴起,工场和工厂的发展,吸收了被逐出土地的农民,这些因素都使圈地运动的阻力大大减小了,最终完成了圈地运动。

满分5 manfen5.com

 

——改编自杨民《土地改革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

材料二 十月革命前俄国农村存在农奴制的严重残余,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十月革命后,根据土地社会化原则所进行的土地改革,造成了遍及全国的占有小块土地的农民。斯大林实行的国家工业化计划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重工业并不以农村为直接销售市场。相反,为了保证工业发展的高速度,保证国家能最大限度地集中资金,就要求压缩农村市场,紧缩农民消费水平。因此,苏联国家工业化道路就不像资本主义工业化那样,把农村改造成工业品的销售市场……优先发展重工业所能吸收的农村劳动力也很有限,要由国家严格控制城市人口的增长,不像资本主义工业化由轻工业遍地开花那样吸收自由雇佣劳动者。

——改编自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三   1978年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这次土地改革,将土地产权分为所有权和经营权。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经营权则由集体经济组织按户均分包给农户自主经营,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承包合同履行的监督,公共设施的统一安排、使用和调度,土地调整和分配,从而形成了一套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摘自百度百科

(1)依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圈地运动”的有利因素。(8分)

(2)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工业化进程中,英国和苏联两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并简析苏联工业化模式形成的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特征。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土地制度变革与工业化发展之间的关系。(10分)

 

查看答案

某外国学者研究唐代农业生产时引用范成大诗句“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范成大的诗激情浪漫,其诗不足以信

B.范成大是唐代田园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

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令人耳目一新

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需详加考证

 

查看答案

“最穷的与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差距可以缩小到3倍”。材料表明北欧国家福利政策的推行,其深远影响是

A.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           B.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C.保障了家庭最低收入           D.提供了良好社会服务

 

查看答案

2006年美国《时代》杂志曾经将“YOU”(指所有网民)”选为“年度风云人物”(见图),其封面注释:“是的,就是你。你控制着这个信息时代,欢迎来到你的世界。”这主要反映了

满分5 manfen5.com

 

A.《时代》杂志提倡个性自由

B.互联网取代传统交往方式

C.信息化时代飞速发展

D.大众传媒控制信息时代

 

查看答案

认为“允许个人保有财产,保存私有制,但是要防止财产走向极端,不能让它超过了必要的限度”的启蒙思想家是

A.卢梭        B.康德        C.孟德斯鸠       D.伏尔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